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成,樊 凯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实施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有着特殊意义。俞子夷对设计教学法的介绍、研究及实验都建立在设计教学法理论来源的基础上,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兴趣和爱好,注重儿童个性的发展,使教学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在教学组织程序上,加强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强调教学中的社会和道德因素等,注重儿童实际知识的运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等。这些都与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主张有着迁移、继承的关系,反映了现代教学的价值理念。
先进的理论、实验或改革方案跨地域传播、吸收及移植是有意义的,有移植才能走向创造。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甚至超越,就更难能可贵。相比于克伯屈而言,俞子夷所倡导的设计教学法是结合中国的实际而形成的“不彻底”的设计教学法,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其适用对象主要是小学和幼儿园的儿童,而在其推广过程中,更是以谨慎稳健的态度逐步试行。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在20世纪初风靡美国,几乎所有的小学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一些中学低年级也采用了设计教学法。俞子夷在《设计教学法》一文中认为,年幼的儿童有着天生活动的本能,活动、游戏最合乎他们的天性,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只要善于引导,就能使他们产生出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年纪大的儿童,教师要想去让他们自行活动,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若是施行设计,没有一定的课程,不知他们怎么样呢。他们已经有一种惰性了。教师不去发动,他们是不会自己发动的,有人上作文课时,不出题目,教他们自己拟题做去,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甚至教师教他们自己设法,有的学生说‘教师拿了薪水做什么’?这种情形,在高年级最大。”[1]38他得出结论,高年级实行设计法,应该“稳健些”。在1920年秋试行的设计教学法实验取得良好效果后,俞子夷原打算从一年级开始逐步向其他年级推广,但在三年级,他却亲自试行了小半年就停止了,一是没有把握,二是没有适当的教师,培养教师也困难,担心如果轻率地推广,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没法跟家长交代。直到1923年秋,俞子夷才把设计教学法推行到全校包括幼稚园在内的13个班级。
第二,把尊重儿童的独立性与保留若干教材的系统性有机结合起来。按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主张,社会生活被分解成一个个教学单元,学校也几乎成了一个小型社会,让学生自己从其中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这就使学生学到的都是些支离破碎、缺乏逻辑性的知识,严重削弱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此,俞子夷在晚年回忆录《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一文中也是深有感触:“纯粹在社会化环境中让儿童自由发展而没有一定的要求,家长绝不放心。”[1]493
在设计教学法实验中,俞子夷只是对旧传统做了局部的改变:仍预定教学大纲和教材,预定一学期、一学年的教学内容,以做习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他比较道尔顿制实验的成败得失,在1925年11月《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5期)发表《小学实施道尔顿制的批评》一文中称:
研究课程的人,有极端主张小孩子做主体的,什么教材都不必预定,小孩子的活动,就是教材;也有极端主张把成人需要的教材训练学生的。什么教材都该拿社会里的需要做本体,凡是需要的,除白痴等低能儿外无论哪个孩子,总要学到所谓最低限度的。也有折衷派,主张拿孩子的活动做基础而兼顾准备成人需要的智能的。[1]149
