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军事交通地利影响初探

2013-04-11 15:05:52黄权生
关键词:巴蜀三峡军事

黄权生

(复旦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433)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大多是利用三峡军事为走廊,而一举夺得天下的。三峡军事地理位置在全国军事大势中有“重中之重”之优势,这一区域在中国历代统一战争中的作用有史可鉴。对三峡的战争作用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与中原战争相类比,而应始终把它放在天下大势中来考察。[1]三峡北为秦陇之屏障,东为长江之咽喉,西为巴蜀之向东命脉孔道,向南为控制滇黔的前哨。本文主要讨论在巴蜀交通和经济文化区对历史上军事的影响,即三峡军事地利影响,希望方家批评指正。

一、三峡军事区域的范围探讨

三峡的区域范围至今没有定论,三峡主要是古巴人活动的区域,应当以古巴人活动的主体区域为研究空间,如《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地:“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2]5由于巴人曾活动于清江流域,这样算来巴人活动区域涵盖整个宜昌、恩施,今重庆,四川泸州、宜宾等广大区域,基本上与传统的川江流域重合。此种说法古人早有之,如韦庄《峡程记》说:“泸合遂蜀四郡,皆峡之郡。”三峡只是巴蜀连通东西的孔道,巴蜀无论从经济、政治、军事、交通来看两者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华阳国志·巴志》:“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其分野,舆鬼、东井。其君,上世未闻。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2]4《华阳国志·蜀志》:“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狼〕垂耀,江、汉遵流。”[2]113巴蜀同囿,两者自古不可分,故探讨三峡军事地理,不能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限定历史时期的三峡军事范围。

今天人们以三峡水库原因将三峡界定为重庆到宜昌的行政区划,但从历史文化影响和传承看,结合历史和现实笔者认为将整个川江界定为三峡军事区域更符合历史实际。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段的长江水域,属万里长江的上游部分,全长1020公里,过去这段长江干流主要途径四川(巴蜀),而物流也是由四川(巴蜀)流播中下游,故这段长江水域得名“川江”,从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江段,山高滩险,峡谷栉比,又名“峡江”。 整个川(峡)江接纳涪、沱、岷、嘉陵、乌江等干支河流为长江的巴蜀、荆楚吴越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交通方便。从经济交通区位上看,连接巴蜀、荆楚吴越间的川江或叫峡江是封建王朝,尤其中国整体经济重心南移后历代王朝的经济交通大动脉。更为重要的是三峡为历代兵家据险而守、破险而攻的必争之地。

对于巴蜀军事而言,巴重在水道,即川江而关隘,蜀重在蜀道,重在以剑阁为首秦岭大巴山各关隘。蜀道陆路关隘和巴地水道关险,彼此不可偏废。从这个角度讲三峡的军事是附属于整个巴蜀军事态势大局的。也就是三峡的军事地利就是巴蜀的军事地利,由于古巴地(大三峡)地跨今日湖北鄂西恩施宜昌、整个重庆、四川南部地区。以此区位看大三峡的军事地利,其北为秦陇(关中)、东为荆楚、东南为湖湘、南为云贵(滇黔)、西为康藏。地理是相对自然而言,地利则相对其他区域而言,下面就以三峡为中心,重点看巴蜀与秦陇和吴楚关系看大三峡的军事地利的重要性。

二、三峡(巴蜀)相比秦陇(关中)肘腋军事地利关系

军事地利是相对而言,而我们探讨的军事地利,是相对中国历史上历代政权而言,而对于中央王朝而言,其东西南北中各地军事地利不可偏废,相对的军事地利就尤为重要,因此大三峡的军事地利与中央政权的军事地利就有较强的说服力。故本文先看大三峡与秦陇的军事地利关系。

