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霞
(太原理工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于能源利用的认知更加趋于理性化。如何适度且有规划地使用能源,如何合理地开发新型能源,都是当下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强力推进和节能理念的日渐深入而衍生出来的节能文化,则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虽然节能文化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概念,学术界也未有系统和准确的表述,真正构建和营造其内涵和价值还须假以时日,但不容忽视它依然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因此,笔者认为,针对节能文化的探讨,是一项颇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增长最基本的驱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把节能定义为: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损失和浪费,更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1]。其中,技术上可行是指建立在现有技术得以实现的基础之上;经济上合理即投入和产出比例适当;环境可以承受是指要考虑环境污染等因素,各项指标必须符合环保要求;社会可以承受是指不影响正常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效就是要尽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的损失。
关于文化,古今中外学者对于其强调重点和内涵概括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综合各家之长,笔者比较认同广义上的文化界定,即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泛指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简而言之,文化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2]。
把节能上升到文化高度是2011年“欧洲可持续能源周”的一大亮点。在最后一天举办的“能源文化”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做出了集中诠释:节能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一个机构、一个社区或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与节约能源有关的所有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3]。秉承优秀节能文化的个体,应当具备节能减排的正确观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积淀,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将节能主张正确付诸行动并且取得实效。专家认为,实现节能减排固然需要大力研发和使用新能源技术,但培育和推广优秀的节能文化也是当务之急。
从文化的本质属性探究,我国的节能文化尚处于孕育阶段,其内涵和外延也没有严格和标准的界定。笔者眼中的节能文化,是通过引导或借助于行政等手段的实施,促成人类对能源的理性利用,提升至一种约束和改造自身的品质,并形成一种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由于国家对节能文化的倡导才刚刚起步,个体节能意识淡薄、整体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等现实,无疑都是导致这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不甚成熟的诱因。从广义上讲,节能理念还不能完全引导人们的节能行为,从而汇合形成一种科学健康的节能生活方式。而不能有效融入行为的文化,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称其为文化。
敬惜物力,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但伴随着物质财富的日益丰盈,传统的节约观念已无法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一种全新的节能文化的构建就提上日程。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看,节能文化的构建是国家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能源的需求量日益攀升,而资源自给率又持续在低位徘徊,这对矛盾的凸显已然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综合能源消费弹性和能耗强度等指标考量,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均明显呈现粗放型增长迹象:能源利用效率低、消耗大,社会生产领域浪费严重,生态系统恶化加剧。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能源利用率只有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我国单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8个主要耗能工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气候相近国家的2至3倍[4]。2012年12月,《世界经济论坛》与埃森哲咨询管理公司共同推出了《2013——全球能源工业效率研究》报告,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仅居74位。面对资源约束趋紧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严峻挑战,必须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否则经济腾飞与社会进步难以为继,中华民族的可续发展也无从谈起。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节能减排,并创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可谓势在必行。
其次,从微观的角度看,培养社会个体节能意识也势在必行。“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节能不仅是关系到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的庞大工程,需要倾举国之力;节能又是小习惯,与个人的素养和道德的高低优劣休戚相关。在节能领域,政策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比比皆是。一方面,国家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大力倡导节能,努力推进和完善各种政策法规以及具体措施。而与此同时,社会个体缺少公共利益情结,对超过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东西恶意透支,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一旦生活条件改善,匮乏情节淡化,节能观念完全有可能被漠视或无情抛弃。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对能源的消耗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嫁给消费者,因而不会对节能表现出过多兴趣,也扼制了企业在节能方面的创新欲望。节能习惯的养成之难,归根到底是节能意识的淡漠。着眼于大的时代背景,节能意识顺应着适度、和谐的发展模式;而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细节方面,节能意识则折射出个人对提升生活品质的珍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只有让节能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共守的行为规范和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节能文化的倡导才有一个良好的土壤。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5]。在政府大力推广节能减排的环境下,如何有效引导人们的节能行为就成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倡导节能文化,终极目标就是将节能观念落实于节能行为,使得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毋庸置疑,要确立一个优质的、强势的节能文化,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漫长过程。
从制度方面着手,用硬性的制度来进一步完善相关可以操作的奖惩性措施。政府及其官员行为具有自然的强大的社会示范效应,节能降耗理应成为对各级政府部门考核的目标之一。政府应设立专门的节能机构,赋予其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能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加大对国家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宣传力度,激发民众从民族利益广角及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思考问题,从而使能源忧患意识深入人心,新型节能理念重新树立。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节能降耗的政策法规中,最令人关注的是于2007年10月2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该法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修订将从根本上扭转国内政策不完善、协调不得力和责任不明确等现状,不但有利于从法律层面确保完成国家制定的中长期节能减排目标,也对我国经济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当下政府大力推广的节能惠民产品、倡导的绿色出行方式都是节能文化的具体体现。“节能宣传周”也是一个重要的节能文化的推广手段。经国务院同意,节能周的举办时间由每年的11月改为6月,目的就是在夏季用电高峰到来之前,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唤起人们的节能意识。
企业是倡导节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企业节能管理的目标在于合理配置资源,尽可能用最小的能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应重视自身在节能减排领域的社会责任,完善节能工作的监督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此项任务的全面实施。强化责任意识,这是企业打好节能攻坚战的前提和基础。首先,积极了解并全面把握政府相关激励政策的实施细则,有效配置资金流动,降低节能减排的成本。其次,做好节能规划。第一阶段是设立目标,即确定企业未来在节能减排方面所要达到的标准。第二阶段是设计规划,通过对目标的全面细致分析,深度挖掘企业在节能工作中的潜力,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技术等各项措施达到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第三阶段是对节能规划进行评估,如果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制定目标有较大出入,还需要仔细斟酌如何修正以达到最佳效果。再次,搭建一个企业技术资源共享的平台,加强企业间的全方位交流,营造一个良好的节能氛围。
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属于软实力的重要范畴,不能完全依靠强制力推行,它需要的是浸润、渗透、引导、相互影响。基于家庭用能的封闭性,其存在节能的内在动力。国家可以通过制定家庭能源管理师培训制度为家庭节能出谋划策,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共赢。在比利时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戒除所有的不良能源消费习惯可以节能37.5%,仅仅让家庭成员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节能知识,一个家庭就可以节能9%。家庭成员可以采取使用保温材料、更换灯泡、改进家用热交换器、驾驶环保节能汽车、提高冰箱节能效果等有效方式节能减排。家长必须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保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这样不仅强化了自身的节能意识,也缩减了家庭的用度开支,为国家的节能减排工作贡献了绵薄之力,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为了使节能不致影响到民生,国家必须加大对节能科学技术开发的力度,并将其落实为一项长期政策。鉴于我国能源匮乏、浪费严重的现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200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这部法律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统筹安排,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根据该法的规划,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目前的7%提高到2020年的15%,可替代化石能源4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0亿吨、二氧化硫700多万吨[6]。国务院2006年2月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也提出要积极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大力研发核能技术,力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规模化应用。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当今世界潮流,节能业已成为新时期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如果能打造一种全新的与时俱进的现代节能文化,使其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那么节能将会由被动变为主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也指日可待,中国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将更加得到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新型节能文化的培育,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良性延续。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七号)[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7-10/28/content 788493.htm.
[2]施华东.全球化与文化的民族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0(3):10.
[3]常自刚.浅谈“能源文化”[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1):187.
[4]朱 敏,高辉清.建立和完善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的有效机制[J].中国经贸导刊,2007(17):20.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
[6]黄 蕙.中国能源战略四大全新命题[J].瞭望新闻周刊,200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