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任何产品都是一个整体,组成该产品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互为依存。基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把握产品一些相应的特性,理解产品视觉特性与非视觉特征之间的联系,进而把握产品对象的重量、质地、温度等。视觉心理学家德鲁西奥·迈耶将这种现象称为“视觉质感”,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产品质感。这种视觉质感吸引我们继视觉感观之后用身体直接去感受产品的特性。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受众的触觉是通过“视觉质感”调动起来的,也就是说,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受众的视知觉首先被调动起来,再由他亲手触摸加以验证。因此,现代设计师尤其是产品设计师,应当根据产品需要把调动受众视觉质感能力纳入思考范围,通过合理利用视知觉特性,正确分析用户行知关系,从而设计出更加宜人的产品。
知觉是人们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视知觉是知觉的一种,是人们行为活动中一个重要的认知方式。视知觉以光的感觉作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秩序来整合视觉信息,进而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生活经验来解释由视觉感觉提供的某种信息。概括地说,视知觉就是客观事物借助光直接作用于人眼,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对所看到事物整体或局部的认识。例如,来自视觉的器官为我们提供了某种产品颜色、边界、线段等个别属性,经头脑的加工我们认出了“这是一个电视”,“那是一个洗衣机”。这种把视觉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可命名的经验过程就是视知觉。
视觉在各种感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们占主导的感官系统。在各种不同的行动和环境中,由于产品使用者的意图目的不同,视觉获知信息的方式及内容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视觉获知产品主要信息包括:布局、亮度、尺寸、形状、表面纹理、距离、颜色、运动等[1]。
视知觉具有整体性,主要是指视知觉对象是由许多个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不同特征,但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把它感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视知觉的整体性尤其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人的心理活动在大多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起作用的。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视觉更是如此,视觉不是对对象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所观察对象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现今产品设计师们普遍能认识到整体性与产品设计的深层关系,明白部分的简单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功能不能通过各部分功能简单的拼接来达到,假如不能把握产品的整体,也就永远不能创造令人满意的产品。
视觉感知是有选择性的,主要是指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时间内,人们总是选择一部分事物作为视觉对象,并把它从众多事物中区分出来,进而对它们做出清晰的认知反映,这被称作是视觉的选择性认知功能。视知觉的选择性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人们识别新的产品信息时,通常会用得到的信息资料和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在不断比较的过程中完成产品认知工作的进程。当产品使用者利用视觉器官识别产品时,总是有选择的将少数产品所加载的信息作为认知对象,而把作为背景知识的产品特性的其他信息忽略,进而更加清楚地感知产品的某一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视觉感知是认知对象从背景中分离的过程。心理学家鲁宾罗列出从背景分离对象的四种基本心理现象:一是图形有一定形状而背景无形状;二是图形具有的某些特点而背景没有;三是图形相对于背景图片向前突出;四是图形有趣易记,而没有明显意义的背景不容易被记住。如何利用视知觉这一特性进行产品设计,使产品对目标群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既依靠产品自身的设计,也依靠视觉传达的体现。
视知觉具有理解性,即人们在看到产品时,总是根据自己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它,并在头脑中用某种熟知的形式把它标出来。
受众对产品形成视觉层面概念的过程,就是对产品一般特征进行把握、揣摩、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将认知对象与自己头脑中储存的原型或图示进行比较,那些与原型契合度高的产品更能被人们在短时间内准确的辨识出来;而那些符合人们认知习惯的事件、情境更能使人们感觉合乎常理,顺理成章。例如,当人们接触某个新产品时,会以其记忆中该产品或类似产品的原型作为对它的预期,那些与原型不吻合的设计,一方面比较能使人们失去关注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可能导致人们认知或使用上的不习惯,影响他们对产品的接受程度。产品的使用方法、流程及对于产品上各要素的识别成了关于该产品使用时的原型,当用户购买的产品的使用方式与他记忆中的产品原型差别很大时,就会感到迷惑不解,需要在使用产品前进行重新学习[2]。例如,当你换新手机时,往往因为新品牌的机子与原来使用的机子在功能键或识别标志上设置的不同而导致一些错误操作。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习惯才能逐渐适应新机型的操作模式。人们头脑中储存的“原型”是随着人们的学习和经验而不断拓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原型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大。此外,使用者对于超出原型的信息的接受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人文特征、个体性格等特征息息相关。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意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如果希望能节省用户学习时间或认知时间,须尽可能近似原型以及符合常规的使用方式;如果希望能较为引人注意,并有所突破,则应尽可能的主动摆脱原型的束缚。