古代周、秦、汉、唐定都关中(今陕西)得以成就帝业。这与陕西的军事地利是密不可分的。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指出:“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陕西而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虽不能为天下雄,亦必浸淫横决,酿成天下之大祸。往者,商以六百祀之祚,而亡于百里之岐周;战国以八千里之赵、魏、齐、楚、韩、燕,而受命于千里之秦。此犹曰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若夫沛公起自徒步,入关而王汉中,乃遂收巴蜀,定三秦,五年而成帝业。李唐入长安,举秦凉,遂执箠而笞郑、夏矣。盖陕西之在天下也,犹人之有头项然。患在头项,其势必至于死,而或不死者,则必所患之非真患也。”[3]而顾祖禹也指出:“蜀汉之土,与秦(关中)同域。”[4]巴蜀与秦同域,互为依存关系,晋人张华《博物志》载:“秦,前有蓝田之镇,后有胡苑之塞,左崤函,右陇蜀,西通流沙,险阻之国也。蜀汉之土与秦同域,南跨邛笮,北阻褒斜,西即隈碍,隔以剑阁,穷险极峻,独守之国也。”[5]也就是说,古秦陇关中之地为“独守之国”之地,得之可成就霸业。而蜀汉之土,与秦(关中)同域。两者同域是和军事地利有紧密关系。

秦陇据渭水之资,占据黄河上游,为黄河之头颈,占有黄河流域之地利,东下可得河洛,问鼎中原,退可守关中。其利在可攻可守,可退。为独守之国。三峡所在巴蜀,居长江上游,占有天府之资,攻则东可据峡江直下荆楚,守则据北之秦岭巴山、东之峡江险关。但中国军事大势,北向问鼎中原,是其不利之所在,故诸葛亮北伐失败,是其无陕西攻防兼备。历史上巴蜀政权除了东下攻伐荆楚占有地利外,北向(进击秦陇),山高路险,于攻则不利。巴蜀虽有坐守之地利,却无独守之利,不可长久。《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巴蜀自守则有余,用以攻人则必至于败。……有运筹天下之志者,不能取镜于汉高之伟略、武侯之成算,而曰蜀不足以攻人也,是岂智出古人上哉?”[6]3094因为“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昔者汉高尝用之矣。汉高王巴蜀,都南郑,出陈仓,定三秦,战于荥阳、成皋之间,而天下遂归于汉。诸葛武侯亦用之矣。武侯之言曰:‘王业不偏安也。’又曰:‘虽不讨贼,王业亦亡,唯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以六出祁山,而不遑安也。”[6]3095,3097

但秦陇如得三峡巴蜀之资,则天下可图。秦陇、巴蜀各扼黄河、长江之头颈,东向齐头并进,天下可定。故《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指出:“盖蜀者,秦陇之肘腋也。”秦陇得巴蜀则益强,富厚轻诸侯。巴蜀乃都关中政权的成就帝王之资。历代都秦陇关中必依靠巴蜀之地利。事实上司马迁早指出“(秦)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彊,富厚,轻诸侯。”[7]秦并天下兼得秦陇和巴蜀之地利,而汉也得秦陇和巴蜀之地利而大败项羽,最后得天下。把中央王朝定都关中,巴蜀对于秦陇的肘腋军事尤其重要。因为秦陇独守之地如果获得巴蜀肘腋之资,居黄河长江上游,统一天下,其势不可当。

如《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王方欲谋楚,群臣议曰:‘夫蜀,西僻之国,戎狄为邻,不如伐楚。’司马错、中尉田真黄曰:‘蜀有桀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舩。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8]秦兼并天下,得巴蜀横扫六国。而汉得巴蜀,也得以击败项羽。如《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舩,南,给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8]蓝勇先生指出三峡峡路在战国秦汉已经成为比较发达的四川交通四条重要的交通路线之一,即东面川鄂峡路,而汉代交通路线的开拓和交通制度发展,而汉代是四川栈道发展的鼎盛时期,奠定了四川交通干线的雏形。[9]峡路和蜀道一起为秦汉长安与三峡的交往提供了便利。

由秦汉左思《蜀都赋》描绘其巴蜀地利曰:“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岨塍埒长城,豁险吞若巨防。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下辇而自王。由此言之,天下孰尚?故虽兼诸夏之富有,犹未若兹都之无量也。”也就是利用了巴蜀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为整个长安政治中心的中央政府服务。如秦朝“(然)秦惠文、始皇克定大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故工商致结驷连骑,豪族服王侯美衣……”[10]

