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楠楠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241)
调查研究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1930年,是毛泽东调查研究观的初步形成时期。毛泽东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活动,特别是对中国的富农问题、土地问题作了详细的调查,并撰写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分田后的富农问题》等调查报告,为以后解决阶级矛盾及土地分配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1930年5月,《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问世,标志着毛泽东将调查研究理论提升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予以全面系统的阐释论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一次重要结合。本文从为什么调查、谁来调查、调查什么、怎样调查、调查为了什么等方面梳理分析毛泽东的调查研究观,学习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这对当下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教条主义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它与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而是方法。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特别是党成立初期,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教条主义者人为地用理论裁剪现实,使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严重脱节,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由于中国共产党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导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出现了一定的失误,为通过调查研究来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迫切要求。大革命失败之后,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逐步找到了一条“以乡村为中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然而,由于当时党内主要领导人仍然只是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词句和共产国际的决议、指示,不注重实际地去了解分析中国国情,错误地提出指导中国革命的策略,也间接地导致了党内教条主义的盛行。因此,如何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在党内开展调查研究,成为党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哲学的框架应该至少包括:一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二是实践对批判的检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单纯从远处作反应的状况,以便对具体现实采取积极的立场”[1]。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由主观的观念达到客观的真理。1930年,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结合自己多年调查研究工作的经验,在寻乌调查期间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率先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的口号。他强调要想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冲破教条主义的樊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得到话语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大声疾呼,做实际调查要到群众中去,只有真正深入广大群众中进行调查,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单纯地以可能性为依据,就容易犯理论脱离实际的错误。毛泽东继承并发扬了这一观点,提出了调查研究必须注重实事求是的原则。任何现实的调查主体都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没有真正具体的了解,真正好的领导是不会有的”[2]。毛泽东指出,有许多党员干部成天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一顿,不去实地调查,这是身为共产党员的耻辱。因此,他号召党员干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从而真正具体了解实际情况,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来源于客观实际,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如果对情况了解不清楚,所制定的政策极有可能是错误的。正确的决策只能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调查研究。党员干部只坐在房子里空想是要不得的,根据脑子里想出的东西来决定政策是危险的、脱离实际的。因此,党员干部进行详细科学的实际调查研究,不仅可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而且还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员整体水平。
一方面,党员干部若是脱离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就会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一直严格坚持的原则。1930年,他亲自深入到木口村、东塘等处进行调查,发现了“以村为单位分配土地的严重性”[3],随即强调,党员干部深入调查研究,是寻找解决问题正确路径的前提条件;反之,不仅会做出唯心的估量,而且还会给全党带来极坏的影响。同时,党员干部在进行调查研究时,必须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是科学创造、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带着问题既能做到有针对性的调查,又能提高调查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源泉。毛泽东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员干部正确领导党的一切实际工作的必要条件。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以满腔的热忱和眼睛向下的决心深入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真正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问题和需要,才能有目的、有方向的针对群众的需求而奋斗。1930年,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中态度谦逊、虚心学习,获得了八个家庭的被调查人对他的信任,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毛泽东本人也实现了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
