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结构与解读

2013-04-11 13:23苏立公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方法论界定中国化

苏立公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淮南 2320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解读,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然而,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提高理论解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解读方式方法的探讨,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本文试图从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一般结构入手,尝试构建一种理论解读模式,以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的本意,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走出困境,提供一些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构的界定不是关于理论个性的、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界定,而是一种共性的、一般的、普遍的、抽象意义上的结构界定。明确这项界定,我们既需要参考学界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借鉴一些现有的较为成熟的模式,还需要把握好开展界定的哲学依据,以及关注这一界定能否满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行概括和描述的需要等方面因素。

(一)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结构的研究情况

学界对于理论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早。逻辑经验论者很早就开始了对科学理论要素的研究。他们认为,科学理论由形式系统、对应规则和概念模型三部分组成。这一思想最早是由坎贝尔物理学家N.R.坎贝尔(N.R.Campbell)提出的,他在《科学的基础》一书中曾经对理论的结构做出如下界定:理论是相互联系的命题系统,这些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假说(hypothesis),另一类为辞典(dictionary)。 他认为,假说是由该理论所特有的那些观念的陈述所组成,也可以分为公理和定义以及从中演绎出来的定理两大类,它们构成了一个形式系统。[2]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接受并改进了坎贝尔的观点,形成了关于理论结构的一种公认观点。卡尔纳普对“坎贝尔界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理论的形式化;二是提出了关于理论结构双层语言学说,即科学语言可以分为理论术语和观察术语。[3]之后,产生了以贝思·萨普等哲学家为代表的语义学理论观和以叔佩斯等代表的结构主义理论观。中国学人任鸿隽则认为,科学理论的要素至少有两个:一是事实,二是观念。其中,事实是由外物的观察得来的,观念是由内心的思想得来的。观察是属于官觉(sense)的,思想是属于推理(reason)的。[4]也有学者认为,成熟的或高级的科学理论是由科学公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导出命题和科学定律、科学事实(感觉经验和观察资料的科学陈述)三大块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5]

学界也对思想政治理论结构开展了研究,发表了一些这方面的研究论述。如杨伟清在《试析政治理论的三元结构》一文中指出,一种完备的政治理论应呈现三元结构:一是理想理论;二是理想理论如何关联于特定社会或共同体的具体社会境况;三是理想理论与特定社会或共同体对同一政治哲学论题之理解的关系如何。[6]林志友在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其规律研究》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自身有三个层次结构:一是它的理念层次,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环节;二是它的制度层次,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中间环节;三是它的策略层次,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外部环节。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区别、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结、相即相入,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结构。[7]贺艳秋、渠长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的新视角:文本及其叙述模式研究》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由“本我”——内在的思想内容、“自我”——作为外部肖像的文本和 “外我”——文本被叙述(阅读与诠释)的过程及结果三个部分组成,它们都是“全我”、“真我”的基本元素。[8]柳之茂、胡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三个范式分析》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从内涵上可分为“政治范式”、“经济范式”、“社会范式”三个范式。该文进一步指出,三个范式的界定仅仅是特定时间条件下的理论概括,并不具有排他性,每个范式不只是指政治或经济某一单方面,而是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价值的、社会认同趋向上的、社会评价标准上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意义上的范式。[9]其他类似论述,这里不再枚举。

从以上研究状况中可以发现,学界对于政治理论结构的研究多是零散的,反应了该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至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构开展一般的、普遍意义上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

(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构进行界定可以借鉴的一种模式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构的研究界定,有一种模式值得借鉴。2008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10]这段讲话清晰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包含理论的主题,具体可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深入分析这些概述,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它们都是围绕“是什么”与“怎么办”两个层面展开的。比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主题的界定所使用的方式:“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理论主题的界定虽然没有用“是什么”的语言进行表述,但其表述的内涵却是“是什么”的意思。比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中“建设什么样的党”,其本质上要回答的是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主题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其本质上要回答的是“什么是科学发展”的问题。