他认为教材是儿童生长的滋养料,能符合教育目标的正当生长的教材,不论是成人的经验、儿童生活中的经验,书本上记载的、书上没有记载的,都是好的。大纲、教材的预定保证了儿童对系统知识的掌握。俞子夷在1923年《教育杂志》(第15卷第9—12号)发表了《小学教学法上的新旧冲突》一文。该文是他在南京小学教育研究会及常州武进暑期学校的讲演记录,其中包含了广阔而深刻的现代教学观念及方法,是对设计教学法涉及到的许多教学活动因素的重新认识。例如设计法与练习、测验的关系即是一个典型的问题,他旗帜鲜明地断言,这两者没有矛盾,“只要学生自己觉得需要练习——有目的之练习;非练习不能进行——并且自己承认那练习的方法是有效的,练习也成了一个设计了”;“设计法是较新的,要是愈新了,愈把练习抛弃不顾,那末学生成绩愈不堪了”;“完全不顾练习的教学法,却是残缺不全的教学法”[1]59-60,常人对设计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判定,就是看有没有练习、测验,学生的成绩有没有表现出来。练习、测验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改进作业,考察学生成绩。丢了练习、测验的手段或工具,就失去了诊断的处方,所以练习、测验在设计教学法中不可或缺。
第三,把游戏引入小学低年级算术随机设计教学中,创造出算术游戏化的乐学方式,革新了小学算术教学法。俞子夷在《五十多年学习研究算术教法纪要——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一文中对当时设计教学法实验中的算术教学做了反思:
算术教法在美国当时主要有两派对立。一从桑代克实验心理之学习定律出发,以练习为中心。一以杜威实用主义之“自发活动”为依据,着重环境、兴趣、社会化;“随机教学”即社会化之变相。“设计”一词开始用于农村中学之家庭作业,后应用于一般学科。克伯屈用设计一词,把以上对立之两派捏作一团。练习列作四类型设计之一,无形中将其从属于社会化……倘若能明确目的,激发自觉,物质精神上所费或可节约很多。此一关键,当时全不知。移植者虽似只是些方式方法,实则方法深处有极重要之思想性在。[1]440-441
俞子夷在小学一、二年级进行算术随机教学时,怕无机可随,就采取算术游戏化的做法。他特别重视游戏的作用,认为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中心,最合乎儿童的心理,能使儿童产生快乐和成功的情感,“儿童的生活,除吃饭睡觉以外,最重要的便是游戏,所以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利用某种游戏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法,实在之最聪明又最合儿童心理的方法。”[2]156关于算术游戏化的教学情景,沈百英在《参观南高附小杜威院、维城院记略》一文中写道:
算术游戏是专科教师教的,每天上下午定两个时间,由学生自由选习。游戏器具有皮球、棋盘、扑克牌、木块……都是利用游戏而学习计算的。先由学生邀请同伴,领了器具、记账纸、铅笔,捡一个地方去玩。玩的时候到了,各组结账,报告给全体。教师看他们对已某一个法子玩的厌了,再想出一个新法子教他们玩,总之,在教师看来是算术,在儿童看来是游戏。[3]
这些片段只是反映了一些大概的情景,具体情景比这要复杂得多。据俞子夷在《五十多年学习研究算术教法纪要—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一文中回忆:
一、二年级开始试行设计法与能力分团(组),正式算术即取消,但每天仍有一节课,有别设备之游戏室活动(个别或小组由儿童自定)。这是比较保守的办法。怕无机可随,故命学生在适当环境中,使经常发生需要的动机。教师(江景双)煞费苦心,创造一套由易而难,由简而繁的必须涉及数的游戏,依次交给学生。严格言,并非随机,只是教法“游戏化”耳。后来定一原则:从一般游戏之用数计胜负者(如比打倒多少树立之棒);进而用数字比赛(如棒上标有不同数字,打倒数大者为胜),最后则以比赛习题作目标(类似测验)。此外更有表演式之游戏,如开店买卖之类。如购同一物两件以上,可导入乘法九九。几年间效果不差,三年级正式学算,不发生困难。尽管不强求共同一致,但学生计算能力差距不大。可视为成功。[1]441
在算术游戏化教学中,教师组织的由易而难、由简而繁的涉及数字计算的游戏,使儿童在游戏中学算术,在学算术中进行游戏,与儿童数的概念发展水平相适应,培养了儿童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算术游戏化是算术社会化的变相,通过儿童模仿社会现实的活动,密切了儿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使儿童产生职业的兴趣与同情,这与我们今天教学中主张的开发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提倡三维教学的目标非常相似。实验最后以做习题巩固学习成果,使学生的成绩得到了保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俞子夷认为,算术游戏化不但能运用到设计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到一般小学的算术教学之中去。他在1929年起草《算术科课程纲要》(《教育杂志》第15卷第4号,1923年),打算将算术游戏化的经验,略加修改推广到全国学校的一、二年级中去。
第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辅相成。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要求儿童在整个设计活动中独立完成每一个步骤,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教师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在学习中引导、鼓励儿童。而在实际的设计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往往会偏离预定的轨道,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一些不重要的活动上,忽略了对一些有价值、重要知识的学习,这就使儿童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过分依赖儿童,削弱了教师的作用。这是设计教学法的一个致命的缺点。
