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菲荑毛砚
大禹治水曾到碣石山
文/菲荑毛砚
碣石山
碣石山,坐落在秦皇岛市昌黎县城北,是一座名山,历史悠久。其主峰仙台顶突起于靠近昌黎县城的屏峰障岭正中,顶尖呈圆柱形,远望如楬似柱,极像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山因此名“碣石”。
在远古时,碣石山便以其主峰仙台顶如楬高插于渤海西岸,被视为中国北方沿海地区重要的地理坐标,由此而载入《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等古代地理名著。战国时,位于山之尽头海之畔的碣石山又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发生密切联系,遂以“神岳”著称于世,引得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相继来此祭祀求仙、刻石纪功。魏武帝曹操吟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名句,至唐太宗李世民“碣石想秦皇”,先后在碣石山留下旅迹游踪的帝王有九个之多。
后来,革命先驱李大钊在此地的深山古祠游览、客居,相继写下《游碣石山杂记》等诗文,并在这里从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拓荒和播种等重要工作,从而使神岳碣石在中国现代史上注册生辉。
1954年夏,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距此地不远的北戴河海滨吟出“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又使彪炳史册的碣石山声名分外煊赫。
碣石山有奇观。它是渤海边上一座特殊的大山,大大小小有上百座山峰,这些山峰簇拥着似天桥柱石般的主峰娘娘顶。碣石山有“大碣石”和“小碣石”之分。那“大碣石”是指娘娘顶了,顶尖很像一个指航的石柱子;“小碣石”在碣石山前看不见,它藏在娘娘顶的背后的一个山崖上,是一柱直立高耸的峭岩,远远看像一个插在娘娘顶后坡西北角下的“棒槌”,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来过碣石山,在那儿拴住船,上的岸。如今,旁边还有不知何时何人刻的“禹王系船处”五个大字。
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来到碣石山,情况是这样的:大禹顺着山川从西北向东北一路走来,来到了这道山川的尽头——碣石山。与碣石山紧连着的是燕山群峰,从燕山上下来,有一段地势低的地方被水淹住了,碣石山当时成了海中的一座岛。无奈,大禹只好乘船到了碣石山。这时,风雨交加,大浪滔天。大禹领着人同风浪搏斗,却怎么也找不着理想的靠岸的地方。猛然间,大禹发现有一个像楬橥的石桩子,把船驶过去,拴到了石桩子上。拴住了船,上了碣石山,海中也风平浪静了。
这时,大禹登上碣石山顶,放眼远望,只见大海深深,茫然无际。他想,若把水都疏导到这里,水患就没有了。离开碣石山时,他手下的人想在碣石山立个楬橥,大禹说:“甭立了。这儿有天生的‘楬’石,这在水中望着像航标的圆柱形山顶就是大‘楬石’,这拴船的石桩子就是小‘楬石’……”
打那以后,渤海边上有“大楬石”“小楬石”的消息就传开了,人们都把这座治水终点的山叫“楬石山”了。后来,人们把“楬”的“木”字偏旁换成了“石”字,“楬石山”就写成“碣石山”了。
大禹治水成功以后,当了天子,开始接受天下九州的贡品。他与他的助手伯益写了一本《山海经》,尽记治水时到过的地方的山川湖海。在《北山经》中,他特意记载了“碣石之山”。后来,有人为歌颂大禹治理天下的功绩,还写了一本《禹贡》,在“冀州”和“导山”中都专门提到了“碣石”。人们一直传说碣石山的名儿是大禹起的,似有根据。
正因大禹治水时到过碣石山,碣石山成了北方的一座神山。到春秋战国的时候,在这儿结庐修行的方士很多,这就惹得秦始皇、汉武帝都跑到这儿求仙来了。而曹操却领会了碣石山的真谛,写了一首千古绝唱《观沧海》。离开碣石山,他还写了一首同样有名的《龟虽寿》,说:“神龟虽寿,犹有终时。”他不求仙,而要做一个“志在千里”的“老骥”。曹操算是真正理解了给碣石山起名的大禹。
碣石山传说与故事,已入选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名村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