一般认为,理论主题是对这一理论内容的高度概括,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这一理论结构性的描述与划分。以此为借鉴,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构界定为“是什么”与“怎么办”两个部分。

(三)用“是什么”与“怎么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构进行界定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其结构进行界定必然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这种哲学依据不仅体现了哲学与一般具体科学之间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更主要的是要体现出这种界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其本身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主要解决和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主要解决和回答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事情“怎么办”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构界定上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进行“是什么”分析的时候,必然从某一学科、某一角度、某种意义上回答“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基本哲学命题,是对哲学世界观意义的集中体现与回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包含的理论主题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反应了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世界物质本源论,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进行“怎么办”分析的时候,必然要以理论“是什么”为指导,即以某种世界观为指导,提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对策,其体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包含的理论主题内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怎样发展”,反应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始终如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方法论。

一言蔽之,依据“是什么”与“怎么办”两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构进行界定,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对应,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是对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集中体现。

(四)“是什么”与“怎么办”结构界定能够满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概括与描述的需要

用“是什么”与“怎么办”能不能概括和描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每个具体的、分支的命题?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用“是什么”与“怎么办”完全可以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每个具体的、分支的命题。以毛泽东思想为例,毛泽东思想由六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等。我们完全可以运用“是什么”与“怎么办”的方式对这些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和描述。比如,我们可以把上述理论分别概括和描述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怎样开展革命和建设”……如此等等。对于其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命题也同样可以使用这一模式进行概括。甚至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尝试用“是什么”与“怎么办”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行概括和描述。如高奇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问题:七个是什么,七个怎么办》一书中,曾经分别以“走什么样的道路、怎么走”为标题对书中各卷标题进行了命名,[11]我们也许可以把这种尝试视为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构界定的开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解读

依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构的界定,我们可以构建一种新的理论解读模式,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主要围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核心问题依次展开。解读理论“是什么”,主要是揭示理论的内涵;解读理论“为什么”,主要是揭示理论形成的背景、原因和目的;解读理论“怎么办”,主要是揭示理论在国家社会发展以及个人人生发展中的方法论意义。具体地说,通俗易懂讲清理论“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解读的基石;深入浅出分析理论“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解读的关键;学会运用理论“怎么办”,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解读的归宿和落脚点。

(一)通俗易懂讲清理论“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解读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内容博大精深,体系纷繁复杂,逻辑科学严密。总体上看,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主要包含两大理论成果和三大内容,两大理论成果是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内容是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三方面的内容。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又具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具体理论。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体系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又被分别归类到多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如《纲要》课、《原理》课、《概论》课、《基础》课以及《形势与政策》课。虽然划分标准和体系各异,然而从理论解读上看都需要从“是什么”开始着手。

需要指出,在开展“是什么”的解读环节中,要处理好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维度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知识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其中,知识性是思想性的载体,思想性是知识性宣传和教育的目的。一方面,要认真引导受众学习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进而对什么是中国革命、什么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一般的、客观的、规律性的认识。它们既包含一般历史史实,也包含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还包含一定的政治学方面的术语。教育和引导受众完成对这些理论“是什么”的知识性学习,是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的前提。另一方面,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解读的思想性维度。对政治理论进行解读主要通过对政治理论一般知识的学习去把握理论中所蕴含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通过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情操体现出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行解读主要是引导广大受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代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帮助广大受众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及政治情操。