为克服设计教学法的缺点,俞子夷在《视察设计教学的标准》一文中,独创性地从空间维度上制定了对教师和学生在设计教学中的活动标准,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相辅相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诱导、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主要的活动者,在教学活动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性的实效,即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有教师力量的介入,教师的设计、组织、引导、调控及管理成为教学质量的保障。在设计教学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创造设计,引起学生兴趣(标准一);如果在设计进行时遇到困难,学生兴趣要改变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让他们维持原来的目的(标准二);在研究时,学生遇到困难无法进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做成假定的提纲,然后让学生从假定出发,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标准五)等,这些标准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引导,听凭学生做去,不是设计教学法。硬迫学生去做,指挥学生,命令学生,也不是设计教学法。引导学生向上发展,才是真正的设计教学法。”[1]22学生能提出设计,并能陈述设计(标准三);学生能各自作业,或分团作业(标准五);学生的作业,能按照大家所分配而能协力、互助、自由、并且有秩序(标准六)等,这些标准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相辅相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充分反映了教学因素中辩证联系的哲学思考。
第五,设计教学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教学活动的因素与影响教学效果的条件一样复杂多变,其中既有普遍性的内在因果关系,也包含价值取向在内的人文精神等非线性的情景化因素,科学性与艺术性渗透其中。1924年,俞子夷发表论文《教学法的科学观和艺术观》,文中明确指出:“教学法是艺术……教学法又是科学……教学法一方面要把科学做基础,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艺术做方术。教学法是一种学,也是一种术。”[1]74-75设计教学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愿自动地学习,在学习中协作互助,既能提高学习质量,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得到合理的成长,这些都符合心理学的规律,“教员要更懂得科学。心的科学比物的或生理的科学更复杂、更困难,而比较的发达又较迟。但关系同等重要”[1]74。在设计教学法实验试行中,俞子夷常与附小的教师们开展科研活动,同教师们一起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设计教学法的研究,从而使设计教学法具有了科学性。在设计教学法实验中,俞子夷创造出了教学艺术。他引导儿童自动学习,使兴味和努力相结合,两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其中所包含的“成功的快感”、“成功的兴味”、“估计儿童能否做的成功”、“欣赏成功,自己满足”、“培养兴趣与信心”等正是其教学艺术的体现。
从国外传入的教学法,有其独特的教育背景和存在土壤,而要在中国的教育环境里存活、扎根、结果,关键是使其中国化。通过俞子夷对设计教学法中国化所作的探索,我们可以得到某些客观的借鉴或启迪。
(一)设计教学法的传入及实验满足中国现代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设计教学法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张激发儿童的积极思维,培养儿童自我教育的能力。这与以成人、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相比,有其独特的长处和价值。
在20世纪初数十年的世界教育革新运动潮流中,设计教学法是作为救济教学时弊的良方而被接受下来的。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当时中国的时代主潮,教育界人士纷纷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一时出现了新教学方法改革与实验的热潮。自1919年以后的两年多时间中,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来华宣传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其宣讲的以儿童为中心、各科教学均应围绕儿童生活经验及社会现实需求而进行的观点,正好与“五四”时期的反封建、反传统的主旨相契合,得到中国教育界的广泛认同。为了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理论落到实处,推动教育改革,设计教学法得以传人并在许多中小学校进行了颇具影响的实验。
