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北京大学优质科技资源 服务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

2013-04-11 13:41张黎伟周勇义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年11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仪器设备科技

张黎伟,周勇义,黄 凯,凌 辉

(北京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北京 100871)

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提高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进步,我国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根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3年3月公布的数字,2012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专利申请量与全球排名第三的德国已相差无几。在教育机构申请者排名中,北京大学以92件的申请量,在全球大学中名列第九[1]。与此同时,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也持续稳步提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统计数据,2002年至2012年(截至2012年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02.26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比2011年统计时增加了22.3%。2011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共14.36万篇。有14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中国各学科论文在2002—2012年10年段的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区,论文数量增加到7 920篇,排在世界第5位[2]。如何将这些成果转化成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科技工作者和政府正在进行的重要工作之一。另一方面,北京市具有非常丰富的金融资源和人才优势,企业家对高新技术发展有浓厚的兴趣,每年投入大量经费开展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究,其中对优质分析测试设备的需要以及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对接需求是非常大的,如何获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减少其投资风险是这些企业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1 优质资源整合是实验服务基地建设的核心任务

作为“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以“整合科技资源,聚集研发要素,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形成,服务企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通过联合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共建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的形式,促进科研院所将其开放的科技资源整体纳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工作体系,共同推动首都科技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共享[3]。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模式的创新性在于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为支撑,以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优质科技资源为切入点,以专业服务机构的专业化运营为纽带,通过资源整合和需求对接,实现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通力合作,达到供需双方的双赢。因此,若要为需求方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优质科技资源的整合无疑是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建设的工作基础和核心任务。

作为国家重点投入建设的高校之一,北京大学始终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为己任,并自觉服务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之中,为推动北京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持。北京大学作为首批入围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之一,始终坚持以北京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与综合学科优势为依托,通过开展资源整合工作,激活科技条件资源,形成系统化、网络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工作体系和科技资源开放服务体系,面向企业、社会提供研发实验服务,助力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

2 资源现状分析

2.1 国内资源现状

在国内,近年来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整合和共享初显成效,公共科技资源开放服务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对国家自主创新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4]。

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国家级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在北京最为集中,这些机构的科技条件资源,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先进性方面都是地方性机构难以比拟的[5]。

从投入情况看: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在北京的科技投入主要在大学和院所,2007年科技投入总数495亿元,其中投到科研院所345亿元、高等学校63亿元,占总投入的80%。

从仪器设备资源看:据2008年科技部调查统计,北京地区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4 752台套,价值72.41亿元。其中,70%在科研院所,30%在高等学校,由此看出仪器设备资源基本上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

目前,国家和北京市先后认定了大批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也一直鼓励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机制和人才队伍,长期以来,仪器设备的开放率一直很低,特别是为企业服务的甚少。

根据《科技进步法》的要求,国家投入的仪器设备必须向社会开放[6]。上海、重庆等地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进行本地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促进本地域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8]。北京作为首都,聚集了丰富的科技资源,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进一步促进大型仪器等科技存量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使用率,为企业创新和首都的发展作贡献已是势在必行。

2.2 北京大学资源特色

2.2.1 学科优势和科研成果

1998年,北京大学迎来百年华诞,并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随后的10年中,在国家和全社会的支持下,北京大学科技资源得到快速增长,并极大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目前北京大学在物理、化学、生物、电子信息、纳米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北京大学现有重点学科87个,在国际《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22个学科指标中,18个学科进入全球1%范围,均居全国高校之首,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科技服务覆盖面广,受益群体众多[9]。北京大学还拥有为数众多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百年的耕耘与积淀培育了北京大学科研的累累硕果。从突破极限、领先世界的基础研究到打破垄断、利国利民的工程技术,北京大学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国家最高科技奖设立9年来,已有8位北大人获此殊荣,这是北京大学雄厚科研实力的真实体现。在这巨大的科技成果资源中,既有众多基础研究成果,可通过与社会企业实现联合研发和测试服务等,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还有大批工程研究成果,可通过与企业探讨技术转化和成果落地等合作方式,助力社会企业快速取得经济效益。

2.2.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10-11]。近年来,通过“211工程”和“985 工程”建设,北京大学的大型仪器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截止到2012年10月,2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价值达12.78亿元,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将近50%,4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价值10.05亿元,约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的30%。这些大型仪器设备一部分属于计算机网络类设备,还有一些专用性较强的仪器设备,主要用于某些特定方面的科学研究,如40Gb光电误码测试系统、光学参量振荡激光系统等。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高精尖仪器,如800MHz核磁共振谱仪、碳-14加速器质谱、聚焦离子束环境扫描电镜等北京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国内甚至亚洲地区独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它们具有价值高、技术指标先进、通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将这些仪器设备有效地组织起来,可以构建功能齐全、体系完备的开放共享系统,在校内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开放共用,在校外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开放共用,可为用户提供独具北大特色与水平的科技服务。