(二)深入浅出分析理论“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解读的关键

任何思想政治理论的提出都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也是如此,它所包含的每一个具体理论都是特定世情、特定国情、特定党情的产物。通过解读“为什么”,向广大受众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具体理论产生的前因后果,向广大受众真实再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出发,认识、分析、解决中国问题的伟大历程,进而达到教育群众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什么”的环节中,需要把握好理论解读的学术性和政治性统一问题。在理论解读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原则是理论解读方向性原则,学术性原则则是理论解读基础指导性原则。一味突出政治性,脱离学术性,其理论解读很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同样,只坚持学术性而脱离政治性原则,其理论解读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其理论宣传和解读过程中需要以学术性为基础,通过对某一理论古今中外学者不同观点的剖析,通过对当前学界某一理论研究存在争议的介绍,揭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科价值,让理论宣传和解读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最终引导广大受众学习真理、掌握真理、追求真理,进而树立科学的真理观,这一过程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任何思想政治理论都具有特定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也不例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行学术分析的时候,必须把握好理论解读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行学术性解读,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断作支撑,需要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任何试图通过非马克思主义的、脱离中国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学说来验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的理论解读,不仅没有坚持学术性和政治性辩证统一的原则,而且更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解读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学会运用理论“怎么办”、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解读的归宿和落脚点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各个组成部分,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受众学习蕴含在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领会在实际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运用理论应该“怎么办”,把握住马克思主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解读的归宿和落脚点。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学习理论中蕴含的方法论非常重要。他说,方法犹如过河的桥或船,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革命任务的完成也只是空话。[12]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和《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论著中对方法论都有清晰的论述。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胡锦涛同志也曾经指出:“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贯穿这个科学思想体系的活的灵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和帮助受众学习蕴含在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主要是通过“怎么办”环节的解读来实现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通过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等细致的解读,引导广大受众学会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智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转化为关于学习、生活、工作、思想和发展的方法,以解决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构建理论结构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构开展界定究竟对提高理论解读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没有促进作用?中国古代庖丁解牛的故事在这方面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庄子·养生主》记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虽然这一成语故事比喻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实际上,庖丁解牛更多地体现了他对牛骨架结构的了解把握,以及这种结构把握为他娴熟解剖牛所带来的益处。不难发现,了解和把握牛的骨架结构是庖丁熟练解牛的先决条件,其实理论解读又何尝不是如此?!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构对提高理论解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的本意;二是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走出困境提供某种借鉴。

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构,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模式解读政治理论,实质上还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的本意——掌握蕴含在理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3]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无疑地只是借用了宝贵的方法。”[14]毛泽东同志也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邓小平同志则强调指出,学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道路的具体方法,它是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力量。毋庸置疑,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政治理论的力量不仅取决于政治理论本身的价值,关键是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能否通过分析解读,把蕴含在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出来,并为广大受众所接受、掌握和传播。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5]可见,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达到用理论去掌握群众的目的,其本身就是对理论进行解读本意的还原。

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构,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模式解读政治理论,可以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走出困境提供某种意义上的借鉴。近年来,高校校园里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是:“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想听。”导致高校学生不想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一些老师或从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出发,课堂教学不乏广泛而又严谨深刻的学术性探讨,然而由于这种解读缺乏具体的、感性的典型案例材料作支撑,加之他们在授课过程中既忽略了授课对象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的差异,也忽略了任课课程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性质的差异,更忽略了对理论方法论意义的落实,导致理论解读脱离了实际,陷入自说自话、自我陶醉、孤芳自赏而学生却不买账的窘境;二是也有些任课教师以深化课堂教学、加强理论解读为名,大量地引用当前社会热点案例或者是故事,而对这些热点或故事背后所运用的案例及方法不做深入分析,不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引导和培养,使得理论解读浮于表面,课堂教学变成了新闻发布会或者故事会,其结果是学生照样不买账。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行解读,需要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学会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结构出发,通俗易懂讲清“是什么”,深入浅出分析“为什么”,结合实际揭示“怎么办”,引导受众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普及和传播过程中达到提升理论解读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目的。

[1]党的十八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23.

[2]江天骥.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6.

[3][美]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61.

[4]樊洪业,张久村.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334-335.

[5]李醒民.论科学理论的要素和结构[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1):20.

[6]杨伟清.试析政治理论的三元结构[J].天津社会科学,2012,(3):29-34.

[7]林志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其规律研究[OB/EL].引自中国知网,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8]贺艳秋,渠长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的新视角:文本及其叙述模式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2):61.

[9]柳之茂,胡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三个范式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11,(1):202.

[10]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01).

[11]高奇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问题:七个是什么,七个怎么办[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1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7.

[14]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3.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猜你喜欢
方法论界定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高血压界定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