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古镇历史探源

2013-04-11 13:33李旭辉
关键词:碣石海阳辽西

李旭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秦皇岛市委员会,河北秦皇岛066000)

海阳古镇历史探源

李旭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秦皇岛市委员会,河北秦皇岛066000)

秦皇岛市所属海阳镇历史悠久,素有“先有海阳,后有秦皇岛”之说。在国内,关于“海阳”的确定地有三种说法:山东省的海阳、东越(今粤东)的海阳和秦皇岛的海阳。本文引经据典,系统梳理了秦皇岛海阳的历史。论证秦汉时期的辽西郡海阳今在秦皇岛,并提出海阳的历史是秦皇岛的历史。最后强调研究海阳历史的意义。

海阳;秦皇岛;碣石;古镇历史

古人云:山南水北谓之阳。背靠燕山余脉,前拥渤海潮汐,汤河自左环绕,碣石在右拱卫,“海阳”的名字大概也源于此。

1 海阳的历史

海阳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5年11月,在海阳镇北街村西北发现的远古遗址表明,至晚在新石器时代,海阳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迹象[1]。遗址位于海阳镇北街齿轮厂处,海拔13.5米,面积南北长100米,东西宽30米,其西南是台地,向东北逐渐降低,汤河水由西北流向东南,终年不涸。遗址已辟为耕地,文化层遭破坏,已发现暴露在地面上的遗物有夹砂红陶片数片,纺轮1个,磨制石斧1个。然而,自秦汉以来,海阳才有历史的记录,而且其所治范围在不断变更。

海阳,最早见于《史记·功臣表》,“海阳侯,摇毋余是也,传四世。至孝景四年,侯省薨亡后,而海阳改为县。”高祖六年(前201年)首封异姓侯时,梅鋗部下的摇毋余越将被封为海阳齐信侯。海阳这个封国(县)自摇毋余起,传了招攘、建、省,共四代①。孝景四年(前153年),哀侯省元年。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侯省薨,无后,国除。海阳侯,即海阳齐信侯,“齐信侯”是侯名,“海阳”是汉高祖刘邦在“六年冬十月,令天下县邑,城”时封地的县名。

当前,关于“海阳”的确定地有三种说法。一为现在山东省的海阳,二为东越(今粤东)的海阳,三为现在秦皇岛的海阳。粤东的海阳,其许多文献记作“揭阳”。香港学者郭伟川先生著文《<王会篇>海阳及摇毋馀封海阳新考》发表于1994年第3期《汕头史志》上,以为“王会篇海阳与摇毋馀封海阳”既非温说的“潮州海阳”,也非饶说的“常熟海阳”,而应是“滦州(汉辽西郡地)海阳”[2]。当前的历史研究认为“海阳”为汉辽西郡地的居多。笔者在翻阅历史文献及其参考时,发现有学者提出,高祖时期内附族属为越的胡人数量不少,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在刘邦与项羽的较量中立功之人,在建立汉朝之后,大都给予了很好的安排,封侯领户,最高的达七千八百户,待遇都非常好。《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曰:摇毋馀“以越队将从破秦,入汉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羽,侯,千八百户”;庄侯宣虎“以河南将军汉王三年降晋阳,以亚将破臧荼,侯,九百户。”庄侯居南安,齐信侯居海阳,等等,应都是汉高祖刘邦对内附族的安抚。