2.2.3 平台设施

加强大型科学仪器资源整合,建设校级科研公共服务平台,是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学科建设,增强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有效途径[4,12]。校级平台既是学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抢占科学前沿的关键条件,也是我校投身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物质基础。北京大学是最早开展优质资源共享与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高校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1964年电镜实验室的成立。以此为开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理念,先后投资或与国家部委联合建设了分析测试中心(1983年),核磁共振中心(2002年,2010年),实验动物中心(2005年),微/纳米器件加工超净公共实验室(2008年)等4个校级大型科学仪器公共平台,进而形成了以五大公共平台为核心,以150台共享大型科学仪器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力支撑了全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并在交流合作与社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实验动物中心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同时也是目前唯一通过AAALAC国际组织完全认证的实验动物研究平台,具有普通动物研究平台无法比拟的条件设施与行业认可度,是生物医药领域企业难得的研发、实验平台。此外,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展优质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并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基于Web的大型仪器共享网络管理系统,可实现全部大型科学仪器信息网络化展示和检索。

2.2.4 人才队伍

作为对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学,北京大学的学术水平一直在国内傲视同侪。正所谓“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北京大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具备高端人才资源总量密集、高端人才分学科密集、高端人才学科/知识跨度大等三大特点[13]。截至2012年10月底,北京大学校本部教师队伍近3 000人,且80%的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与此同时,由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构成的北京大学高端人力资源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机构价值所在。截至2010年,北京大学先后产生了2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9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158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目前,北京大学已经形成了拥有65名两院院士、30余名“千人计划”学者、135名长江学者、39名“973”首席科学家、22名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和一批“百人计划”青年学者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打造了一批国际高水平的创新团队。王选院士、徐光宪院士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殊荣,林毅夫教授成为首位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中国学者。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北大人也将继续秉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身到社会服务中。

3 资源整合途径和成效

在基地资源整合工作中,北京大学始终以北京市科委提出的“撬动科技资源,促进开放共享”为总体原则,突出“实事求是,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全面开放”的工作要点,在深入剖析和归纳总结北京大学各类优质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对我校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整合。

3.1 设备设施方面

在北京大学可开放资源中已全部开放的基础上,加强已有的整合措施,保证学校每年符合平台开放条件的、新增的各类资源,加入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体系中来。重视对可开放资源信息的维护,明确维护可开放信息资源有效性的社会意义。坚持对已开放仪器设备资源进行筛查,保证已开放仪器设备资源的有效性、先进性、可用性。将真正适于开放共享的、能体现北京大学特色和学术水平的核心仪器设备与科技条件设施,率先向企业用户开放,为企业用户提供独具北大特色与水平的科技服务。截至目前,整合并进入服务目录的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和科技条件设施总价值已达13.54亿元,共1 531台套,其中20万元以上设备总价值合计13.05亿元,1 173台套。设备的数量和档次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众多试点单位中名列前茅,可满足企业对于高精尖科技活动的需求。

3.2 重点实验室方面

通过挖掘、整合,将我校70个省部级以上资质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与检测机构面向社会开放,涉及网络信息、电子信息材料、化工材料、食品安全与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医疗卫生等领域。与此同时,为了让社会企业和其他高校对北大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形成更直观和全面的了解,北京大学又投入极大的精力对全部开放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涵盖基本信息、服务特色、科研队伍和骨干专家、科研成果、代表仪器设备等,从另一个角度对北大基地的仪器设备、科技人才和科研实力等优质科技资源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宣传,为将北京大学资源开放给社会企业开辟出一条新的沟通渠道。

3.3 人才队伍方面

在保持与全校可开放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密切联系的基础上,基地对全校的优质科技人才资源进行了详细梳理,对相关的科技人才资源进行了细致的沟通整理。打造了一只由120名优秀人才组成的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科技人才队伍。所有人才全部为高级职称,分别来自化学学院、物理学院、工学院、环境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医学部、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等多个院、所、系,研究方向更是涵盖了生化技术、医学、软件工程、生态学、化学、磁学、纳米科学、材料学等众多学科方向,可为服务企业需求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和高水平的咨询,为各行各业提供高水平的专家咨询服务,拉近高校与企业间的距离,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助力企业发展。

4 结束语

北京大学实验服务基地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核心资源载体,所有服务都是基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北京大学实验服务基地边摸索,边实践,资源整合工作颇见成效,已经构建起一个相对成熟的资源体系,初步建成了具有鲜明北京大学特色的企业研发服务平台,在带动企业发展、繁荣首都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社会相关企业和院所、高校、兄弟基地、领域中心和条件总平台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在后续的建设和发展中,北京大学将继续坚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为己任,依托北京大学学科和资源优势,探索资源整合新方式和方法,加速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服务国家和首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

[1]王心见.中国2012年国际专利申请表现抢眼[N].科技日报,2013-03-21(002).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2012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EB/OL].http://www.istic.ac.cn/ScienceEvaluateArticalShow.aspx ArticleID=9446,

[3]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简介[EB/OL].http://www.sdtjpt.gov.cn

[4]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Z].2004.

[5]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主题实施方案(试行)[Z].2006.

[6]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Z].2007.

[7]何征.关于高校建立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230-232.

[8]刘施峰,刘天模,黄天林,等.加强大型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地方经济与科技竞争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263-266.

[9]周勇义.依托学科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创建高水平企业科技服务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20-23.

[10]赖芸.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资源优势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134-135.

[11]李小寒,周勇义,张黎伟.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156-158.

[12]刘艳斌.积极落实(纲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2):137-140.

[13]北京大学2011人力资源发展报告[EB/OL].[2013-04-10].http://hr.pku.edu.cn/rlzyfzndbg/30238.htm.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仪器设备科技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2)举行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科技助我来看云
原子荧光分析中应注意问题及其仪器设备维护
科技在线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