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爱亲
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就像是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去,人们总是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作品所固有的,学生只不过是通过阅读得到它而已。但如果我们把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感动不了学生的心,学生打不起精神来,便会出现“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何谈体会意境、理解文意呢?作为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会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打开知识的大门。因此,每学习一篇文章,我都会精心设计导语,精心导入,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在语文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教师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介绍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故事,这样就能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这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如在学习《麦琪的礼物》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耶稣的故事和圣诞节送礼物的来历,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急于知道:文中说的麦琪是谁?她是给谁送礼物?送了什么礼物?于是就一头扎进文本,认真阅读起来,进而不断探究,直至有所收获。
2.创设形象意境导入。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体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但有些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对学生可能就较为陌生,学生很难进入文本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实物、模型、语言、挂图、录像等手段能创设出形象的意境,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让文本生动起来,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让各种形象彰显出灵性来。如在学习《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一文时,我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1997年香港回归时的实况,先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同时激发他们的内心的爱国情感和阅读兴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播放音乐导入。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用音乐导入,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入或体会到课文所描写的境界,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如在讲《口技》一课时,我用播放精彩口技表演的音像来导入,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入或体会到课文所描写的境界,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又巧妙地把学生引进文本,使他们满怀期待地开始潜心阅读文本。
4.师生交谈导入。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前,还可以采取与学生亲密交谈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也可以让他们心情放松,愉悦地开始阅读文本,深入到文本中。如在教学《窃读记》时,我首先设计了课前谈话,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想自己以前去书店看书的情形,想象有没有发生过有趣的事或记忆深刻的事。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纷纷举手讲起自己的经历的读书趣事来,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引入了对作者读书经历的阅读与理解中。
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学生走进文本,和作品亲密接触最有效的途径。我很重视这一环节,而且让它真正落到了实处,给足了学生潜心解读品味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阅读。???读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方式。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差异,有不少学生难免会读着读着就开了小差,敷衍起来或心不在焉。这种情况下,我会把自读改为齐读、优生展读、差生指读、小组对子读、竞赛读或分角色读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比如在教学《爱莲说》时,我采用的是竞赛读背的形式,优秀生可以在班上找一个对手展开背诵竞赛,学困生展开诵读竞赛,每个学生都不甘示弱,积极参与,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学困生把课文读得很流利,优秀生则能熟背下来;又如在学习《李逵见宋江》时,我采用的是分角色读的形式,因为学生比较熟悉《水浒传》,对其中的人物比较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我就安排学生先小组分角色读,然后又选出优秀者在全班展读,这样,学生不但走进了文本,而且对文本中的人物也多了许多了解。
读的环节就是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步骤,所有的活动设计都为帮助学生感悟作品而存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产生审美愉悦。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我们还要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教他们怎样读,让他们学着来,慢慢形成习惯。我教学生阅读一般分四步走:第一步,先试读课文一两遍,可默读可出声读,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第二步,出声读,颜色笔始终拿在手,以便在读的过程中标画出不会读、读不准的生字以及不理解的生词。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查出生字读音、生词意思后再读,这次是默读,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仔细读,边读边想,不明白的地方组内研讨。第四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想想怎么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经过这四个步骤,学生阅读就有章可循,再加以时日,慢慢就养成了习惯,阅读文本逐渐认真起来。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中学生时期还是自制力较差的阶段,对学生还应是以欣赏激励为主,阅读文本这个环节也应该引进评价机制,比如在平时,我都会把每个小组的学生分成1——6号,然后按照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评分。在阅读课文这个环节,我会设立一个报到站,安学生完成任务的先后顺序和质量分别给予每个小组8——1分的评价分;小组内部,6号和1号得分不一样,6号得6分,1号得1分。这样的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踊跃的投入阅读,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再如,我会对学生进行小组捆绑式评价,每个学生的每次展示或抽查得分都计入整个小组分数内,这样,小组的每个成员都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唯恐拖了大家的后腿;每个成员都会关注和帮助其他成员,只想让他为自己组多争得分数和荣誉。
由于运用了种评价方法,学生在阅读文本这个环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文本的理解也更深刻,更全面,更到位。
教材中还有些课文内容较浅,学生易于掌握,对于这类课文,老师就可大胆放手布置学生分小组自学,然后请学生也当一当小老师,上台讲一讲。讲解时,语言简练清晰、条理清楚、方法新颖独特的,教师要给予特别鼓励。而其他同学则要评讲“老师”的讲课水平,对不足之处其他同学可及时作出适当补充,如在教学《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时,由于这篇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主题比较容易把握,我就采用语文课代表主讲,其他同学补充的方法,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感兴趣,投入学习的劲头十足,对知识的探求成为一种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需要,效果很好。
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学生走上讲台去“演”,学生可借助课本剧的形式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活的直观。教学时,教师若能利用语文知识的本身魅力来吸引学生,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编为课本剧,让学生走上讲台去“演”,以“演”促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贾芸谋差》这篇小说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学生在排练、表演的过程中,对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神态,每一个场景都去用心揣摩,人物的形象会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呼之欲出,情感的体验无需老师用语言去讲解。学生通过用自己的动作、语言和想象,大胆地创造性地把自己感知的知识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既对知识有了深刻而又具体的认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有一些课文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走上讲台“讲”。学生如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表达出不同的看法、认识,此时教师若能让学生由此展开辩论,不但能使学生弄清概念,明白事理,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曹刿论战》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学生结合文本,就鲁庄公是明君还是昏君展开辩论,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自然地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本。无论哪种形式,无论什么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要达到这个效果,还要有有效的检测手段。我采用的是堂堂问和周周测的方法。课堂上,我会设计一些与文本有关的简单问题,如选择文中重要的词语填空、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文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几个场面、说出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一个人一件事并说明理由等等;每周结束,我还利用周周清时间设计一些问题,检查和巩固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度。
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品读文本,这样的教学无意之中就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潜心会文”,学生才能感知文本,质疑文本,才能真正品味、感悟到文本内在的神韵,享受文本带来的美感。当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得了的,因此,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地探寻更多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真正地享受语文。
[1]刘江华分步阅读,让学生走进文本[J].新课程(上),2012,(2).
[2]夏瑞芳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途径[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9).
[3]解亚杰怎样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文本[J].文理导航(中旬),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