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杰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228)
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现状的思考
段杰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228)
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领域,然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却普遍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文章从高校教材、教育方式、宣传渠道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率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从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得到普及。
中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并运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要使其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指用生动的形式、鲜活的内容、大众的语言、科学的手段、深入浅出地研究、解释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其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一百六十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证明,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不断发展,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最深刻原因就在于始终植根于实践之中,并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失去了它的实践性,就会成为没有对象的空洞理论。
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就是其强烈的民族性,它承认各民族社会在文化、经济、历史和政治等方面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宝贵的理论品质。科学理论体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与时俱进,就是要求马克思主义把握时代内容,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开创时代精神。
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人的主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应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的高度,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认识,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圆好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不断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探索、研究当代大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在高校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领域,也从未停止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改革和创新。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3.1 教材的说教性,不能以理服人
大学生的年龄段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理性思维还没有形成,对于太过理论化、模式化的表述和论证会感到很枯燥,不易理解。当今的教材几经改写,但是仍然存在语言概念化、抽象化和说理空洞化、抽象化的弱点,这些缺陷直接影响到理论的说服性。语言的表述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它要为人的思想服务,这就要求书面教材在表述思想时必须和时代特征、和当时社会、尤其是青年人的语言习惯相符合。改写后的马克思主义教材在论述上,语言表达仍然存在假、大、空的现象,在某些问题的论述上仍然是抽象化、格式化和浓重的政治化色彩。教材的语言表述和时代脱节、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脱节、和大学生的语言习惯不相符,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效果和情感上的认同。
3.2 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过程,只有恰当的传播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要是采取直面教育的方式,教育作为中间环节,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效果。
课堂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前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和学生、传授者和受众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促进的过程。教学相长顾名思义就是强调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师生的课上课下的互动性。目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行的是大课堂教学,有时会达到百人以上,而且有时是不同学科的学生一起上课,这就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难以互动交流的问题,教师的因材施教受到限制,难以及时消化理解,传授效果也会打上折扣,对理论本质的理解、把握和运用就更加欠缺。
3.3 宣传渠道不能相得益彰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不过课堂教学毕竟时间有限,探索与课堂教学相匹合的其他教育宣传渠道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目前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宣传上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都有限,宣传途径开辟不够,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4.1 完善教材是基础
从语言上下功夫。从教材的语言文字上来说,告别以前的那种假大空的说教式语言是教材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高校的大学生毕竟还没有进入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的阶段,更不是专业研究者。目前对他们的教育首要的是引发他们的兴趣。为什么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能够在当时起到那么大的作用,引领了一代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尽管有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迫切需要,《大众哲学》本身的特点是其成功的基础,它是用浅显通俗的生活语言来阐述深奥的哲学原理。每一个历史阶段人们的语言是和时代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时代和历史阶段有其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述方式。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和多种媒体传播信息的时代,大众媒体的语言对大学生影响很大。“快餐文化”为什么如此广泛流行?就是因为它有浓烈的时代特征,符合信息社会和年轻人的特点。我们的专家学者在编写教材时就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在不亵渎马克思主义严肃性的前提下,改变以往的政治化和说教化语言,对于一些理论的阐述完全可以使用易于为青年学生接受的语言风格,适当的时候引用网络和时代流行语作为调味剂来调剂一下枯燥的理论教化。
4.2 进一步加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研究
要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还需要在表达方式上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规律。为此,应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一是表达方式要通俗化。古人说:“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简不可以合众,大乐必易,大礼必简”。要善于将理论语言转换为符合学生思维的语言,在抓住理论根本的前提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理论由深奥到通俗。用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事例来阐释抽象的理论形态;二是传播方式要形象化。要用深入浅出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令人信服的事例解读、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抽象的思想具体化;三是传播手段要现代化。在当今时代,科学理论的传播需要先进的传播手段。高校要积极探索各种符合网络特点的传播和管理方式,增强网上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3 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本的是要建立并稳定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工作队伍。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之所以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始终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工程放在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几支队伍都要发挥作用。与高校其他学科专业的师资队伍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尊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规律,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通过各种专项工程建设及各类培训、教育等形式,加强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的师德建设,要求教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坚持严谨治学,实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担负起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使命,发挥教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解决的问题。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们,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建设者,他们的信仰对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至关重要。所以不断探索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1]刘琳,周世中.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构建的路径选择--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09(06)
[2]陈东海.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26(04)
[3]李静静,汤子琼.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经济师,2009(01)
[4]周淑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载体选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6)
[5]冯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前沿,2009(02)
[6]李凯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02)
G641
A
JL01-0229(2013)04-0031-03
2013-10-01
责任编辑:李占忠
校对:康鸿雁
段杰(1981-),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教务处,工程师,主要从事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