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娟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 河北 保定 071002)
顾随(1897-1960年),河北清河人,字羡季,常用苦水、驼庵等号。1920年,顾随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初辗转于山东、天津各地中学任教,1929年始登大学讲堂,先后在燕京、辅仁等校教授国文,1953年调入天津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前身)任教,直至去世。
《顾随与现代学人》于2012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针对顾随和冯至、沈尹默、沈兼士、周作人、张中行、启功等几位与之有着深厚师友情谊的大师名家的交游情况进行深入发掘和系统呈现。叙事时间起自20世纪20年代,止于50年代,几乎覆盖顾随的整个教书生涯,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书或可视为一部以“交游”为线索的顾随生平传记。
在交游对象的选择上,书的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交代。依笔者揣度,一要与顾随即传主有较深的交往;二要有相当的名望,广为大众熟知;三要有足够的素材支撑;四要使各个章节连缀起来并有密切的关联,形成对人物的一个完整的介绍。而无论是用心和技巧使然,还是自然而然,尤其在这第四点上,这本书做到了。
冯至是顾随大学毕业后结识的朋友,通过叙写两人的交往,生动展示了顾随的青年本色: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热衷新文学创作,追求浪漫、崇尚自由。1929年执教燕京大学是顾随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沈尹默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不仅帮助顾随得到大学教席,还在书法和诗歌创作上给了他很深的教益。沈兼士是沈尹默的三弟,这一人物的出现,用来表现的是顾随作为一介爱国知识分子的堂堂正气。周作人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写两人交谊,多有生动的轶闻和趣话,而在读者看来,顾随对之恭敬有加但又界限分明,在学问上多有交流,在立场上毫无瓜葛。顾随又是禅学家,最有影响的著作莫过于《揣龠录》,而这一部谈禅大著原是应了张中行之请,在其主编的《世间解》杂志上发表的连载文章。书的最后一章写了顾随与启功的几段墨缘,结尾以启功的一幅悼联收束:“文苑仰宗师众失拱辰三十载;书坛标重望脉延典午两千秋”,可以说,顾随一生成就,尽在两句之中。
只有熟知作者生平,才能更好地解读他的作品。喜欢顾随作品的读者越来越多,而且许多读者开始希望了解顾随其人。早在1990年顾随逝世三十周年和1997年百年诞辰、2007年一百一十周年诞辰之际,其后人、友人和弟子先后为其组织举办了三次纪念活动,每次都辑录了纪念文集。其中,1999年出版的《顾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收录了前两次活动的纪念文章,那时,张中行、启功、周汝昌、于是之、郭预衡、史树青等许多前辈学人都还在世,他们满怀深情各自写下非常宝贵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数年之后,2007年出版的《顾随和他的世界》中新增的原创回忆文章就已经不多了。同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顾随六女、河北大学教授顾之京撰写的《女儿眼中的父亲——大师顾随》,以旁人无法替代的身份和视角,全面系统地还原了一位有血有肉的父亲和大师形象。
以上文章、传记采用的都是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写的都是个人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唯一性。《顾随与现代学人》则通过详实的考证、丰富的资料,为顾随编织了一张“关系网”,从而把顾随的经历、思想、研究和创作成就一一展示。单单此一形式,即是一个创新之处和可看之点。
此书的出版,其意义主要在于丰富了顾随乃至所涉现代诸家的生平资料。叙事的角度既与此前几种出版物不同,故而可以叙述、穿插的情节也有不同。而欲挖掘整理顾随与那六位大家的师友之谊,自然须对他们也有较全面的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许多过去未被发现、鲜被提及的陈年故事,也就得以拭去尘埃了。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顾之京说:“这本书中关于我父亲的有些史料、有些故事,确是拙作《女儿眼中的父亲——大师顾随》一书中‘女儿眼中’所未曾见到的,正可弥补拙作的一些罅漏,填充拙作的一些缺失,这是令我感到十分欣慰的。”而书中增加的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情节,不独是顾随研究的重要成果,对于喜欢和研究冯至等现代文坛诸家的读者和学人而言,也是难得的资料汇编。
书中纠正了许多常见易出的错讹。三次纪念会后的文集,留下大量有关顾随生平的第一手资料,是系统了解和研究顾随的绝好素材,但是由于出版时间较早、间隔较长、印数较少,搜求不易,很多读者难得全面了解其中内容。而且,文集中所述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写作者年事已高,记忆和表述或有不实也是在所难免。因此,时见一些有关顾随的评论文章在运用其中材料时,多多少少总有一些不够准确的地方。《顾随与现代学人》中言及有关内容时,有意对以往书中以讹传讹之处、特别是常被引用的错误进行了修正。如过去人们一度认为顾随是“沉钟”社员,而此书考证,《沉钟》的编辑始终是冯至等四人,而所谓“沉钟社”也只是文艺界给他们的一个称呼,并非实际的社团,顾随自然也不是什么社员,只在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还有,在顾之京的《女儿眼中的父亲——大师顾随》和闵军的《顾随年谱》中,均未涉及顾随与周作人的来往,甚至有文章认为这是有意“避而不谈”。此书中将“顾随与周作人”作为专章进行了详细介绍,也使读者得知,此前著作中并非作者意图回避,实在是因对有关资料不甚掌握之故。
书的作者赵林涛系河北大学教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业背景对于解读顾随的成就颇有帮助。此外,作者与顾之京同为一个学校的同事,是晚辈和后学,两人有着密切和充分的交流。书中一些口述内容、珍贵资料和重要线索显然非一般外人所能获知。书中附录的大量书信和图片,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就书中收入百余幅珍贵图片而言,其中除了传主生活照外,尚有大量从未发表过的书札、手稿以为文字的补充和佐证,包括顾随本人及书法大家沈尹默、启功等的手迹均有展示,彩色印刷、清晰悦目,不独具有资料价值,亦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顾随弟子、红学大家周汝昌评价顾随是一位“出色罕见的大师,超群轶伦的巨匠”。他如晴空朗月,黯淡了满天星斗。即或在才人辈出的现代文坛,作为一位卓越的古典文学作家、学者,顾随依然显得格外抢眼。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罕见的教育家,曾随顾随受业多年的著名学者叶嘉莹说:“先生对诗词的感受之锐,体会之深,其灵思睿智,就我平生阅读交往之所接触者而言,实更无一人可相伦比。”
顾随执鞭说法四十载,育人无数,弟子辈中著名的除周汝昌、叶嘉莹外,尚有郭预衡、黄宗江、史树青、吴小如等都是各自领域的名家。循着“交游”这一思路,整理、研究顾随与这些弟子的往来和教学故事,也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据闻作者正在着手从事此项工作。对于喜爱顾随的读者而言,这又将是一个新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