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性教学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对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学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根据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以便与同仁们商洽。
从体育教学的效果、效率、效益三方面综合来描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1]。有效果:是指体育教学活动结果中与预期体育教学目标相符的部分,是以体育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目标吻合的程度来评价的;有效率: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投入的精力、时间与教学活动结果(投人与产出)的关系,即实际教学时间与有效时间之比;有效益:是指体育教学活动的收益,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要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
体育教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效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有效的教学评价来解读有效教学。
阐明了教学的有效性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体育有效教学的内涵:
第一,体育有效教学内涵一直随着体育教学价值观、教学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3]。当前教育背景下其理念是: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一切从学生的意愿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学习;呼唤效益意识;教师需要具备反思与创新意识。
第二,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即是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规律、运动认知规律、集成教育规律、乐趣体验规律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学,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身、心、社三维目标协同发展,旨在实现体育学科教学的课程目标。
第三,从行为研究的角度看,有效教学的行为研究策略与应用是让教师、学生与环境之间在互相磨合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与完善,使教师获得专业成长,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4]。即师生积极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而评价主体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核心是学生的发展。
王鉴[5]等人认为:“有效教学的共同标准是有效教学是一种对话教学;有效教学中的教师是充满智慧的,能够促进学生参与教学”。体育对话教学是置师生于教学的对话性、交互主体性和交谈性的本质意义之中,不断铸造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新型的对话统一体,以启迪师生进行教学的意义建构和创生过程[6]。体育对话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过程,体现了教与学的高度相容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以“健康第一”和“以生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即以培养学生的三维健康观为目标,若是偏离了这一理念就无法实现当前体育教育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要变以学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再次,以学定教,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出发,以学生原有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为原点,以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学,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情感态度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傅禄建[7]认为:“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有效’二字,从经济学理论来讲,对效益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投入和产出比。一是时间投入问题;二是投入的资源配置问题”。由此,很多教师对“有效”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过于关注教师的教学技巧、策略与方法,表现出明显的工具价值取向。在这里讲的体育有效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在关注自身的教学技巧、策略与方法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是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得到提高,而且要培养学生们体育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育学习使他们喜欢上体育,最终对体育学习有持久的兴趣,从而养成终身锻炼体育的习惯,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行为上表现为:不断“探索—研究—发展”自己的学科,挖掘体育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要有激情,对待学生热情,真心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去触摸学生的心灵,真正地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朋友或知音。生之进步,生之发展乃师之荣,总而言之,在这里说的有效教学体现在长期的师乐教、乐研,生乐学。
发展是体育有效教学最终的评价标准,只有发展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这也是体育教学的核心价值。整体的人是人本主义课程范式中的概念,我们这里的整体的人的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个体的全面发展,二是所有人的整体发展,包含全体学生和教师[8]。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要关注教师的进步和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意识的提升。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课标理念,研究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健康第一”和“以生为本”的思想,大胆改革,具有自己独特的体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享受体育所带来的快乐,只有这样,教师的专业成熟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李学红[9]认为:“有效教学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多向互动;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让学生获得对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无疑,这是判定一节课有效的主要标准,也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在课堂上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可以检验出来,但是学生的体育情感、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教师通过长时间的培养与发展才能取得效果的。另外,体育课程目标需要从水平目标、单元目标以及课堂目标去分解与达成,目标的达成也并非几节课的教学就可以完成的,而要通过长期的、常态化的教学来实现。因此,体育有效教学的评价在范围上并不能囿于课堂教学,而应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考察。
那么,学生全面发展指的是什么呢?这里说的全面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个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学生的进步。通过一定时间的体育学习,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转变,如: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体育技能、身体锻炼方法运用的提高,若没有学习的进步就谈不上发展。其次才是发展。发展并不只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掌握了某个技术动作,或是某个单一目标的达成,而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三维目标”协同发展。首先,教师以课堂为主阵地,课外研训为补充,以体育项目为载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确定恰当学习目标,赋予学生一定强度和密度的身体练习,从而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其次,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合乎自然、有规律地充分发展,促成学生身体的外在美和体力的增强,从而发展身体综合素质;再次,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不断体验挫折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从而培养体育学习态度、运动情绪、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进取、拼搏、奋斗、冒险、创新、公平竞争及团结精神,通过意志磨练真正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活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
综上所述,体育有效教学是一种对话教学,学生能保持持久的体育学习兴趣,教师要多研究新课程标准,多去研究和探讨能使学生长久保持兴趣的课堂教学有效方法,把学科教育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最终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这些方面有着互相关联的意义,任何一个方面片面判断教学是否有效都不合理的。
[1] 孙 鹏,王书栋.论体育教学有效性及其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04(1):54.
[2] 刘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评述[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40.
[3] 邓国良.新课程视域下的体育有效教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6):106.
[4] 徐跃进.以最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最大的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8(9):69.
[5] 王 鉴,申群英.近十年来我国“有效教学”问题研究评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42.
[6] 李树怡,文兰佃.体育对话教学初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5):104.
[7] 傅禄建.教学是否有效要看教学的投入和产出[J].上海教育科研,2007(2):34.
[8] 潘海波.朱伟强.有效体育教学:体育新课程的教学转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7):80.
[9] 李学红.区域推进课堂“有效教学”改革的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