(二)设计教学法具有与原有教学方法相契合的一面。俞子夷对设计教学法的探索,目的是为了改革传统的教育,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但在设计法实验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教学法一直是他所深思的问题。俞子夷在《小学教学法上的新旧冲突》一文中说:
新旧法实在没有冲突。只好说各顾了一半,实在是‘脱节’。要教学收真正的效果,两者都不宜偏废的。新教法的目的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老教法但求技能纯熟,其广狭固然大不相同。技能习惯,当然不能代表健全人格的全部;然而缺少了必需的技能习惯,也算不得健全的人格。无论体格怎样强健,卫生怎样留意,品性行为怎样善良,若是常用的字时常写错,乘法九九生疏易错,这种人可以算得健全的吗?启发在前,练习在后,又明白,又纯熟,才是完全的教学过程,就是有头有尾的教学法了。[1]56
设计教学法是俞子夷极力推崇的新法。他认为旧法重练习少启发,重学生努力而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整齐划一却忽视因材施教。而以美国实用主义理念为基础的设计教学法正好与旧教学方法相对立,按照俞子夷的理解及陈述,他所实验、总结的“不彻底”设计教学法正可以与旧教学法部分相契合,可以互补利弊。
(三)设计教学法实施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一种外来教学法的引进及实施,要有成效并有持续力。除了民族性及本土化的特色掺入外,还应注重相应条件的创设。
1.学校设施要符合开展设计教学的条件。俞子夷认为,设计教学法的实施,学校条件是很重要的“,学校里最要紧的,在时时引起学生的需要。非把设备改变,使成社会化不可!学校环境时时变化,时时刺激学生引起需要。”[1]37他认为学校要使学生能进行有效设计教学,要有两种变化:第一,学校组织要社会化。只要社会上有的,学校都得涉及,比如把教室改为烹饪室、裁缝铺、图书馆、商店、工场等。第二,学校要利用时令上的变化对课程进行改变。任何一种活动,如学校纪念日、运动会、游艺会、学生的生日等,都可以实施设计。
为试行设计教学法实验,1919年11月,南高师附小开始建造“杜威院”,1920年5月,“杜威院”建成。1920年8月,俞子夷在“杜威院”进行设计教学法实验。关于学生在“杜威院”中的一些活动,沈百英在《参观南高附小杜威院、维城院记略》一文中记述道:
其低年级(包括幼稚园和一、二、三年级)的教室称为“杜威院”,有游戏室、音乐谈话室、读书室和工作室四间,几个年级的儿童在一起过团体生活,造成特别的环境和特别的风气。“杜威院”如同一个村子,各教室是个家庭。学生们无论进行什么活动,都是自己需要的,各人要求的。他们在每天的末一节课里,各人预定明天要有的学习,教学采取分团、分组的形式,三个年级打通,通过测验法,依各人能力高低,采用不同的教材、教法。[3]
2.学校领导的水平对设计教学法的开展起关键作用。俞子夷作为内行的领导,在主持南高师附小期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带头人;二是办学方针的确定及学校个性特色的形成。我们知道,学术带头人不一定是优秀的学校领导,优秀的学校领导也未必是学术带头人,而俞子夷二者兼有之。他作为学术带头人,在设计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与实验探索方面进行了巨大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他作为内行的学校领导,制定了南高师附小的办学方针:“高师学生研究的目标,不仅仅能做一良好教员便可以满足。高师学生是将来师范学校的教员,他们研究的目标,应当在中国教育界里有些新发现、新创作;至少也要贯通中外,博采世界的美点,求怎样适应于中国。所以南高附小的方针,便注重在试验。”[4]1正是这一规划,使南高附小成为我国第一所以实验为办学特色的学校,从而为开展设计教学法实验开辟了道路。在当时,有人说:“教员做不成了,可以做校长;校长做不成了,可以做视学;视学做不成了,可以做局长……愈是往上,愈可以外行。”俞子夷对此评论说:“把子孙万代之业放在非专业人员手里去经营,多少危险!……没有专业的领袖,不是一个畸形的怪圈吗?”[5]56学校需要内行的领导,既要有专业素养,又要有高瞻的眼光,这是办好学校的必要条件,也是设计教学法实验有效开展的重要依托。
3.教师素质主导着设计教学法的顺利开展。在设计教学法实验中,俞子夷非常注重建设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他在《小学校长与教学指导》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校长不仅要做好行政领导,也要做一个地方上的先觉,还有做教员的教员。所谓教员的教员就是指导者。为了营造教学研究的氛围,校长就要做合适的指导者,并要做好三件事:“第一件是养成自己与同事有一种共和的精神;第二件是探求各同事的效力和能力做指导的出发点;第三件是帮助个人从现在的实力起向上发展。”[1]187校长在学校的管理中,发扬共和精神,目的是“要使同事们有机会自己发表,有自信、要让他们知道教学是他们的职务;指导是帮助他们职务的改善”[1]188。