对于“海阳”一词的较早权威注释是《汉书》。《汉书·地理志》记载“右北平郡,秦置。骊成,大揭石山在县西南。莽曰揭石。”“辽西郡,秦置。有小水四十八,并行三千四十六里。属幽州。”“县十四:且虑,有高庙。莽曰鉏虑。海阳,龙鲜水东入封大水。封大水,缓虚水皆南入海。有盐官。”“令支,有孤竹城。莽曰令氏亭。肥如,玄水东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阳。”其中,“海阳,龙鲜水东入封大水”是最为精准的记载,而且其所治与周边有“龙鲜水”、“封大水”、“缓虚水”、“盐官”、“令支”、“孤竹城”、“肥如”、“玄水”、“濡水”等。龙鲜水,大城山下,遂名唐溪,今唐山陡河;封大水是陡河的古名②。龙鲜水、封大水均为陡河,龙鲜水是陡河的上游,封大水是今陡河的市区段。缓虚水,今沙河;盐官,主管盐政的官署。令支,今迁安、迁西和滦县北部地域,春秋时为令支国,秦时为离枝县,属辽西郡;汉朝改离枝县为令支县,属幽州辽西郡。孤竹国,今河北迁安、卢龙、抚宁一带和辽宁西部;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唐初《括地志》)”,但未寻到,都认为在永平府与大滦河西岸之间。肥如,今河北卢龙县等地。玄水,今青龙河,发源于燕山山脉七老图山支脉,流经凌源、平泉、宽城、青龙诸县后,于卢龙桃林口穿长城入境,注入滦河。濡水,今滦河;青龙河是滦河的主要支流之一,青龙河入滦河河口段为今迁安、卢龙两市(县)的界河。综之上述析解,笔者认为,辽西郡海阳县地应为今河北滦县西南地域,今唐山的大清河盐场疑为当时的“盐官”。而唐山之名,则始于唐朝时,李世民两次东征,均屯兵现在市区的大城山,山赐唐姓。由于“唐山”名称的使用,使得以后的“海阳”一词在历史文献中较少出现。

《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指出:海阳县,①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滦县西南,北齐废;②辽圣宗时至,属润州,治所在今河北抚宁县东北五十里海阳镇,金属润州,元废;③金置,属瑞州,治所在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北(其实仍在海阳镇),元废。笔者看来,其地域所指相同,由于朝代的更替与治所的重置,其范围的扩张与减缩是必然的,“海阳”地域名称的使用至今,已经实属不易。笔者认为,“海阳”一词地名使用,最早是秦代。《汉书》记载“辽西郡,秦置。”海阳,为辽西郡县十四之一,正式始于秦。辽西郡,战国燕置,秦汉治所在阳乐(今辽宁义县西),辖境相当今河北迁西、乐亭以东、长城以南,辽宁松岭山以东、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汉书》与之同载的右北平郡,战国燕置,辖境约为今北京市东北部、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赤峰市南部等地。海阳毗邻右北平郡。战国初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割据并峙,海阳属燕国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国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时海阳之地划归辽西郡。《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其辞曰:“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3]《汉书·地理志》记载“骊成,大揭石山在县西南。莽曰揭石。”“始皇之碣石”是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在碣石是刻于“门”,目的是歌颂丰功伟绩,特别是“坏城郭,决通堤防。”秦始皇的出巡重在巩固政权,继续经济与政治上的统一大业,“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而海阳于山南水北,便在此拜海、求仙。秦始皇的第四次出巡,“巡北边,从上郡入”,从上郡(今陕西榆林)过九原,经云中、雁门、上谷、渔阳、右北平,至碣石,故没有“海阳”的更多记载。