搞清楚要调查研究什么,是我们做好调查研究的前提和条件。只有了解到要调查的对象,才能做出有效的调查,得到真实的信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阶级关系复杂多样。调查研究的对象应该集中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通过了解并分析他们的政治、经济概况,从全局出发,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突出分析研究主要矛盾,才能避免“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自以为是地指手画脚,瞎说一顿”[4]。
要想掌握大量丰富、真实、全面的材料,就必须进行全面具体的调查。1930年,毛泽东进行的各项调查,不仅对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进行了不同阶级需求的区分,而且针对农民中的不同阶层(富农、中农、贫农)进行了经济、政治、日常实际生活等方面详尽的调查研究。对于调查客体,不论农村还是城市都应全面,这样研究才能更加客观真实。
毛泽东选择寻乌进行调查,就是因为寻乌独特的地理位置。它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弄清了该地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也就差不多了解了。兴国调查亦是如此。通过八个家庭的调查研究,从侧面了解兴国区的人口成份、土地分配、剥削状况,获得了农村的基础概念。同时,在调查研究各阶级在土地战争中的表现,使其对中国社会各阶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以,毛泽东指出,调查研究应该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否则,主次不分,遗漏主要部分,调查研究的结果仍没有话语权。因此,必须凸显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和典型性。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到,同志们一般的都注意调查工作了,但是很多人的调查方法是错误的。导致调查结果不能达到调查的主要目的。真正有用的调查研究,是需要以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为前提的。
“四面受敌”法是指在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时,将其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个部分来进行,从而为提出中国革命理论提供依据。首先,经济上,调查研究应注重对当地商业、重要市场甚至一些日用品的交易状况都做详尽调查。毛泽东在1930年的寻乌调查中,通过各个地区间主要交易物品、价格,具体了解各地的经济状况。其次,政治上,调查研究应注重对各阶级各地区做一个政治区划。例如,在长冈乡的调查研究中,毛泽东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社会阶层资料,对全乡人口进行了详细的政治划分,从中得出了农民阶级力量的强大。这就为后来毛泽东提出将农民阶级作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提供了现实基础。再次,思想上,调查研究应注重调查各阶级的思想状况。在中国革命时期,对各阶级思想文化的调查不仅有利于共产党更深入地了解人民群众,而且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纠正,使共产党员真正做到与群众思想上的契合。最后,军事上,调查研究应注重调查农村的军队。毛泽东通过兴国调查,提到农村军事化问题,据此认识到农村武装力量的强大。总之,通过“四面受敌”法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于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调查研究不应只注重农村,忽略对城市的调查。毛泽东指出,从前党内的调查有着极大的弊端,就是只注重农村,而忽略城市,这样就使得“许多同志对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这两者的策略始终模糊”[5]。这样的调查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调查所得的资料也无法适应中国革命斗争的需要。其次,调查研究不应只注重城市,偏离农村。由于受共产国际以及苏联的影响,“城市中心论”得到党内部分党员的支持,只关注城市,将夺取城市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依据,这与中国国情是背道而驰的,最终使中国革命遭到了严重的挫折。最后,调查研究应该注重城乡结合,全面调查。革命斗争中,不仅要了解农村,而且更需要深入地了解城市,否则,它将不能符合革命斗争的需要。因此,调查中坚持农村与城市相结合,有利于将二者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为中国革命提供全面的理论指导。
调查研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是在自觉的目的和明晰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维框架中,调查绝不仅仅是为调查而调查,调查要服务于一个根本目的——解决问题。问题是在客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条件;同时,“研究(分析)问题,是以寻求确定性为指向,即是说为了解决问题”[6]。毛泽东就将调查形象地比作“十月怀胎”,而“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7]。所以,调查“不仅有别于日常观察和个人观察,而且排斥漫无目的的走马观花”[8]。调查研究必须要客观真实地“下马看花”,切切实实解决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为了全面了解富农以及农村的商业状况,毛泽东对寻乌县做了全面调查,获得了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其次,他为了将贫农与雇农的问题弄清楚,具体详尽地调查了兴国地区,认识到贫农团在分配土地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毛泽东为了找到农村土地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东塘等地做了详细调查,得出应改变以村为单位进行土地分配的方式。因为这种分配法以损害贫农利益来维护富农利益,破坏了土地分配的公平原则。可见,调查研究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目的的,它就是为了解决中国实际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30年,毛泽东将调查研究的思想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冲破教条主义的樊篱,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1]鲁·托马斯.不为人知的青年马克思[M]//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译文集.熊子云,张向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8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89.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6.
[4]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21.
[5]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4.
[6]宋 进.毛泽东关于什么是问题以及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论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
[8]虞文华,熊时升.论毛泽东社会调查研究思想[J].求实,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