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思潮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2013-04-11 13:51:43杜海燕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杜海燕,张 莉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这一课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人民面对近代中华民族政治危机引发的文化危机,在对众多思潮进行鉴别比较后,马克思主义最终被中国人民接受,并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当今,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的必然性,有助于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教育,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教育,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

一、近代中华民族政治危机引发的文化危机

近代中国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政治统治危机: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开始了一段屈辱的历史,中国被迫卷入世界体系。时人把当时中国的时局称之为“数千年未有之奇变”。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在后来的一个世纪里,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再也没有停下侵略中国的步伐。相继发生了“一八四○年的英国鸦片战争,一八五七年的英法联军战争,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一八九四的中日战争,一九○○年的八国联军战争”[1]622。通过战争,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几乎控制了中国的清朝统治集团。而清朝统治集团有什么样的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禁烟有功的大臣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发配充军;1857年英法联军战争中,当侵略军攻入北京时,咸丰帝慌忙逃往承德避暑山庄;中法战争后期,1885年,爱国将领冯子材大败法军,最终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可是清政府却一心想着和谈,最终屈辱地接受了法国的条件,签订了《中法新约》,同时下令前线清军停战撤兵;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清廷为了筹办慈禧太后60岁生日大典,直接提用户部饷银和边防经费,甚至挪用海军军费;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及亲贵大臣西逃,甚至借用帝国主义之手镇压中国人民自发的爱国反帝斗争等。这一切使腐朽的清朝统治集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专制制度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遭到了怀疑甚至否定。1895年后,儒家以三纲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的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陈独秀说:“老尚雌退,儒崇礼让,佛说空无”[2]29,集中概括了传统儒释道文化的消极方面。陈独秀激烈地批判并揭露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实质及危害,主张彻底地否定封建旧伦理尤其是儒家推崇的纲常和伦理道德。另外,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进行了激烈批判,“我们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古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磋琢磨,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古老文化的惰性与暮气。”[3]556他认为,只有以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取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拯救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要不断进步,唯一的出路在于学习和接受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文化。

由于近代中华民族政治危机引发的文化危机,不仅使清政府的统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且使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封建传统文化遭到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中华民族也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二、近代中国多种思潮产生的文化多元局面

由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层面的统治危机导致了文化层面的认同危机,所以,在此期间,多种思潮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文化多元的局面。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和文化的艰难之路。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开办了一批传播西方思想的新式学堂,并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西方的各种科学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作“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到了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不仅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经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制度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竭力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维新派引进的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即用君主立宪制度取代皇权专制制度;同时,大力引进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权、社会进化等思想。

辛亥革命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了三民主义学说,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救了中国。先进的中国人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谋求新的出路。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国民性质与行为的堕落,才是“亡国灭种”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这就是新文化运动。至此,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多种文化并存的局面。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文化的重大转型时期,而文化转型时期对传统文化往往并存着三种力量:文化的保守主义派、文化的自由主义派和文化的激进主义派。可以说,五四时期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是激进主义派;以胡适为代表的是自由主义派;先是以严复、杜亚泉,后是以梁漱溟、张君劢、《学衡》为代表的是保守主义派……[4]10

五四时期自由主义影响较大的是胡适。胡适倡导的自由主义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学者杜威的影响,大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具有自由意志和创造性的思想,在社会批判中实现个性的价值[5]177-180。胡适曾说,我很不客气地指责我们的东方文明,热烈的颂扬西方近代文明……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胡适之所以强烈地反对传统文化,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日渐衰落,政治日益腐败,并且在近代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西方各国却国力强盛,社会先进。因此胡适认为,中国要强大必须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胡适主要从启蒙的角度来思考自由主义的问题,注重文化上的改造,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主张用改良的方法对现实社会进行改造,而没有对政治制度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把民主政治看成是“幼儿园”式的政治。