“海阳”地处中原与东北交接之壤,战事连绵不断。海阳县治在今滦县、秦皇岛区域,其东最远可能直至今绥中县。西汉初年置海阳县,属辽西郡。东汉离乱之后,户口减少,辽西郡所辖十四县多有撤并,所余五县中,海阳在焉。两晋时期,辽西郡所统三县中,仍有海阳县。南北朝时,海阳县属北魏辽西郡。北齐高洋天宝七年(556年),省海阳入肥如。至此,建置700年的海阳县为肥县的一部分。隋开皇六年(594年),省肥如入新昌。不久,新昌改称卢龙,海阳为卢龙的一部分。因此,在撤销海阳县建置184年后的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在海阳旧治重新置县[4]。唐灭亡的907年,契丹国建立,后改称辽。1030年至1031年间,辽圣宗耶律隆绪镇压大延琳起义军后,从宁州(今辽宁辽东半岛盖县西南)移民至今河北秦皇岛区域,当时被归属为润州,并设为海阳县。金代设海阳县,并且辽迁州、迁民县(今山海关地)改迁民镇也划属海阳县。《辽史·地理志》载:“润州,海阳军,下,刺史。圣宗平大延琳,迁宁州之民居此,置州。统县一,海阳县。本汉阳乐县地,迁润州,本东京城内渤海民户,因叛移於此。”海阳军为军事组织,两次迁民置州设县。金代,海阳仍为海阳县治,属北京路。《金史·地理志》载:“海阳,本润州海阳军故县,皇统三年废州来属”,此海阳县是辽时的润州,海阳县,所以谓之故县。元代废止了辽金的区划设置,重新在海阳设立大宁路打捕屯田总管府、打捕屯田所(即为大宁路海阳千户所,千户所为军制,驻于各县),属瑞州(州治今绥中县前所镇)。打捕屯田总管府、打捕屯田所为军队屯田组织,主要任务是开耕濒海的荒地。明代仍为海阳镇,属抚宁县,并在此建关屯兵驻防。清代,大批满人进关聚此。乾隆二年,抚宁之东设临榆县,海阳镇则属临榆(县治山海关)。在清末的1912年元月,滦州通电起义并宣布成立北洋滦州军政府,冯玉祥被推举为参谋总长,但在海阳镇被软禁,后递解保定原籍。1948年11月,临榆县解放后,中共临榆县委和临榆县人民政府从深河蚂蚁沟迁往海阳镇设治。解放后曾设海阳区,辖海阳、深河、北庄河、西张庄、姚周寨、平山营、杜庄七个乡。1954年7月,临榆县撤销,并入抚宁县。1995年1月海阳镇划属海港区,共辖25个行政村,2002年8月,所辖王校庄、计新庄、约合庄、杨庄户、凤凰店、西张庄、烟台山、许庄划归开发区管辖。

由于历史悠久,海阳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先人们曾经建设了许多古老建筑。清代遗留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和八个胡同至今保存较好。镇中文昌阁,后人俗称鼓楼,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钟鼓楼是文昌阁的俗称,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由观音阁改建而来。清光绪四年《临榆县志》记载:“文昌阁在海阳镇(道光三年因观音阁改建)。”邑人杨毓森在《改建文昌阁碑记》中说:“瓮起高台,面四街,洞开四孔,昭大顺也。台之上建祠宇,面供文昌,背祀魁星,所以振文运也。南向左右设钟鼓二楼,所以支更而巡逻也。”据海阳老人回忆,文昌阁分为两层,底座为三层大青石,青石上是各种动物的雕饰图案;对着四条街的东西南北四个门洞非常开阔,可以通行大卡车;阁楼旁门有青色石梯,可拾阶而上,楼上建有一座功德碑,上面刻着修建者的姓名及捐献银两数目;文昌阁楼南门洞上写着“海阳镇”三字,为红色凹字,楼北写着“屏山拱峙”(另有“平山拱寺”一说。海阳北有平山营,相传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东征时曾派兵把守平山山口,在此扎营。“寺”应指海阳北杜庄温泉堡的汤泉寺,辽天庆三年建,明清民国时期重修),楼东刻有“向曙”二字,楼西则为“凝晖”(另有“欵辉”一说)。这座在当时远近闻名的独特建筑,却于上世纪文革时期被当做“四旧”彻底拆除,在人们的视线里消失的无影无踪,现在只能从历史记录和老人们的怀想中去略探一二了。

2 秦皇岛的历史

在秦皇岛,大家都说,“先有海阳,后有秦皇岛”。十六世纪以前,秦皇岛地名未见记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永平府志·山川》篇:“秦皇岛在抚宁县东七十里,有山在海中,世传秦始皇求仙尝驻跸于此。”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版《山海关志》也有记载:“秦皇岛,城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或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稍后,蒋一葵《长安客话》也记述了秦始皇从这里派方士入海求不死药和拜荆的传说。在清代一段时期,秦皇岛又作秦王岛。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抚宁县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秦王岛的地名。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重修的《抚宁县志》写到“秦王岛,误秦皇岛,在县东七十里。四面皆水,惟岛居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秦王岛”与“秦皇岛”同时并用,直至民国时期仍是如此。

