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本平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36)
探究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调源头及教育策略
邹本平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36)
据近几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偏低,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很多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失调引起的。本文试着探究一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失调源头并提出一定教育策略,以期对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调;教育策略
还没忘记马加爵、药家鑫等让人心有余悸的名字,南航刺杀、复旦投毒等噩耗又频现报端,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对于大学生教育的关注。人们对这些恶性事件扼腕叹息之余,不禁要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这些犯罪嫌疑人对生命的冷漠?教育的目的、意义到底何在?究其原因,纷繁复杂,没法一概而论,但人际关系失调一直是悲剧发生的源头。正如心理学家丁瓒所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带来的。”因此,关注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探究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失调源头,迫在眉睫。鉴于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真实的心理状况,笔者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南京艺术大学三所高校学生随机发放“人际关系综合测量表”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5份。此量表共有28题,为是非题,选“是”计1分,反之则为0分,总分为28项之和。总得分在0—8之间为人际关系良好,无困扰;9—14分为轻度困扰;15—28者为严重困扰。结果显示,总分在0—8之间的仅为12.5%,而得分在15—28之间的却占到21%,其余的都在这两者之间,从一斑可窥全豹,可见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不容乐观,在人际关系方面,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扰与问题。为了解困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笔者还对人际关系严重困扰者进行追踪访问,发现大部分同学存在着害羞、内向、自卑、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对人不信任等问题;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还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多地感觉到关系不适;在同辈关系、师生关系及亲子关系这三大关系中,困扰大学生最多的体现在第一类关系中,而最让人头痛的是同辈关系中的异性关系。寻根探源,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调的因素五花八门,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纷繁的社会环境、不当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都给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不少负面影响,而大学生自身不良的认知与个性也是人际关系不协调的杀手锏。
1.1 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令世人瞩目,它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丰富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不小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大学生的思想难免受到影响。现如今,大学生的深层交往在减少,横向交往幅度在加大,情感和友谊的因素在弱化,经济、利益的因素在增强,这种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观,使得他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日趋物质化、利益化。
比如家境优越的同学往往瞧不起家庭贫困的学生,有意无意之间容易表现出自身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心理的隔阂。在大学校园里,由不同的成长环境而引起的寝室矛盾比比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讲究务实进取,注重实效,竞争自然不可避免。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人情淡薄,人际关系变得疏远。在大学校园里,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如入党、竞选班干部及奖学金等。在切实的利益面前,大学生的自我中心、自私倾向表现尤为明显,有的同学为了求得一票,甚至采取事先拉票,搞不正当竞争,而这些不恰当的行为最容易引起交际冲突,给校园的和谐稳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现在的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可以无限扩大,有不少同学沉浸在虚拟网络世界里,跟网友聊天可以热火朝天,跟自己的室友却没有什么话说,更不知道如何相处,往往为一些生活上的小事而大打出手。另外,社会媒体文化对大学生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现如今,诸如“扶摔倒的老太太反而被诬陷”等好心没好报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这势必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阴影。弱化了大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增大了保护自我、戒备猜忌的心理。很多大学生都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言多必失”等心理,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的基石,良好的人际关系自然无从建立。
1.2 不当的家庭和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父母对孩子的关注都聚焦在学习上,分数至上。在这种偏颇的教育理念下,孩子成了知识的容器,对于学习以外的事情知之甚少。跨进大学的门槛,面对日益复杂的各种人际关系,很多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感到茫然无措。更有甚者,有意无意之间,把同学都当成了自己的潜在竞争对手,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不懂得为他人喝彩。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对孩子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产生很大影响。如父母对子女的学习、生活过分干涉,往往会使得他们缺乏主见,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另外,有些家庭变故也会使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阴影,如父母离异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在同辈的相处中,一般都会给人距离感。同样,目前,学校教育亦偏重于智力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意志、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心理的沟通疏导。虽然大学已经没有了高考紧箍咒的束缚,但巨大的就业压力致使老师和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一点也不敢放松,学生热衷于考各种证件,以增加成功就业的筹码,老师把学生的成绩当成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评定奖学金、入党等无不跟学习成绩挂钩。在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里,本应该是促进每个个体健康发展的校园被异化成了人生的竞技场。目前,即便有一些学校开设心理教育的课程,但实际上也是把心理教育当做一种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的概念和知识。这种方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真正的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良好个性的培育作用并不大。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使当代大学生缺乏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不知如何应对。
1.3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调也不例外。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与不当的教育因素以外,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及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调的重要原因。个性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对人际关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交往中,如果一个人个性活泼,善良正直,就会很受欢迎。反之,如果一个人虚伪、自私,就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90后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没有兄弟姐妹的竞争,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思想,进而形成自我中心的人生观。表现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考虑事情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常常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及集体利益的关系;遇到矛盾时,倾向于逃避,而不知道如何去进行良好的沟通。这些诸多表现都不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健康发展。除了不良的个性,大学生的认知偏差也会对人际关交往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认知心理出发,人际交往认知即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个人对他人、自己、社会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评价。大学生若对自己评价过高,容易目空一切、盛气凌人;若对自己评价过低,容易自卑懦弱,进而羞于与人交往。这两种倾向都会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2.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和谐的人格
