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研究*

2013-04-11 23:48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青马马克思主义者理论

赵 晶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随着时代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格局、利益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都经历着深刻的变化,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活动显得更为自主、多变,选择性、差异性的特征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能否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与否。

尤其是高校大学生青年群体,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时刻发挥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此,团中央自2007年5月起发起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这一工程旨在通过理论教育培训和系列创新实践活动等,不断提高这些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养、政策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能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将自己塑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

一、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与目标

在2013年的五四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寄语广大青年:“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2]这一重要讲话再一次对做好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武装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由于高校青年群体具备着大学生这一特殊身份,与一般青年群体相比,拥有更为强烈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团队意识,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与中坚力量。所以,通过“青马工程”的培养,坚持不懈地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化他们“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朝着什么方向走”,将他们塑造成为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显得极为重要。

在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高校“青马工程”的主要培养目标是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来武装青年,通过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养,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着党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目前,高校“青马工程”的主要培养环节有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和课题研究等。这些培养环节以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为指引,以帮助高校大学生骨干群体学习并掌握党的最新成果为目标,促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处理难题的能力,增强自身贯彻党的方针、路线的坚定性与自觉性。

二、高校“青马工程”现有机制的成效分析

自团中央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来,国内众多高校积极响应,纷纷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及学生特点,在这一领域进行着重要的实践探索。因此,笔者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取了江苏省部分高校,进行走访调查,对这些高校在推动“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的做法和成效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一)分级培养育人才,培训规模扩大化

目前,各高校在“青马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均实施着分层化培养的方式。一般实行初、中、高三级培养模式,并利用初级培养班建立人才储备库,中、高级班则进一步筛选优秀人才,实现层次化拔尖培养。部分高校在开办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时,高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更是与省级、国家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无缝对接,由上而下形成五级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广泛撒网,重点捕鱼”两不误。

由于培养层级的增多,接受培养的青年学生群体,在数量和规模上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部分高校“青马工程”的培养对象不再仅限于传统的学生干部,而是将学生社团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青年群体,甚至将在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优秀学生干部也纳入“青马工程”培养体系中来。这一举措让更多的优秀青年学生加入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队伍中来,并使他们更多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身体力行地引导更多的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成才观。

(二)理论实践相结合,培训内容丰富化

根据团中央印发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简称《纲要》),目前,各高校均采用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骨干培养,并针对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需求,在基本理论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向深层系统的培训,开展理论深化、社会观察、挂职锻炼、出国交流等极富特色的培训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帮助了这些优秀青年学生能在感性认识和系统学习后,理性思考,勇于表达,既能积极参与观点争鸣,又能在思想意识、政治行为上紧跟党走,从而影响和培养更多政治立场坚定的青年。

(三)培养形式成体制,培训效果持续化

《纲要》要求在实施“青马工程”的过程中,各级团组织要建立重点培养对象信息库,加强跟踪培养,为他们的成才发展提供帮助。而在高校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一要求亦被严格遵循。基本所有高校在初级培养班建立人才库的同时,就启动了学员跟踪培养,部分学校更是将是否拥有“青马工程”培养经历作为竞选政治辅导员、参与研究生支教团、获得就业推荐等方面的一项硬性指标。

除了跟踪制,一些高校在“青马工程”人才培养上还创新地引入了导师制或导师团的概念。在校内高级人才培养班内,邀请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等担任学员的成长导师,或是建立由他们组成的专业导师团,使“青马工程”培养对象能够得到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实践及未来发展规划,使“青马工程”这个平台更好地成为高校优秀青年群体融入社会、走进基层、服务群众的重要渠道之一,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技术优势,让知识学有所用,让人才学有所为。

三、高校“青马工程”现有机制的短板分析

通过对调研高校的做法总结,不难发现在实施“青马工程”的过程中,当前高校都能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通过构建分级培养格局来加大培养范围与培养力度,并建立健全各种体制,确保“青马工程”的顺利实施。

尽管现有培养机制中的措施已初有成效,但在具体实施中,目前的机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一)培训结构和对象来源有待加强

正如上文中所提及,当前高校在“青马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采用了分层化的培养模式,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因而,如何保证规模扩大后的培训效果,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通过扩大大学生骨干培养的覆盖面,的确可以更好地落实“青马工程”。然而,如果不能很好地对培训结构进行优化设置,只是一味地扩大培训规模,增加培养学员的人数,必然会影响到培养的效果,使其大打折扣,特别是在学员选拔、课程设置、师资分配等环节[3]。