在明清两代,秦皇岛地区军事地位突出,并且其防御东移,直至山海关。明初,秦皇岛为永平路,隶属山东行省,后改名永平府,并设府治,管辖范围东至山海关外。洪武四年(1371年),在府治南建永平卫,在山海关设山海卫。洪武十四年(1381年),魏国公徐达受命在永平府靠近塞外的崇山峻岭整修长城关隘,筑城为关,“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由此诞生。到明朝后期,山海关城的军事重地色彩越来越浓。清初,在山海关设山海关副都统,直至清末,但其军事价值不再像明代后末期那样显赫与重要。乾隆二年(1737年),在原山海卫辖区的基础上改设由畿辅重地永平府辖管的临榆县。山海关演变为军事重镇,而秦皇岛则成为少许民众的栖息之地。秦王岛、秦皇岛,均为民众之口曰,“王”、“皇”音近,致使县志中有“秦王岛”、“秦皇岛”两者说法。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初五日恭亲王奕代表总署奏请将直隶秦王岛地方开为通商口岸的奏折中亦用“秦王岛”一词,可见“秦王岛”与“秦皇岛”官府和民间都广泛使用,作为地名的同时并用③,这也引申显现了当时的秦皇岛地域小、区位重要性低,无法与山海关等重大关隘相提并论。

秦皇岛本为离岸孤岛,在1898年开埠建口岸后,得以快速发展。随着港口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逐年清淤挖沙,堆积于海陆之间,将岛与陆地相连。最初的秦皇岛是一渔岛村,“该岛巨石积沙相杂成阜,高八丈余。兀峙海滨,岛前水内皆乱石,有平板桥由西岸达岛之麓,长十余丈。岸皆沙堆积成,有人烟数十户。桥左右皆米船鱼艇,维泊约数百。岛上有古庙曰联峰寺,破毁不堪。寺旁沙地,广袤二十余丈。昔唐太宗征高丽驻跸此岛,故曰秦王岛。或以为始皇求仙处,误也。岛北地势渐低,斜接滩岸,海水由溢出口。宽十余丈,平时水深三四尺,潮涨水深五六尺。”[5]关于秦皇岛名称之由来,确是源于秦始皇驻跸于此地。当然,近年的考古发掘与文史研究也验证了始皇求仙处亦在秦皇岛。

秦皇岛由起初的一个渔岛村,建成了一通商口岸,其所治范围在不断扩大。今秦皇岛东山、南山一带是其建港后的范畴。现代散文家奚学瑶《未名湖之偈·海祭》中说:“秦皇岛,原来只是一个方圆二三里的小岛,现在则被人们分别称之东山和南山。”光绪三十年(1904年),秦皇岛大码头修成,东山设立非洲招募华工厂,工人皆由此上船,买卖日见兴盛,民之移徙者始有三四百家[6]。宣统初年(1909年),开滦煤矿合并设局于此。民国五年(1916年),京奉铁路车站亦由汤河迁移岛上,商民麇集,贸易繁兴,土客杂居,遂至数千余户。民国十八年(1929年)《临榆县志·里市》中记载“第七区为特别区,无所属堡村。秦王岛(县城西南四十里):秦王岛本街、铁道南商埠。”由此可以看出,在近代,“秦皇岛”的地域概念是不断扩大的。

1948年11月27 日,秦皇岛解放,连同山海关、北戴河称“秦榆市”,辖山海关办事处、一区(现海港区铁道南)、二区、三区(现海港区铁道北东区、西区)、海滨区、上庄坨区。1949年3月,山海关建市,划归辽西省后,改“秦榆市”为“秦皇岛市”(县级市),属河北省唐山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管辖,专署驻地设在昌黎县城。1983年唐山地区撤销,实行市管县体制,秦皇岛升为地级市,抚宁、昌黎、卢龙以及原属承德地区的青龙县属秦皇岛市管辖,至今。