在中国当时的乱世之下,面对帝国主义的强盗逻辑和军阀社会的专制纷争,与自由主义者所倡导的个性自由解放显得格格不入。自由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面前讲民主改良实在显得苍白无力。自由主义在当时的失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保守主义派主要以梁启超和梁漱溟为代表。1920年,梁启超发表了著名的《欧游心影录》,认为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化已经陷入了绝境,而东方文化或者可以拯救世界。梁启超并且对近世以来以“科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进行了猛烈抨击,说:“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这便是最近思潮变迁一个大关键了。”梁启超《欧游心影录》的发表,无疑是对五四运动“反传统”和鼓吹“西化”的反动。它无异于是“中学”向“西学”的挑战[4]11。1921 年,梁漱溟作了题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演讲,他主张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拿出来,在不远的将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如同西方文化在经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的复兴一样。因此,梁漱溟的观点,主要是考虑在西方文化的激荡下,如何重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恢复和发扬起来。

客观地讲,五四运动前后,保守主义思潮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而高度颂扬中国传统文化,尝试让这种文化来担负引导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责任。但是,面对自由主义派和激进主义派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价值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保守主义派并不能为当时的中国创造一种新文化去拯救中国社会。

三、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双重作用下,传统文化遭到猛烈抨击,新文化、新思潮席卷整个中国大地,马克思主义逐渐被先进的中国人接受,成为当时中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第一,马克思主义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较容易被接受。一是传统文化蕴涵的和谐社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社会理想方面,传统儒家是以人类大同和谐为目标[6]12。例如,《诗经》提出“小康”,《礼运》提出“大同”,《孟子·尽心上》提出了“王道”理想社会等。这些理想社会虽不言富,但温饱问题已经解决。近代的洪秀全描述了“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太平天国;康有为提出“世界大同”思想;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并把以“大同”学说为内涵的民生主义,称作“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大同世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既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又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而且人们可以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这种共产主义社会追求的就是平均财富、社会公平和公正[7]25。很显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并不在于背景、概念的相同,而是人类在对未来美好世界的认识和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精神的相通。二是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本位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思想具有相似之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宗族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在世代延续的宗族中,家族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也就是说,在宗族中,家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只有在宗族内部才能体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马克思主义倡导的集体主义在肯定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强调个人应该为阶级理想和人类理想而奋斗。在集体中,人与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或者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主义倡导的集体主义突破了家族的狭隘界限,是对家族范围的扩大,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无论是家族本位思想,还是集体主义,都表明,只有在以某种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由多个人组成的整体中才能真正体现生活在这个整体中的个人的存在,实现个人的价值。张岱年、程宜山认为,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的传统,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有许多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会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8]190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契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容易被中国人民所接受,也是马克思主义得以迅速传播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二,马克思主义符合了当时中国的国情。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为被统治阶级提供理论指导的思想体系。当时的中国处于一个内无民主、外无独立的状态,恰恰需要集中一切可能的力量去推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的专制统治。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切实符合中国救亡图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为当时的中国找到了一条正确可行的道路,这就是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要团结起来,拿起武器,坚决的进行革命,来反对一切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无产阶级才能最终获得解放。毛泽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9]1515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那一时期中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并迅速地在新文化运动中得以传播,在五四运动的爱国浪潮中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不仅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契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实际状况,切实解决了近代中国“往何处去”的历史主题;同时也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较之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科学的哲学和经济基础,是一个真正的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社会科学。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开始生根、发芽,并且结出了累累硕果。因此,选择马克思主义不是哪个人或者哪个阶层的随意选择,而是那个时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经历千辛万苦、鉴别比较后,最终做出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

[3]胡 适.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4]汤一介.古今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J].江淮论坛,1994(6):10-17.

[5]朱志敏.五四民主观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朱志敏.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讲授体会[J].教学与研究,2007(12):5-13.

[7]陶相根,郑继江.契合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25-28.

[8]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