隋唐宋都是先图巴蜀,再下沿峡江东下统一全国的,如《隋书》记载:“上方图江表,先是,素数进取陈之计,未几,拜信州总管,赐钱百万、锦千段、马二百匹而遣之。素居永安,造大舰。……大举伐陈,以素为行军元帅,引舟师趣(趋)三硖(峡)。”[11]

如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六《四川一·瞿唐》记载唐武德二年(619年),“萧铣寇峡州,刺史许绍击却之。(萧铣)既又遣其将帅舟师上峡,规取巴蜀,绍遣军追至西陵时州治下牢戍(下牢溪),在西陵西南也。”康熙《巫山县志》记载:“唐高祖时李孝恭以山南招讨大使狥巴蜀,下三十余城,拜信州总管。时萧铣据江陵,孝恭讨之,造舰习水战。自夔州东击萧铣。时峡水方涨,诸将候水落,李靖曰:‘兵贵神速,吾今乘江涨,掩其不备,可成擒也。’乃帅战舰五千余,东下。铣果不备,拔其荆门、宜都三镇,屡破其军,进围江陵,降之。”[注]康熙巫山县志·僭据[M]·据蓝勇先生于台湾拷贝电子版,手抄本。顾祖禹指出:“隋人席巴蜀之资,为平陈之本。杨素以黄龙平乘出于永安,而沿江镇戍望风奔溃。唐平萧铣,军下信州。”[6]3095隋唐统一天下,以巴蜀为本,其在军事实践的成果与秦汉一样成功,史家是显而易见的。

宋代也是沿着秦汉隋唐的统一方式,军事家顾祖禹指出:“宋先灭蜀,然后并江南,收交广。南渡以后,赵鼎谓欲图关中,当自蜀始。”[6]而宋太祖统一时在965年灭蜀,然后顺利沿江东下宋灭掉了江南十国,由此可见,统一期间,得巴蜀得楚,得楚天下并。司马错之谋在历代统一战争中有最好的诠释。而宋代军事斗争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其能坚守超过两百年,这无不与其兼有巴蜀有重大关系。元朝统一中国,也是从巴蜀入守,而蒙哥汗命陨巴蜀,也可见历代军事争夺巴蜀的惨烈。

军事家总结道:“是故从来有取天下之略者,莫不切切于用蜀。秦欲兼诸侯,则先并蜀,并蜀而秦益强富,厚(后?)轻诸侯。晋欲灭吴,则先举蜀,举蜀而王濬楼舡自益州下矣。桓温、刘裕有问中原之志,则先从事于蜀。苻坚有图晋之心,则亦兼梁益矣。宇文泰先取蜀,遂灭梁。隋人席巴蜀之资,为平陈之本。杨素以黄龙平乘出于永安,而沿江镇戍,望风奔溃。唐平萧铣,军下信州。后唐庄宗灭梁之后,则先吞蜀,未可谓非削平南服之雄心也。宋先灭蜀,然后并江南,收交广。南渡以后,赵鼎谓欲图关中,当自蜀始。张浚虑金人据陕窥蜀,而东南不可保也,于是守蜀之谋甚备,终宋之世,恒视蜀之安危为盛衰。刘整之叛降于蒙古也,献计曰:‘欲取江南宜先取蜀,取蜀而江南可平。’盖蜀者,秦陇之肘腋也,吴楚之喉吭也,是诚攻取之先资也。”[8]3094-3095

古人指出三峡之西巴蜀是秦陇之肘腋,实质是指作为整个国家军事大势而言,对中央王朝拱卫西南而言。巴蜀对于吴楚为喉吭,则为控制整个长江而言。下面就吴楚与三峡的军事地利关系,在秦陇已经探讨的基础上给予粗略探讨。

三、三峡(巴蜀)相比吴楚喉吭与唇齿军事地利关系探讨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三峡的水道就直通江浙,而良渚文化玉琮也传到三星堆文化,而大禹自巴蜀过三峡到达江浙是很容易的,至今巴人在大别山南麓麻城留下了巴河,在洞庭留下巴陵,可见古人沿长江交通也是非常发达的,如史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2]4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十分频繁,古人分析自三峡沿江而下,具有军事战略地利优势。因为巴蜀之东的三峡为吴楚喉吭,长江之七寸,失之吴楚不保。这无不与三峡水道交通的重要性相关。