3 秦皇岛史由海阳史演进的历程

秦皇岛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卢龙县武山喀斯特溶洞出土的文物证明,五、六十万年以前,秦皇岛地区便有人类居住。海阳镇北街村新石器遗址、山海关区孟姜镇小毛山新石器遗址、高建庄将军台新石器遗址,又都证明了在新时器时代,秦皇岛的先人已掌握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创造了较高的文化。有文字记载,秦皇岛境内最早出现的地名就是《禹贡》中的“碣石”,属冀州。

秦皇岛,在商代,属文明昌盛的孤竹古国,国都便在今卢龙城附近;商被灭后,孤竹又归属周朝;孤竹古国经历了千年。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皇岛地区属燕地。④秦统一六国后,设三十六郡,海阳属辽西郡。辽西郡,于右北平郡的西侧与南侧,海阳正是辽西郡西南部的狭长区域内,距离右北平郡较近。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秦始皇的碣石之行是在“巡北边,从上郡入”后直至。西汉初年,海阳仍属辽西郡,齐信侯封于此。西汉时期,海阳所治东延伸至了今辽宁绥中县。从东汉到三国魏,再到西晋,秦皇岛地区都归属辽西郡,但海阳县治范围有所变化。

南北朝时期,秦皇岛地区归属平州。北魏,卢龙城北设平州、辽西郡、肥如县治。东魏,仍在卢龙城北设平州、辽西郡治。海阳县属辽西郡。北齐,省海阳入肥如。隋代,省肥如入新昌,新昌改称卢龙。唐代,在海阳旧治重新置县。辽代,榆关、戴河以西属南京道;在抚宁海阳镇设润州、海阳县治,并设海阳军。金灭辽后,秦皇岛地区为金地,榆关、戴河以西属中都路平州,榆关、戴河以东及长城以北属北京路瑞州,在今抚宁海阳镇设海阳县治,山海关为迁民镇。元代,榆关、戴河以西属中书省平州,后为永平路;榆关、戴河以东及长城以北属辽阳行省大宁路,南部由瑞州总管府管辖,在海阳镇置大宁海阳千户所。明清两代,秦皇岛地区设永平路、永平府,管辖范围东至山海关外,北辖青龙县南部,下辖卢龙县、昌黎县、抚宁县,县治皆在今县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开秦皇岛为商埠,陆续修建运煤码头。从此,秦皇岛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秦皇岛的发展,是百年的历史。而海阳的发展,写下了秦皇岛灿烂多彩的文化内容,其丰富的古代历史就是秦皇岛悠久历史的见证。“先有海阳,后有秦皇岛”,海阳的历史就是秦皇岛的历史。

4 研究海阳史对发掘秦皇岛史的意义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但关于“秦皇岛”或“秦王岛”的历史记载却难以寻觅。究其原因,一是以“秦皇岛”为研究对象,其时限是短暂的;二是以历史事件为研究对象,其年代是跨越的。而以“海阳”为研究对象,其历史内容更为丰富,更有充分的历史依据。

4.1 研究海阳历史,对话秦皇岛时空

海阳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其有文字的记载能够在春秋战国时期,其研究将充实秦皇岛历史。商周时期,秦皇岛卢龙为孤竹国中心区域;春秋战国时期,秦皇岛一带属燕国辽西郡。秦汉时期,秦皇岛是东巡朝拜和兵家必经之地。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到碣石,刻碣石门,并派燕人入海求仙人和不死之药。隋唐时期,秦皇岛是抵御关外突厥、契丹的战略要地,唐玄宗派史思明统平州太守,兼统卢龙军使。元朝忽必烈将中书省平滦路设在此地,后改为永平府,明朝曾在此设立盐署。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主持修建了山海关关城。1644年,明王朝覆灭,李自成带兵四万余众到山海关征讨吴三桂,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投降多尔衮,开关引清军同李自成大战,史称“石河大战”。在其研究中,没有“秦皇岛”的记载,但如果能够找寻到相关“海阳”的历史见证,将是海阳的幸事,更是秦皇岛的幸事。