要让同事们自主思考、理性分析指导者的改善要求或具体措施是否适合需要,如果明显不妥当或存在偏差,一样可以拒绝;要让他们知道指导者不是发号施令,而是来研究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并帮助他们的。校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此基础上能拿出帮助教师的方案来,这就好像医生能诊断也能开处方一样。在具体指导的过程中,不要仅局限在给教师“挑出毛病”,更要紧的是要帮助他们进行改善,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在南高师附小进行的设计教学法实验中,俞子夷积极引导教师养成好学深思、积极奋发的态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创造性,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他经常与老师们一起酝酿、研究、制定设计教学计划,在他的带领下,南高师附小形成了研究型的教师团队,保证了设计教学法实验的质量。
4.学生和家长能否认可是检验设计教学法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俞子夷认为,设计教学法在美国没能普遍施行,主要是“纯粹在社会化环境中让儿童自由发展而没有一定的要求,家长决不放心”[1]493。设计教学法的实行,如果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是不能开展下去的。学生的认可在于学习有兴趣,乐学。家长的认可关键在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在俞子夷主持的设计教学法实验中,教师在适应儿童独立性的前提下与保留若干教材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起来。如文字、算术的联系,采用算术游戏化的方式进行等。经过几年的实验,儿童学习有兴趣且主动,学习成绩也比一般学校的高。成绩高了,当然会得到家长的认可。
(四)设计教学法只有乡土化,才能真正中国化。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城乡的差距是很大的,新教育主要集中在城市,乡村儿童缺少受教育的机会,有些地区私塾还很盛行。为了推行新教育,俞子夷于1924年调查了无锡、江阴、铜山、灌云、淮阴等地约100所学校,重点是如何办学。这使他积累了大量的乡村教育方面的实际资料,对乡村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他写了《一个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一书,以此来探讨在乡村实施设计教学法的道路。
可以说,对于设计教学法中国化的问题,俞子夷以其创新精神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探索成果,对外国教学法中国化的问题是很好的启示。
虽然俞子夷对设计教学法中国化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设计教学法自身存在的内在偏激性弊端仍很难得到解决,俞子夷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一个小学十年努力纪》一书中总结:“我们在这十年中,虽然也有时自勉,尽力所及,把教学上种种问题,试验的试验,改进的改进,使儿童的收获,不论现在或将来,更加丰富而圆满。可是到了现在,深觉有许多许多的事实不是一校或一时的能力所可解除的。”[6]41他提出设计教学法有三个不能解决的问题:第一,儿童使用的材料,既要切合儿童的心理,又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对高年级的儿童来说是矛盾的。虽几经筹划,总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第二,就各科时间的支配来说,规定时间和不规定时间各有优缺点。如何调制好时间,没有可靠、科学的解决方法。第三,要使全校高、中、低年级的教学完全一致、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单元,实际上很难做到。设计教学法自身弊端的不可解决性,加之当时中国也不具备普遍实施设计教学法的条件,设计教学法在中国最终没能得到全面推行。但时至今日,在我国现代的中小学教学中仍可见设计教学的影子,如启发式教学、小组教学及活动教学等。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时代,俞子夷对设计教学法中国化的探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教育实验思想,是永远值得我们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
[1]董远骞,毓英.俞子夷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董远骞,董毅青.俞子夷教育实践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沈百英.参观南高附小杜威院、维城院记略[J].教育杂志,1923(11).
[4]沈百英.设计教学演讲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6]俞子夷.一个小学十年努力纪[M].上海:中华书局,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