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2013-04-12 01:46李万斌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新建特色院校

李万斌,秦 静

(四川文理学院 党委办公室,四川 达州 635000)

一、西部大开发头十年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成就与问题

世纪之交,中共中央为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①的战略构想,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②这是为加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科学发展而实施的重大战略,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原因虽然有经济原因、社会原因、环境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教育原因,是观念和人才原因。西部地区的落后在于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发展方式、人才数量和质量、教育水平等指标的全面落后。西部大开发,就是充分开发西部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为西部各个领域的科学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和培养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达到提高西部整体文化素质,优化资源配置,改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层次和水平之目的。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同时,我国启动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高校扩招计划,这是国家为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效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而实施的又一重大战略。1999年5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要把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之一”。这是我国在新世纪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大批高职高专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据统计,截止2007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新建本科院校,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新建本科院校的建立,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满足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担负起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重任。这一轮高校扩招一直延续到2006年,国家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要由规模扩张转移到重视内涵发展上,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在西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培养各级专门人才的进程中起到了主体作用,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需求,成为了西部人才科技支撑和引领区域创新体系建立的重要力量。边疆和民族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还承担起了促进文化交融、保护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以及以“软实力”巩固边疆、促进睦邻友好、为我国和平发展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等神圣使命。[1]同时,在大开发和高校扩招的双重推动下,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办学观念和体制机制得到了更新,办学规模得到了扩大,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越来越高,初步形成了自身特色和优势。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四川文理学院于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同年,国家进行高等教育发展重心调整。但学校克服重重困难,积极调整发展思路,瞄准所在地达州市远离中心城市、没有其他省属本科院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特点,化劣势为优势,从解放思想观念入手,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目标,准确定位,深入改革,积极融入到西部大开发大潮中,几年来取得了瞩目成就:校园面积由71亩扩大到近800亩,在校学生人数由5800余人增加到1万余人;本科专业增加到近40个,且大都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6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建立了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等10余个研究机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国家级奖励40余项,先后获得过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学校办学特色初步形成。

但是,由于西部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的相对缺乏,教育投入持续不足,加上2006年以后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重心进行调整,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后期,区域经济在全国遍地开花,继西部大开发后,东部地区提出了浦东、浦西计划,中部地区也提出了新的崛起,使得有限的国家财力不得不在各个区域部署力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打破了西部大开发初期国家宏观调控下东西部高教发展基本平衡的局面。加之国家政策的调整和高校管理体制的制约以及自身基础薄弱等原因,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发展不充分,特色和优势不明显,核心竞争力不强,离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有不小差距。其中一部分还处在一个上下不能的发展困境,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值得重视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不彻底。西部特别是西部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由于历史性的长期封闭,短期内发展观念难以更新,思想解放不彻底,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仍习惯于计划经济和专科时代的传统的办学模式,思想观念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首要思想障碍。

二是定位不准,发展方向不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不能根据自身历史背景和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区位环境特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教学资源结构和配置特点等具体情况来制定学校发展定位和战略规划,盲目效仿攀比,片面贪大求全,导致教学资源利用率低,同质化严重,无特色、无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2]

三是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一手硬一手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热衷于征地扩校上规模,不断铺摊子、上项目,把有限的财力花在基建上,而忽视了学科专业调整、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科研团队培养、管理体制创新、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培育等基础性、稳定性和持续性项目的建设,特别是当学生大量增加后,相应的师资配备跟不上需求,导致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影响了西部地方政府和人民投资教育的热情。

四是学科专业调整缓慢,跟不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建本科院校大都由高职高专升格而来,专科时期陈旧的专业设置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学科专业调整步伐缓慢,课程设置不科学,学生所学知识与西部大开发所需知识错位,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影响了办学声誉,从而引发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另一方面,部分新建本科院校过于注重学科专业设置的功利性,不是根据地方发展需要,而是哪个学科专业热门就办哪个,盲目跟风,一哄而起,缺乏长期建设的规划和举措,既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又缺乏长久性和稳定性支撑,难以形成特色和优势。

五是教育投入不足,办学环境差,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缺乏发展后劲。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本来就薄弱,西部大开发后,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理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上认识不清,财政投入有限,特别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重心调整后,对高校贷款限制很多,教育投资渠道不畅。学校自身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融资能力有限,造血功能差,资金不足又使得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引进与培养、基础建设、各项改革创新等工作无法持续深入开展。

六是高校管理体制束缚。绝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建在地方市州二线城市,采取的是省市共管的管理体制,导致教育管理职责不明,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造成高等教育发展迟缓。