4.2 研究海阳历史,考古秦皇岛边域

在海阳历史的梳理中,发现其所治范围是有所变更的。海阳县治历代大多在今滦县、秦皇岛区域,在西汉时期疆至绥中县。绥中,在古代隶属关系变化频繁,商属孤竹国,西周属幽州,春秋属燕地幽州,战国与秦属辽西郡,西汉属辽西郡海阳县,魏西晋与北魏属幽州昌黎郡,唐金元属瑞州。所以,在秦皇岛的历史研究与考古发掘中要打破其目前的行政边域,从思想观念上大范围地拓宽秦皇岛历史的地域范围。辽宁省考古工作者在绥中县万家镇(时名万家乡)的渤海沿岸发现的两处秦汉建筑遗址,认为“碣石”就是山海关外海上“姜女坟”[7]。之后,关于“碣石”、“秦始皇行宫遗址”的研究探讨不断深化与拓展。实际上,秦皇岛历史研究,包括碣石文化与徐福文化等,需要开放式的系统思维,而且历史考古为今所用。绥中近年来,提出了东戴河的概念,重点推出了碣石大遗址公园、秦始皇行宫群遗址(碣石宫)等旅游景点,可以说是傍依了北戴河的名气,丰富了碣石文化的研究。而绥中,自古为海阳所属治,应为秦皇岛历史研究的对象。由此可见,以海阳为主线,认真梳理秦皇岛历史,在研究中拓宽范畴,实为重要。

5 结语

山南水北,古韵流芳。海阳的历史,就是秦皇岛的历史。研究秦皇岛,就要先研究海阳镇。近年来,山东烟台海阳市、广东潮州都在研究“海阳”的历史,而且成果颇丰。而秦皇岛海阳的历史研究滞后,应该加快速度、加大力度,高度重视,重点支持。海阳的历史、秦皇岛的历史之中蕴育着历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孕育着巨大的潜力,她的发掘必将赋予秦皇岛人民新的信心与力量。

[1]孙志生.秦皇岛之源海港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110

[2]黄继澍.海阳县建置辨[N].潮州日报,2009-09-02

[3]李书和.秦皇求仙·徐福东渡·秦皇岛[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29

[4]韩永成.王义钧.古海阳初探[N].唐山劳动日报,2012-03-26

[5](清)倚剑生.光绪二十四年中外大事汇记[M].台北:华文书局,1969

[6]苑焕乔.清末政府向南非输出劳务论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3):46-50

[7]本报讯.“东临碣石”的碣石在那里?[N].辽宁日报,1984-07-04

注释:

①海阳侯国传四世,齐信侯摇毋余-哀侯摇招攘-康侯摇建-哀侯摇省。

②另一说为六股河,绥中县与兴城市的界河,汉代称“封大水”。今辽宁省西南部绥中县,秦属辽西郡,西汉属辽西郡海阳县。《水经·濡水注》中记“濡水(今滦河)东南流,迳乐安亭

(今河北乐亭县)南,东与新河故渎合。”新河曾是傍海岸一线

开凿了一条运河,其开凿时期与是否连接陡河与六股河待考。今海阳镇在明清时期曾三面环水,东为大汤河、西为小汤河,南是人工护城河,其海阳一说是“有城无墙”。

③秦皇岛的名称有“秦皇岛”、“秦王岛”的使用,最初西方人邮政拼音称之为“chinwangtao”,当地人也戏称其“穷荒岛”。

④在春秋战国时,秦皇岛地区属于燕国。在西周、春秋时期,燕国不断向冀北和辽西发展,消灭了蓟国、韩国,方国部族孤竹、令支、无终等等。战国初期,燕国的疆域大约包括今河北省的北部和今山西省的东北一角。

K928.5

A

JL01-0229(2013)04-0033-06

2013-09-23

责任编辑:李占忠

校对:康鸿雁

李旭辉(1975-),河北乐亭人,硕士,经济与管理专业,秦皇岛碣石暨徐福研究会会员,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与宏观调控。

猜你喜欢
碣石海阳辽西
海阳核电2号机组完成调停检修顺利并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海阳大秧歌为例
燕昭王
碣石在秦汉时期历史中的地位
东临碣石的思索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长白松在辽西地区引种试验
黑果枸杞在辽西地区的栽培技术
大禹治水曾到碣石山
海阳核电机组循环水系统的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