此外,根据《纲要》的要求,“青马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应为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大部分高校在确定学员来源时,大多选择的还是大学生骨干和共青团干部,很少重视青年知识分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高校共青团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足。为此,高校共青团如何调动青年知识分子的参与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加入到“青马工程”的学习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彰显出“青马工程”的原则、本质。

(二)考核体系和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目前,由于高校“青马工程”主要采用“集中理论培训”与“自主实践创新”两个环节相结合的方式。所以,在对学员培训效果考核时,由于后者考核难度较大,一般高校大都只评价学员集中培训阶段的学习情况,往往造成培训学员“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创新”的不良现象。

虽然很多高校在“青马工程”的课程设置时,针对如何提升学生骨干的思想素养、政治品质、眼光眼界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做法,对于学生干部的培训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充和提升。但缺少后续对“自主实践创新”环节的评价考核,必将严重制约着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4]。

(三)理论宣传和培养手段有待创新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完善,目前,我国已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人人等新媒体平台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来。因此,对于青年朋友这一对新事物接触度较高的群体,把握好新媒体技术在培养和宣传中的应用变得极为重要。

然而,在目前的“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很少有高校重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尤其在理论宣传过程中,依旧采取“大师开大课,大谈大道理”的方式,造成青年人难以对这些理论感兴趣,甚至因为意识形态过强导致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因此,选择贴近青年人生活和兴趣的宣传方式,借助网络新媒体资源,及时调整组织宣传手段及运作模式,将能更好地吸引青年人的参政议政意愿,拓宽“青马工程”的影响范围。

除了理论宣传方面,在其他培养手段上,也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例如,建立“青马工程”学员网上交流平台,同时建立定期小组讨论交流制度和导师答疑制度,这样能更好地加强学员间的沟通、学习,也便于导师对学员的及时答疑解惑。在考核体系的建设中,利用新媒体平台也是一个较为明智的选择。例如,可以借助新媒体引入社会观察评论机制,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学员进行考评;建立学员互评制度,对学员在工作中的“德”与“才”均做出考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更好地强化“青马工程”培养跟踪制度的实施效果。

四、推进高校“青马工程”深入实施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以上成效和不足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推进高校“青马工程”的深入实施。

(一)深化分级培养效果,重视梯队化培养

充分发挥分级化培养的实施效果,重视人才种子库的建立,重点选拔一批青年知识分子进入种子人才库。在不同级别的培养班中,针对学员特点设置培养课程,初级班偏重于理论政策的大课式学习及参观交流学习活动,中高级班则增加理论自学比例和挂职实践、课题调研等环节,充分发挥高级班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个人理论品质[5]。同时,在分级培养时,梯队化的建设思想要一直贯彻于始末,强调运用评价考核机制对人才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优化设计。

(二)优化评价考核体系,完善全面化考量

要注重将考核体系从只注重理论学习转向考量学员的综合水平。建议可以引入综合评分方法来对学员的培训成效进行考核,即将理论培训、实践锻炼、活动创办、对外交流和课题研究等各项环节中的表现折合成成绩并计算综合得分,从而得到学生最终的成绩表现。

此外,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引进社会力量和同伴力量。运用社会观察评论机制,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学员综合表现进行考评,帮助学员及时改进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方法;运用学员互评制度,考察学员是否“德才兼备”;建立优秀学员激励机制,及时表扬、宣传优秀学生骨干的先进事迹,并加大对优秀典型的选拔、表彰和培养力度。保证这三方面机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将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落到实处。

(三)创新学员培养形式,发挥新媒体功能

首先,要加强“导师制”的推进。聘请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的人生导师队伍,帮助学员树立合理的学习计划和人生规划。同时,由他们指导高级班学员带着课题去社会实践,也将促进学员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广泛接触社会,培养提高其表达和思考能力。

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阵地,开展独具特色的线上活动,并与线下活动形成同步互动,建设相应的网络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对学生干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发布、系统培训和体验交流,为学员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自由开放的平台,便于学员们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1]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ccyl.org.cn/documents/zqf/200710/t20071024-48674.htm[2011-05-06].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0505/c64094 - 21367227.html[2013-05-05].

[3]杜兰晓,吕媛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4]宁晓明.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短板及应对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

[5]韩 豫,何 军.青马工程视阈内探究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猜你喜欢
青马马克思主义者理论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参考答案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党委如何占领青年的信仰阵地——以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