要言之,目前西部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如果不能有效改善外部发展环境,转变学校发展简单追求量的增加而忽略内涵建设的发展思路,切实扭转“缺资金、缺人才、缺特色”等不利局面,那么,学校的科学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高等教育发展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之一,如何适应新形势下西部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新的更高要求,实现学校自身发展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是值得所有西部新建本科院校都认真思考并尽快解决的问题。

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010年5月28日,值西部大开发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本次会议的胜利召开,吹响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意味着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3]为时十年的第一轮西部大开发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所说的,西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性产业和投资的高速扩张以及能源、资源的高消耗和“三废”的高排放来支撑的。据统计,2009年,西部地区万元GDP能耗高达1.57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2.65吨标准煤,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1.4%和47.2%。西部地区万元增加值“三废”排放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至今,西部环保与发展的深刻矛盾尚未解决并将长期存在。针对这一情况,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再一次强调指出,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位置,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走跨越式绿色发展道路。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上三个大台阶”③的目标。其中,高等教育将在这次大开发中发挥基础性战略作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全新的科学发展机遇。

首先,新建本科院校大发展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纵观世界,地方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普遍趋势。地方高等学校兴起于19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大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结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等教育区域化、地方化的发展趋势。美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实行赠地运动,推动了一些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学校的发展,这一举措为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对构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英国随着各地方城市工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19世纪开始新大学运动,拉开了区域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序幕。德国为了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采取了鼓励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改革措施,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更紧密的结合。法国通过《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要向社区开放,各大学广泛设立了跨学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和研究机构。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度、泰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中也都十分注重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强调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我国高校扩招以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建在市州二线城市,管理上属于省市共管体制,由于与地方结合紧密,故又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需要大批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也需要更多层次的高等教育,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势在必行,以注重研究和集中型的高校布局需要向重教学和分散型布局转变,新建本科院校正好顺应了这个趋势,极大地满足了社会需求。

其次,新建本科院校适应了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本世纪前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既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新建本科院校要立足这个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不断适应和服务于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发展要求,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和自身的科学发展。

再次,西部大开发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发挥积极作用。教育是经济的发动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所以西部大开发首先应该是人力资源的大开发,而人力资本的增长与科技进步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国家人事部部长宋德福说,西部人才需求将是空前的。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92人,不到东部的十分之一。根据有关专家考察东西部30个县后得出的几组数据,平均100人中东部有科技人员18名,西部只有2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乡镇领导东部占到60%,西部不到20%;人均受教育年限东部为10年零8个月,西部为3年零6个月;东西部的综合人才比是10:1。④此外,随着东西部经济差距的不断拉大,西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人才问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西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5]新建本科院校的地方性和应用型特征,决定了人才的培养层次和类型是适应当前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建本科院校在西部大开发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协调东西教育发展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发展。邓小平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两个大局”首先是中西部顾全东部优先发展的大局,国家投资的重点及一系列优惠政策向沿海倾斜,让东部先富起来。随着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东西部经济的发展差距开始拉大,高等教育资源占有不平衡的现象也开始显现出来。虽然经过第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东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总体上在不断拉大。西部占国土面积的56%,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但高校数量、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数量、重点学科数量、学位授予单位数量等指标全面低于东部。从高校数量上看,截止到2011年4月止,全国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院校共有820所,⑤西部地区仅有193所,仅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3.54%。其中综合排名前200位高校中,西部只有42所,占21%。在一份公布的2011年全国高等普通本科院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中,全国共有3367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西部仅有753个,还不到总数的22.4%。高等教育的全面落后是造成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起始之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的对口支援力度”。《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强调,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新建本科院校适应了当前国家教育政策调整,在进一步平衡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占有率,进而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工作中大有作为。

当然,目前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挑战也是严峻的。

一是自身发展不充分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对高等教育更高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包括民生、“三农”、基础设施、重点生态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区域开发、体制改革与开发等七大重点领域工作,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走跨越式绿色发展道路。这是一个全面、立体、纵深工程,对西部高等教育从学科专业门类、师资队伍结构、教学科研方向、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工作均提出了比第一轮大开发更高的要求。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各项发展指标急需全面提高。

二是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困难。西部大开发带来西部经济社会绝对发展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发展指标的相对差距却在不断拉大。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发展不充分、建设资金不足,办学环境没有达到最大优化,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难以延揽到地方特殊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领军人才,不仅如此,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也没有得到控制。

三是日益激烈的高校竞争在不断弱化新建本科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使新建本科院校失去核心竞争力。高校竞争不仅仅是东西部高校竞争,西部新老高校之间、新建本科院校之间同样存在着激烈竞争。西部高校面临着相同的服务任务、相同的管理体制、近似的办学历史和人文社会环境、类似的发展理念,加上高校之间的简单模仿移植,不可避免的造成办学的同质化,导致特色不特、优势不优,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大打折扣。

