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
刘雪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专业导论课是当前高等院校各专业广泛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引导性、概括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其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本专业的平台,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尤其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下,成功的专业导论课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专业选择,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探讨了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导论课的定位,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专业导论课程体系设置的初步方案,并对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大类招生;专业导论课;课程定位;教学改革
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改革,是新世纪本科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1]在这种招生方式下,高校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合并,通常是把同一学科或同一学院或同一系的专业进行合并,按一个大类制订招生计划而进行招生。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直接填报该大类名称即可。学生入校后进入学科大类而不确定具体专业,经过一到两年的时间对学科、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在学科、学院或系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可以说,现在高校能否顺利实施“大类招生”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学生的专业选择问题。然而,根据调查,大部分新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对自己所选专业理解不足,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在进入大学之前,绝大部分学生只是凭专业名称或十分简单的专业介绍对所学专业有一个直观理解,一些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学生对自己将来所学专业则更加茫然。
学生的专业选择,大多是基于其获得的信息以及自身的兴趣、志向。信息则多数来源于网络等媒体宣传与报道、高年级的学生、家长的意见等。而这三项信息源是否客观公正则值得商榷。比如某位老师上课严厉、作业量多、考试严格,其本意是通过平时的严格要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但高年级学生在传递信息时很可能就会变成负面信息。还有些学生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相关信息,但是其中有价值的、专业性强的信息并不多。实际上,任何一个学科专业都和一定的高深知识相联系,如果对大学传授的高深知识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没有经过大学学习中的摸索,要做到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科专业特点的匹配是很难的。也就是说,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专业的任务,只有熟悉大学学科专业的特点并开展专业教育的大学才能完成。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培养”,在了解和选择专业的过程中,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匹配的专业进行相应的课程安排和咨询指导。[2]
进入本世纪的第十个年头以后,高等院校的招生对象基本以个性鲜明的“90后”为主。当前,以“90后”为主的高校大一新生有两大特点:一方面,对大多数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校门的他们来说,处处新鲜,处理事情还比较盲目;另一方面,又体现为“90后”更加鲜明的特征,即有思想、有主见、有个性、凭兴趣做事。怎样教育个性鲜明的“90后”大一新生明确学习目的,怎样向其介绍本专业的内容,怎样让其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专业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引导。
基于此,作为学科基础课的平台课出现的“专业导论”课程显得尤为必要。专业导论课的开设具有两点显著作用: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对专业的困惑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对本专业比较全面的、概括的、初步的认识,从而有助于高年级专业分流的实施,使学生选择专业更加理性;另一方面,开设专业导论课,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初步的认识,有助于今后高年级的学习。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下,既定的生源范围被打破,因此,专业导论的主要定位是为学院内不确定的生源对象提供全面而清晰的专业认知平台,对专业分流起到导航作用。
尽管各高校对在低年级开设专业导论课已达成共识,但在高校领域的贯彻实施仍显不足。专业导论课程开设以来,相关教学随意性很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这类课程国内尚无正式教材,如此必然会影响到该门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和授课效果的高效性;二是,从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较少,而进行专业导论教学研究的人员更少。比如,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自2000—2008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共1个学分16课时。目前,已将专业导论课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列入教学大纲,于每年新生的第一学期开课。自2007年第一次开设专业导论课,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共开课6次,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专业导论课是专业的先导性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主干课程以及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本专业的特点与学习方法等有一个初步认识,激发专业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并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然而,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没有任何基础专业知识的入学新生,同时该课程学时又相对较少,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快速入门,课程内容的安排就尤为重要,这也是教学工作的难点所在。专业导论作为一门课程,必须体现本专业特色,按规律实施教学才能事半功倍,为学生的专业选择、终身学习和不断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取舍上,应注重体现教育和教学的双重目标。根据新生的实际情况,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既要有专业知识介绍,更要注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素质要求、课程体系介绍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
虽然各专业的导论课在教学目标和总体思路上基本一致,但是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各个专业的导论课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模式,而是由各专业根据专业规律和特点以及教学效果自主安排和调整。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课为例,课程内容设置模块如下:
(一)专业的学科特点、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在大一新生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使学生入学伊始就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要求,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树立专业思想,激发专业兴趣。因此,本模块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置的经济社会背景、国内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教育的基本格局及各高校的专业特色;高等教育的学科领域设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特点、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本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专业的课程体系(含实践教学)、学习方法
课程体系由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对课程体系的介绍能帮助新生了解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基本具备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制定学习规划。因此本模块教学内容为: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主线,介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与学分分布;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及各专业课程内在的逻辑关系;大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习方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师资队伍及科研情况。
(三)就业领域及方向
就业是专业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本专业就业领域的介绍往往也是学生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职业能力,了解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从多方面使学生了解以后发展的目标与前景,以便合理规划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本模块教学内容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就业形势与就业前景、考研形势、就业与考研的选择及国内社会保障硕士点高校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分析、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岗位及本专业毕业生可以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等内容;历届本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介绍。应该指出的是,本模块在内容的选择与取舍上应尽量客观,不能为争取生源而对本专业的就业夸大其辞。
大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教师起主导者、引导者的作用,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3]根据专业导论课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定位及教学目标与要求,专业导论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对于刚刚接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新生来说,没有任何的专业基础,对许多的专业术语闻所未闻,过强的专业性只会使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无法接受和消化教师在课堂所讲述的内容。因此,我们在专业导论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方法整体改革。
首先,特别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性,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将教师讲授与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视频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使用,而不是单纯、枯燥的传统讲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如,在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形势的时候,我们就“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分组讨论,各小组经过充分的讨论甚至争辩后得出讨论结果,再以书面形式或课堂口述的形式加以讲解,然后教师根据各组讨论情况给出评价。这样可以养成学生讨论问题的习惯,并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
其次,适当开展讲座式教学。为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我们充分发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不同研究方向教师的优势,选择本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名师专题系列讲座”的教学法,就该老师所研究领域的知识、学科发展概况、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等进行专题讲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了解专业内容及发展方向,开拓大一新生的视野,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考核的内容与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已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能“重结果,轻过程”。[4]基于目前专业导论课的考核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的实际,建立适应专业导论课特点的考核制度,对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课考核总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注重课堂表现,主要是课堂讨论与平时作业,根据教学内容,阶段性地给出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则采用开卷的方式,试题为开放式主观题,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定位与学科特点,只要答题符合基本要求即可得分。
纵观国内各层次高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目前教学的形式、内容仍处在探索阶段,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大类招生的长处,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必须充分发挥专业导论课的潜在价值和意义,不断加强专业导论课课题的研究与开发,以求使之能够给大一新生们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指导。
[1]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2]石函玉等.高校大类招生下学生专业选择的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09,(25).
[3]龚绍文.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入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孙艳辉,李永红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探索——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王友才)
G642
A
1008—6153(2013)01—0131—03
本文是济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导论课程设计研究——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课为例”(项目批准号:JZC11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3-01-15
刘雪(1982-),女,山东沂水人,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