在客观事物本身恒定不变的情况下,尽管某些外界条件发生变化,但事物给人们的感觉刺激恒定不变,这被称作视觉的恒常性。视觉恒常性的产生与受众的大脑中储存的知识量有关,人们视觉感知外部刺激后会将所接收到的信息与大脑中储存的知识模块进行比较,并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识别。
视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方向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色彩恒常性等。明度恒常性是“光适应”的一种说法,而色彩恒常性则是经常出现在光线变化的画面中[3]。比如黄色的灯光将整个产品涂抹上了一层金色,但是受众仍能凭借色彩恒常性判断出产品包含的各种色彩关系。
每个人对于一件产品的印象和理解都不可能是一致的,产品设计师只是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可供诠释的本体。在使用者发现、分辨、识别、确认、记忆搜索这一行为过程中,视觉不仅仅是眼睛的一个固有生理特性,它还与用户的认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想要设计出更加宜人的产品,设计师就应在产品过程中注重合理运用视知觉的相关特性。
视知觉整体性的应用,有助于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关注到整体性与产品设计的深层关系,从而简化产品操作过程。产品操作过程越长越复杂,需要用户记忆的信息也就越多,对注意的要求通常就越高;如果用户中途很难集中注意,就可能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简化产品操作过程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设计思想。当某个产品需要很多控制步骤的情况下,或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在不同阶段接触多个控制键时,应根据控制键或控制步骤的不同功能进行区分和分类,具有类似功能的控制键应该按照操作的流程放置在一起,这样才能便于操作者进行记忆。如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讯器材发展迅速,我们使用的手机体积也变得越来越小,在最新触摸手机的设计中,原有手机的各种按键被取消,采用一键化的整体性设计。各种操作的一致化有利于产品操作的识别、学习和掌控,同时也能减少在用户使用中的注意力投入,即使使用者闭着眼睛也能拨打电话。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视知觉选择性的应用要尽可能帮助减少设计中的视觉感知负荷。对大部分受众而言无论何种产品其主要目的都是满足方便使用以及享受美等目的。产品外形上的各种线条、符号、形式、结构、文字和色彩都应围绕这些基本目的,不应“画蛇添足”。作为设计师应当考虑到用户使用的期望值,在产品操控界面的设计上利用视知觉整体性原则,尽可能地提供与用户预期相符的视觉信息,并将用户对相关信息的关注程度加以分析,例如眼睛在遇到新概念、数字停顿凝视的时间。由此进行筛选,保留满足用户主要目的的信息,舍弃不必要的多余信息,从而减少受众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视觉感知负荷,增加产品的宜人性。
如果受众在使用产品时,必须通过阅读理解记忆大量的科技概念、复杂的操作过程,使受众每次使用时都不得不花费很多精力去思考怎么使用该产品,操控区域在哪、操作步骤是什么,那么这个产品可能很快就被用户扔掉。所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应用视知觉理解性原则,尽量选取目标群所熟悉的符号体系进行设计,以减少使用过程的思维负荷。每一个产品都应当从这方面考虑,在操作界面上应当减少专业思维,使所有传达产品信息的语素都避免职业思维的模式,利用视知觉的理解性,采用帮助用户记忆操作模式,使产品更能被用户在短时间内辨认出来,从而减少操作中的思维注意负荷,增强产品的易操控性。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应利用视知觉恒常性以排除视觉的干扰效应,运用设计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大小恒常性、方向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是视觉恒常性中最长见到的。这三种视觉恒常性的方式比较类似,是指即使产品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发生大小、形状或方向的变更,但使用者仍能正确的感知产品的实际形状。一个产品无论怎样放置,或正或反,或远或近,我们都能迅速准确的辨认出这是同一物体。例如,无论表盘的平面怎样转动,椭圆形钟表仍能被视觉感知为转到另一角度的圆形钟表。产品形状、大小、方向的恒常性的产生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使用情境中的线索;另一方面是人们在以往产品使用经验中积累的“约定俗成”符号。将视知觉恒常性应用在产品设计中,使视知觉的干扰减到最低,这样即使产品所传达的信息稍作改变,受众通过视觉辨认及头脑加工后仍能按照产品原来的面貌将其识别出来。
通过以上种种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视知觉本身具有能动性,能积极地搜索、选择、组织、识别物体。说视觉具有理解能力其实有些夸张,这种理解不是人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推理、归纳得来的结果,而是一种自发、自动的过程,有时在人们还没能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发生了。产品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设计规划人与物的关系,视知觉相关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合理分析用户知行之间的联系,给用户提供知行合一的条件,以减少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视觉感知负荷、思维注意负荷和动作能力要求,简化操作过程,从中发现用户需要的行动条件,并把这些条件用于产品设计中,优化设计方案。
[1]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7.
[2]张宪荣,等.工业设计理念与方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3-26.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45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