从秦陇与三峡之西的巴蜀看,巴蜀如秦陇军阵之侧翼,得则可破敌,失之,中军退保秦陇也足以自守,故秦陇为做守之国(地)。但三峡之西的巴蜀对于吴楚,尤其直接相接的荆楚而言,其就是中军位置,丢巴蜀,沿江东下,则长江中下游不保。故许洞《虎钤经》卷六《水利》指出:“因水之用,其道有二:或敌绝中流而栅,我得上游,因风之利,可以鼓棹纵火,顺流冲之,栅绝而过,风转则止;又若敌在下,士马逆流,我得上游,可以攻之。此二者,所谓因者也。……用水之道,有其地非所用而必用,反为所害,顺则善矣。”也就是说巴蜀相对荆楚(吴越),军事上有地利优势,而从经济上看,长江中下游与巴蜀也有互补的关系,故《四川通志》卷三十四指出三峡水道“凡川货之通荆襄,达吴粤,与夫各省诸货之至蜀者,无不由此出入也”。

而分裂时期,长江地方政权各自以巴蜀或吴楚并存,如三国蜀汉与东吴,巴蜀吴楚的地方政权彼此则为唇齿之关系,唇亡则齿寒。刘备与孙权与三峡争夺荆州兵败,其无秦陇之基础,确有北方曹魏之威胁,而刘备内部在东伐之前其实蜀汉军失“天时”,未能意识唇亡则齿寒之利害关系,如史载:“秋七月,先主东伐,群臣多谏,不纳。广汉秦宓上陈,天时必无其利。先主怒,絷之于理。”[2]379赵云也指出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12]而蜀军与吴战,利在地利,地利之用在于水军,水流而下,可占先机,而蜀汉在关羽失去荆州后水军基本全军覆没。蜀汉军地利在于泛舟东下,而蜀汉无严格训练水军,舍舟路趋,其地利尽失。东吴水军在三国中最为强大,魏蜀不能与之争锋,加之东吴倾国争之,蜀汉失地利、违天时、无人和,岂有不败之理。再反观曹操当时,先伐张鲁和刘璋,再图刘备刘表及其东吴,三国能否形成历史未可知也。如《魏书》载:“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13]由此也可见三峡水道交通,用在水道,军事之利在水军。

而刘琳注《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记载司马错和田真黄对秦惠王总结的统一天下的策略是:“(蜀)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历代巴蜀沿三峡用兵,无不先练水军。这样看来,沿江东下成就大事者,有:秦陇之靠、巴蜀物力、人力、水军等综合因素。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看似偏据重庆,实则北有共产党秦陇(延安)之保障,加之三峡地利人和以及敌后根据地的袭扰,日军不可西图重庆也。也就是说司马错和田真黄的谋略前提是秦已经具有独守之国秦陇,而历代看司马错和田真黄的统一之谋略,谁违背必然失败,刘备无秦陇伐吴当败,曹操无巴蜀下江南也违背其统一原则自然也会失败。

而从前面分析,秦汉、隋唐、宋的统一战争,均是先据巴蜀而统一天下,而只要得到巴蜀,措施稍稍得当,北方统一政权几乎无一例外而能统一天下。可谓历代军事都是司马错田真黄军事战略的执行者。《六韬·龙韬》指出:“主三军行止形势,利害消息,远近险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因此人们必须:“重持难,修沟堑,治壁垒,以备守御。”历代三峡多关隘,而“用之于战者”,是“持难守御之壁垒”。但历观三峡军事,先得地利战机,易占先机。

