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3-04-11 23:48:27李小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主体政治心理

李小红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政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通过主体间性教育模式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以发挥“双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模式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一、主体性、主体间性及其转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地位、作用,即人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中的人,而是处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主体性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彰显出来的,离开了指向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无所谓人的主体性。同时,只有当人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一定的特性在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时,才可称之为主体性,而这种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就是实践的关系。而在实践的劳动过程中又表现出两种关系,一种是自然关系,一种是社会关系。因此人的主体性规定也包括两部分,一是表现于主客体之间人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二是表现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也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2],并且主体间的交往是人的活动赖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而我们所说的主体间性并不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在人之外的某种性质,在其现实性上,我们所关注的是人作为主体的主体间性,它是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仍是一种主体性,即“主体性是主体间性的基础,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超越和突破,主体间性为主体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视野”[3]。

主体间性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超越了主客体关系的主体性模式,进入了主体与主体关系的模式。因为主体性模式在处理人与物质性客体的关系时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就遇到了“他人不是客体”的困境。而主体间性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克服了主体性的不足,实现了从“主体—客体”的模式向“主体—主体”模式的转变。

二、主体间性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只有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等高校学生工作人员,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从学生成长成才、认识发展规律出发,“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4]

围绕这一任务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必须从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施加论”“转化论”“内化论”的困境中走出来。“施加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转化论”强调社会价值向个体价值的转化,但个体自身发展并未受到重视;“内化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内在认可,但仍然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内化,并不是受教育者自主构建的内化。于是,一些学者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外在性施加和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归于社会和人的内在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这一内涵强调,在除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平等地位之外,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同时确立“双主体”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主体的需要为导向,教育者主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互以对方为学习的主体,互以自己为对方教育的客体,改变过去单向的“主体—客体”教育模式,形成“主体—主体”的教育模式。

主体间性解决的正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互以对方为主体,互以自己为对方的客体,既确定对于自身而言的自我的存在,也确定了他人的自我的存在。这表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主体间性具有共同的基础,也是主体间性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

三、主体间性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主体间性教育模式克服了主体性教育模式主客二分的物化思想,倡导的是一种主体与主体间双向互动、互相尊敬的模式,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为目标,进一步通过实践活动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

1.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结合,实现主阵地与主渠道的优势互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课堂教育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理解,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使正确的理论入耳、入脑、入心。课堂教学只是完成这一目的的一方面,为了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践行,还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修养,进一步规范外化性行为。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通过主题班会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同时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尽量把矛盾和冲突等不和谐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积极指导班委会和学生党支部建设,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班集体的作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重点要做好互动式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引导学生把理论学习转变为自发的学习和践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自发学习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真正把学习和践行转变成学生自己的责任。

2.构筑网络教育平台,延伸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随着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他们了解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时效性在加强,但同时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特别是境外敌对势力常常利用网络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如果我们不加以引导教育,很有可能产生前功尽弃的后果。所以除了课堂教育之外,必须牢牢占领网络阵地,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延伸和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网络平台教育,一方面可以巩固课堂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效地克服课堂教育的不足。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心态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个长期积累、逐步形成的过程。除了正面的引导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便利。在网络教育平台上可以设置有关学习、生活、情感交流、学生党建、班级管理、网络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内容,既要提供相关内容的指导,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意见反馈,实现网络教育的及时性和实效性。这一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学会自我发泄和表达的方式方法,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对相关问题的交流和学习,让学生在学会自我表达的同时学会积极寻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被动走向自主、自为,真正在解决问题、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交流。

3.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有效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主体人格。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是学生了解社会、施展才华、检验自我的良好机会。积极利用假期充分发动学生根据实践学期安排和各自的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安排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指导。加强对假期社会实践的考核,通过考核,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假期实践的实效性。本着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原则,在实践中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6]212。大学生主体性人格是指其在现实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实现个人与实践环境的双向互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仅表现为促进学生主流价值导向的形成,而且还表现在促进主体人格完善的目的性价值。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凸显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使其以自主、自发的行为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做出自己合理的选择,进而判断自己的实践行为是否合乎社会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得以实现。对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必须通过学生自我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实现主体自身的发展,而不是简单依靠外部的辅助力量来解决,所以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同时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基地,锻炼其坚强的意志,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强释放心理压力的情感体验,塑造健全人格,全面培养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素质。

4.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心理辅导是指:“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克服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及感情困扰,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6]382主体意识是指,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如果离开学生的自觉意识来谈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等于教育过程的主体性丧失。大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所处环境复杂多样,而大学生本身经历简单,思想单纯,特别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影响,导致情绪波动和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在进行心理辅导时既要注重全面覆盖,又要根据学生的特殊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但重点是预防为先,提高其对心理问题的评定和鉴别能力。同时要重点加强心理疏导,通过心理辅导、团体辅导等有效方法,及时解决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疾病。把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育和有效的党团组织、班级主题教育中,及时分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把学生在现实中的困惑作为解决心理问题的出发点,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其心理困惑。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既注重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知识的普及,又要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其进行自我选择、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5.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主体能力。所谓主体能力是指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以推动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能力。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除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外,主要还包括学术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任何一次成功活动的组织、开展都需要精心设计、周密部署和扎实落实,在这些活动中除了顶层设计之外,具体活动的组织开展往往都是由学生来完成,他们不仅是活动的策划者,而且还是活动的实施者和受益者。从活动开始学生就一直在扮演组织者、策划者的角色,而在活动的开展中主要是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的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主体能力的发挥和提升得到真正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

[2]衣俊卿.日常交流与非日常交往[J].哲学研究,1992(10).

[3]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7-24.

[4]杨振斌,冯 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0.

[5]郑永廷,徐建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6]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主体政治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