《管子》一书中提到:“蓄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以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用现代的话理解就是有道才能和,有德才能和,只有兼济“道”和“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目前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调的现状,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入手,培养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关于和谐人格,济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本法教授曾给出这样的解释:“和谐人格是个人自觉和谐地组织自己的各种内在素质和外在条件而形成的能够进行和谐生活的相对最佳人格。”它不仅包括人自身内在心理素质的协调一致,知行统一,还包括外在的与他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和谐。要想实现外在的和谐,必须以实现内部和谐为基础。要想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的困境,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实现大学生自身心理和谐为切入点。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状况,高等学校应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培养自己的和谐人格。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人不仅按理想改变现实,更因理想塑造自己。大学生之所以常常迷茫,是因为缺乏走向未来的方向。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为远大的共产主义而奋斗,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自己弄清楚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了解自己的生活理想,从而树立具体可行的前进目标。只有拥有了远大的理想和可行的目标,大学生在前进的路上才会走出迷茫,才有可能不被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所迷惑,在人际交往中,才不会被焦虑和浮躁的情绪所左右。
其次,要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自觉抵制拜金主义、自我中心等不良倾向。时时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倾注尽可能多的人文关怀。当学生出现不良的行为表现时,不要一味地采取行政处罚的方法,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而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和矫正。可以结合重大的社会事件,鼓励学生开展研讨、辩论、话剧等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三观”塑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诚信教育也是和谐人格培养的必要元素。只有诚信的人才有可能内心坦荡,做到知行合一。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石。所谓“以诚感人者,人应诚而应”,在人际交往中,真诚一般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品质。
2.2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据以上分析,人际关系不调问题普遍地存在于大学校园中,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严重的影响。要想解决诸如宿舍矛盾之类的问题,靠简单的说教或行政手段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应有之道。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指导,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体有以下几个建议可供参考。
第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是开展心理指导的基础,为每一个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序幕。从大一新生入学起,就可以借助诸如卡特尔16个性因素等测量量表,对每个入学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对其结果进行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分析。还可以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等活动,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情况,建立个人心理成长档案,这将有助于我们老师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为进一步指导大学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开展心理健康卫生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人际交往原则。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人际交往过程中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健康的交往理念。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等载体,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情绪调节的方法。这方面的教育,将有助于大学生学会自我辨别心理状况,学会正确面对自己内心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倾向,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去完善自己内心的品质。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心理咨询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导师和心理医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室,举办形式各异的心理咨询服务,鼓励学生就自己的困惑、焦虑等问题进行咨询。尤其要重点关注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及时地对其进行心理指导,调试其心理状况,矫正其心理偏差。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紧张、焦虑等问题一旦得以排解,大学生当事人对自己的认识就会更深一层,这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悦纳自我,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虽然心理咨询的益处显而易见,但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遇到困惑时都会主动咨询。有些同学是缺乏勇气,有些是基于隐私的考虑。所以创新咨询方式,解除大学生心理顾虑十分必要。构建网上心理咨询平台是一个可行且较便捷的方式。可以设立班主任、辅导员信箱、网上心理课堂、在线心理问题答疑、心理论坛等。通过建立这种匿名环境下的心理资助系统,可以解除大学生心里的不安全感,保证尊重个人隐私的同时,又能达到更广更深入的心理咨询活动,为大学生解除人际交往困惑的目的。
最后要指明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是压制大学生的矛盾情绪,无视竞争的存在,而是指导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竞争,在竞争中求共存。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教育的时候,要指明矛盾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帮助学生正视这种矛盾和差异,学会求同存异。唯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大学生解决人际关系不调问题,走上“教人求真”的康庄大道。
[1] 陶国泰.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0-82.
[2] 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4.
[3] 徐凤姝.社会心理的认识与调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 杜萍.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80-81.
[5] 孟益宏.大学不良人际交往倾向的成因、对策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90-92.
[6] 张伏力.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学思考[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1:29-31.
[7] 黄小斌.论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D].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4-15.
[8] 苏梦媛.和谐校园构建下大学生人际冲突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8.
2013-06-28
邹本平(1981-),女,安徽六安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教育研究。
G641
A
1671-6876(2013)03-0277-04
[责任编辑刘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