《华阳国志·蜀志》载公元308年秦:“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故《水经注·江水》:“秦令白起伐楚,三战而烧夷陵者也。”秦得巴蜀,以天府顺江东下,统一全国。也就是说,秦修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出于军事水运(利)目的,秦国把水运之利,作为统一全国的重要手段。[14]加之秦利用巴蜀人力和物力与楚争夺三峡天险占有先机,为秦统一全国提供了条件。而历代统一战争中,三峡一水贯穿,故在得秦陇之前提下,得巴蜀天下易得,这与黄河、长江都东向,秦陇和巴蜀各为其头,而三峡险关为巴蜀之颈,函谷关(潼关)为秦陇之颈。得天下而头颈,关中和成都平原,自古为天府,军事地利和经济人力物力均占有之,用兵自颈出,天下自然可得。

而作为割据而言,共有长江的巴蜀、吴楚各地政权必须唇齿相依,否则便被迅速各个击破。由历史经验可见,三峡是连接长江中下游的孔道,是巴蜀与荆楚(吴越)的经济交通纽带,而三峡之西巴蜀地区是历代王朝人力、物力的财富之地,从经济而言正如《新唐书·陈子昂传》所说:“蜀为西南一都会,国之宝库,又人富树粟多,浮江而下,可济中国。”巴蜀经济地位是不用质疑的,故从军事战略位置、人力和物力等来看,三峡军事交通在历代军事实践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说巴蜀军事地位重要,前提是有秦陇的庇护,巴蜀与秦陇彼此也是肘腋关系;巴蜀是吴楚之喉吭,彼此唇齿相依,并不能说长江中下游没有上游巴蜀重要,两者是彼此依存关系。事实上荆楚之地为中国战略重心之地,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五《湖广一》指出:“湖广居八省中,最为闳衍,山川险固,自古称雄武焉。中原有事,盖必争之地也。”经荆楚的长江段:“自昔南北相争,沿江上下,所在皆险,盖不特楚地之噤要,又为吴会之上游也。”而三国著名军事战略家鲁肃谓孙权曰:“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下,外带江汉,内阻山险,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安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矣。”生于三峡仕于东吴的大将甘宁亦曰:“荆州山陵形便,江川流通,盖江陵之得失,南北之分合判焉,东西之强弱系焉。此有识者所必争也。”(见《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八,《湖广四》)但荆楚的军事战略地位是以巴蜀的庇佑为前提的,楚蜀确实是唇齿依赖的关系。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隆中对》分析巴蜀与荆楚乃至全国之军事、政治、经济战略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5]诸葛亮将荆益巴蜀地说成用武之国,是有道理的,就长江流域而言,历代战争,除解放军百万雄师突破江南天堑外,很难在长江下游江淮取胜,因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南直一》指出:“江南以江淮为险,而守江莫如守淮,……吴不敢涉淮以取魏,而魏不敢绝江以取吴。盖其轻重强弱,足以相攻拒也。……终吴之世,曾不得淮南尺寸地,故卒无以抗魏。”从军事家的视角和军事实践来看,从江淮突破“此守国末务,非智者所先。”因为《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南直一》记载“杜预尝袭乐乡矣,胡奋尝入夏口矣,贺若弼尝济广陵矣,曹彬尝渡采石矣,则其险信不足恃也。虽未足恃,然魏武困于居巢,曹丕困于濡须,拓跋困于瓜步,苻坚困于肥水,皆不得渡,则其险亦未可弃也。”如果据巴蜀而下,军事行动多有成功。因此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南直一》指出:“(然而)及魏已下蜀,经略上流,屯寿春,出广陵,则吴以亡矣。”而反过来蜀汉失去荆州,失去北进中原捷径,最终难成大业,而东吴当蜀汉亡,失去巴蜀庇佑,自然会走向灭亡。

四、三峡军事地利重要性总结:三峡军事地利关系国家社稷安危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大多是利用三峡军事为走廊,而一举夺得天下的。三峡军事地理位置在全国军事大势中有“重中之重”之优势,这一区域在中国历代统一战争中的作用有史可鉴。对三峡的战争作用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与中原战争相类比,而应始终把它放在天下大势中来考察。《太平御览·水攻》引《墨子·备水》指出“以水佐功者强,水因地而成势,为源高于城,本大于末,可以遏而止,可以决而流,可以漂城灌军、浸营败将也。”三峡的历代战争中与黄河流域用水代兵、以助攻守有较大的不同,是以水运兵,以舟载人攻伐与防守。明吴守忠《三峡通志》卷五《守江集议上》讲:“吴大司马陆抚(逊)上疏曰‘西陵建平,国之藩表,处上游,敌泛舟顺下,不可恃援,他郡以解倒,然此乃社稷安危之机也……’”《三国志·吴志·陆抗传》记载吴凤凰三年夏,大司马荆州牧,陆抗疾病上疏吴主曰:“西陵建平,国之潘表,既处下流,受敌三境,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运,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以解倒悬,此乃社稷安危之机也,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则荆州非吾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三峡对于三国的吴而言自然是倾国争之,而从军事战略上而言,其适应任何时代。