四是国家教育政策调整的影响。比如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投入、重点学科点和实验室设立、相应的评估指标和标准以及按生均拨付经费等,均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压力。

三、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对策

“建设什么样的高校”和“如何建设好这样的高校”是西部新建本科院校一直以来着力思考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解决好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紧迫。高校扩招十年来,学术界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发展进行了不断探索和总结,学术成果数以千计。几年来,笔者相继考察了多所西部新建本科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本校升本来的建设发展体会,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形势下有所作为,就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更新观念,科学定位

科学的发展观念是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为时十年的第一轮西部大开发,对于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完全彻底地解放长期封闭状态中形成的陈旧思想是远远不够的。十年中,大多数的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还处在本科办学的探索阶段,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处理由专科向本科转变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思想解放不够,观念更新不充分,发展规划不科学。新形势下,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加大思想解放力度,使办学观念适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要求。其次,教育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也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教育功能。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源泉。特别是高等教育能生产、开发和改变人的劳动能力,再生产、转化和提高人的劳动生产力。这无疑使急需发展的西部地方政府大大增加了对教育高期望的盲目性,认为教育增长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地方政府不是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运用市场手段去引导教育,而是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教育,使得教育发展带有明显的盲目性、浮躁性和功利性特征。发展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作,高等教育的作用更重要的不是单纯表现在经济指标上,而是表现在社会的文明进步,尤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上。西部各级政府要发挥政策引导职能,优化用人育人环境,比如为学校的发展壮大提供政策支持,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市(县、镇)校合作等穿针引线,协调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各种棘手问题,使西部教育得到良性发展。

在更新办学观念的基础上,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方向。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对所处区域经济范围内的现有经济社会状态,包括主要产业结构、发展规划和方向、发展动态、现有人才状况及各类人才需求情况等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谨慎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一些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迟缓的原因除了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不足、国家政策性调整等客观因素外,自身定位不科学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特别是高校扩招初期建立的本科院校,其发展处于边摸索边总结阶段,没有科学的经验和明确的模式可供参考借鉴,很容易在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失去理性,不顾自身条件、地方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等现实因素,盲目攀比,贪大求全。

高校定位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类型、层次定位、办学水平、发展方向、办学特色等,但主要还是体现在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服务社会三个方面。就目前高教发展形势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应体现“三个结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与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与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能力紧密结合。[6]其中首要的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密结合,这也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中强调的最根本的符合度。大多数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基本做到了“三个结合”,从而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比如四川文理学院。学校升本后,综合考虑四川境内高校较多、学科门类齐全,而所在地达州市天然气、石油化工等新兴优势特色产业正在兴起,加上国家高教发展重心发生转移等特征,结合学校自身规模较小、有成熟的师范办学体系等特点,把办学定位确立为多科性、教学型,办学特色突出地方性和应用型,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地方经济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定位为“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紧扣川东地区天然气、机械、石油化工、特色农产品种植与加工、旅游、环保等特色产业;在人才培养上,设置采用“平台+模块”的模式,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应用型、多样化”的人才;在科学研究上,围绕区域社会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应用型科学技术研究,注重产学研有效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在办学方式上,充分考虑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目前学科专业门类较少之间的矛盾,大力开展“校校合作”、“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积极整合资源,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正确的发展定位为四川文理学院的科学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二)培育特色,内涵发展

特色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刘延东国务委员在直属高校咨询会第十九次全体会议上深刻地阐述了高校特色发展的问题:“有特色”就是有个性、有优势、有竞争力,“高水平”就是要高标准、高效益、高质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只有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才能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才能奠定自己的地位。高校的特色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科专业特色。所以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要把学科建设作为凝练特色的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一批重点学科、优势专业、特色专业。西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资源不富裕,学科专业建设不要全面开花,要非均衡发展,重点发展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学科,以这些学科的发展来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进而带动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后勤保障、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提高。四川文理学院升本后,以区域经济社会特色产业为依托,进行大规模的学科专业调整和建设:为适应川东地区天然气、煤铁矿等能源开发需求,重新组建了化学与化学工程系、物理与工程技术系,加大了化工、电子信息、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和专业建设,设立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软件工程等本科专业;针对川东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地方政府倾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实际,设置了文化产业管理、旅游文化与管理等本科专业;适应达州建设秦巴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和经济文化强市战略的需要,先后举办了电子商务、物业管理、工商企业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影视艺术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音乐表演、对外汉语等专业;针对地方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师资薄弱,学前教育发展较快的现状,开设了小学教育、中小学艺术教育等本科专业。通过短短几年的调整,学校建立了基本涵盖地方特色产业和社会需求的学科和专业,初步形成了多学科的办学格局。