古战争之胜负,天时地利与人和,其地利非常重要。如《孙子·地形第十》“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庄子》曰:“藏舟於壑,藏山於泽,谓之固矣。”而对于江河军事之地理而言,据水之上游是关键,故宋代军事理论著作《虎钤经》卷五《料水》指出:“欲夺敌之力者,先夺其水。得之上流者,美莫大焉。”山川、峡谷、沟壑是军事险固之地,这在三峡军事地利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三峡交通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地势险要而又富产泉盐,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苏代游说燕国曰:“蜀地之甲,輕舟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六《四川》指出:“自昔称险塞焉。秦人并巴蜀,益以富强。汉开西南夷,边壤益斥。天下有事,奸雄辄睥睨于此焉。岂非以山川襟束,足以固守欤。”杜甫诗曰:“瞿塘峡锁全川水”清傅作揖写到:“西控巴蜀收万水,东连荆楚压群山。”则是三峡军事地位的扼要概括。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五代下》里也总结有:“故秦灭楚,晋灭吴,隋灭陈,必先举巴蜀,顺流以击吴之腰脊,兵不劳而迅若。疾风之扫叶,得势故也。”王夫之所说就是体现三峡的军事地利。

三峡则是巴蜀与荆楚吴越的结合部,起到经济文化交流孔道的作用。而巴蜀为长江上游,荆楚吴越位于长江中下游,以长江为纽带,巴蜀与荆楚吴越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均是唇齿相依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川江(峡江)是让长江的“黄金水道”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值今日三峡工程基本完工,贯通东西的宜万铁路和沪蓉高速贯通,三峡的交通地位再次得到提升,而西南地区的“西电东输”和“西气东输”途径三峡,三峡百万移民的安置,关系国家的稳定,而三峡水库的成为国家军事重点保护的军事战略之地,因此回溯三峡军事历史,以史为鉴,我们除了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外,更应当在国防战略和军事部署上给予实际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阮荣华·长江三峡军事地理位置及其战争评价[J].三峡大学学报,2004(1).

[2] 常璩.华阳国志校補图注·巴志:卷一[M].任乃强,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M].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2449.

[4]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四川一:卷六十六[M].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3094.

[5] 张华.祝鸿杰,译注·博物志,全译·卷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

[6]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M].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3094.

[7] 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第十:卷七十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59-260.

[8] 常璩.华阳国志校補图注·蜀志:卷三[M].任乃强,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41.

[9] 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

[10] 华阳国志·蜀志:卷三[M].刘琳,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225.

[11] 魏徴,等.隋书·列传第十三杨素:卷四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3:1282-1283.

[12] 陈寿.三国志·蜀书六·赵云:卷三十六[M].陈乃乾,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59:950.

[13] 陈寿.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卷一[M].陈乃乾,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59:30-31.

[14]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史略》编写组.长江水利史略[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32.

[15] 陈寿.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卷:三十五[M].陈乃乾,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59.

猜你喜欢
巴蜀三峡军事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现代艺术(2022年1期)2022-02-07 11:06:24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现代艺术(2022年1期)2022-02-07 11:06:24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国学(2020年1期)2020-06-29 15:15:34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青年歌声(2019年4期)2019-04-11 08:35:02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春到三峡
中亚信息(2016年3期)2016-12-01 06:08:24
无花果香溢三峡
中国火炬(2010年10期)2010-07-25 07:43:54
军事幽默:局
军事文摘(2009年9期)2009-07-30 09:40:44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