学科专业的特色最终要体现在特色人才的培养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也要求高校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所以,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培育一定要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升本不忘“本”,一手抓新兴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一手抓传统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两手都要硬。四川文理学院升本前,已经在艺体师范教育和服务地方社会等方面有着较为鲜明的特色,已经在同类高校中初步形成优势。截止2009年,学校组队参加全国和四川省各类比赛,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其中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先后有50多个队,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近三年参加ITAT大赛有1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近两届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艺术节,获国家级一、二等奖7项,获省级一、二、三等奖35项。学校在继续巩固和强化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同时,积极对接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申报和建设新兴专业,大力开展产学研和科研成果转化,深层次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近两年相继开设了能源、机械、电子、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等与地方特色产业相对应的特色学科专业,建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省级特色植物开发研究重点实验室,以此为平台,大力开展地方政治经济、特色文化、民情风俗等方面的研究。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特别注重与职业技术类院校合作办学,利用职业技术院校的优势资源,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实践实训实习环节,特别是强化顶岗实习。非师范专业则把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紧贴地方优势产业,广泛开展科技卫生、文化艺术下乡活动和各种扶贫帮困活动,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办学,在实践中巩固和发展理论,努力使培养的人才具备“厚基础、宽口径、应用性、多样化”特征,培养地方发展所需的高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和应用人才。通过合作,不但使学校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与合作伙伴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互惠,而且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使学校更深入地掌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和需求,有利于进一步科学调整发展策略。另一方面,也使地方政府和企业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了学校的发展优势和趋势,从而给予更多的支持,促进学校进一步科学发展。

(三)夯实保障,优化管理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大多都底子薄、积累少,要得到比老牌本科院校更为快速科学的发展,必须要有较为坚实的人财物保障和制度保障。首先是师资队伍。具体实施教学计划的是教师,师资质量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目前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双重困境。要改变这个局面,除国家和地方实施西部人才优惠政策外,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自身也要转变人才培养和管理观念,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岗位责任制,完善奖惩激励机制。改变单纯求“高”的人才引进机制,确立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人才发展模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以专业建设特别是特色优势专业建设为基础,从财力和政策上向这部分人才倾斜。其次是制度保障,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开展规章制度的创新升级。要敢于并善于寻求新路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资源优势来建章立制,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引导激励机制,做到以制度管人,向管理要效益。升本以来,四川文理学院坚持和强化了“教授和博士培养工程”,对新晋升教授职务和获得博士学位的教职工予以奖励;做好了“教学名师”和“教学、科研骨干”的评选工作,为他们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便利,帮助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安于其位;另一方面,学校加强了对高职称高学历和教学名师、教学骨干的管理,严格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开展“教学名师上示范课,教学骨干上观摩课,青年教师上优质课”活动,并建立起有利于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好教学能手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再次是财和物的保障。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要不惜财力,完善教学基础设施,美化教学环境,关心教职工的物质精神诉求,为教职工提供尽可能安宁和谐的良好环境,使教职工安心教学,乐于奉献。

(四)创和谐校园,育大学精神

和谐校园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要调动好保护好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好教师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发挥校内外各方面作用,整合教学资源,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把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同维护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千方百计提高教职员工待遇,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对职业的自豪感。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校要得到科学发展,就必须大力提高办学质量,充分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职能。其中,科学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和现代大学精神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硬指标无法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抗衡,更应自觉加强校园文化等软实力,打造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和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7]通过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确立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理念,凝聚大学精神,形成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良好氛围。

注释:

① 一个大局是指,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是指,当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② 按照中央规划,西部大开发共分三个阶段:第一是奠定基础阶段(2001-2010年),重点是调整结构,搞好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体制,培育特色产业增长点;第二是加速发展阶段(2010-2030年),重点是巩固基础,培育特色,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升级;第三是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2031-2050年),重点是加快边远山区、农牧区开发,提高西部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③ “上三个台大阶”是指:今后十年,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④ 邹 蓝:《发展教育和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前提中的前提》,《开放导报》,2001年第11期。

⑤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和分校办学点名单(不含军校)》,全国有普通本科院校820所,普通高职院校1228所,独立学院311所,分校办学点70个。

参考文献:

[1]费文晓.对影响和制约高校科学发展有关突出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78-81.

[2]杨四海.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外部环境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1(4):109-112.

[3]李万斌,刘世仁.论创先争优的精神动力作用及其长效性[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1):7-13.

[4]魏后凯.西部地区要走跨越式绿色发展之路[N].陕西日报,2011-04-19(04).

[5]刘玉璋,刘 毅.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82-87.

[6]傅雁梅.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龙岩学院学报,2011(6):118-122.

[7]李万斌.切实加强校风建设 优化高校育人氛围——新建本科院校校风建设对策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1):7-11.

猜你喜欢
新建特色院校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