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

2013-04-11 09:29:58施晓鸿
湖北体育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教练员运动员

施晓鸿

1 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发展历程

1.1 初步确立阶段

1957年,北京体育大学(原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首开运动训练专业。这一专业的开办之初,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全国各级竞技体育运动训练队伍培养一批高水平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同时,由于这一时期业余体校,地方、省、市及运动队的“一条龙”竞技体制已经初步确立,从而为我国首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也为日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前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运动训练的办学模式、办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训练模式都是照搬苏联模式,从而使得当时的培养目标较为单一。

1.2 完善阶段

1988年,我国高校专业目录中第一次出现了“运动训练专业”的名称,这不仅是运动系名称上的转变,也展露了前一阶段中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而且也有办学观念和教学条件的问题,甚至还有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素质和就业前景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暴露使得这一阶段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发生变化,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开始不仅仅是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而且还是为了增强现役运动员的体育文化素质和运动训练效果,更是为了提高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的社会竞争力。可见,这一阶段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得到完善发展,现役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不仅被纳入培养目标中,退役后运动员的社会生活也被纳入培养目标中,从而在运动员解决后顾之忧,选拔青少年运动员进入高校深造,为各类竞技运动培养后备人才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总结这一时期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包含了更多的内涵,同时也为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与路线。

1.3 成熟阶段

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发展,现如今我国已有60多所高校设立了运动训练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立也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体育文化素质也取得了显著地提高,运动训练专业也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支柱性专业。然而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和办学模式因社会发展需要重新界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在各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创新,由于各高校对运动训练专业在新时期办学指导思想理解的不同,各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培养目标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也在对招生政策、招生规模、招生院校的数量是否改革等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这也就使得这一时期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向多元化发展,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进入多元目标的成熟阶段。

2 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现状

从运动训练专业开始实行单独招生开始,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在新的招生制度下,各高校的运动训练专业在办学规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前,我国已有60多所高校具有运动训练专业(含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单独招生资格,国家也对该专业的办学有了统一的要求,但受各地经济条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状况不同的影响,各地区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办学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现象。就全国范围而言,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表明,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现状,一是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人才类型显著增多,这些人才类型主要包括教练员、运动员、专项运动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保健员、体育记者、运动医学专员等。二是高校运动训练队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能力下降。三是国家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层次也显著提高,国家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高层次定位也在引领者运动训练人才向着更高层次和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就现实的情况来看,虽然各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尽相同,但总体上都比较严峻。受这种社会现实的影响,各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在培养目标上都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上做文章。他们努力改革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使毕业生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在就业时具有较广泛的社会适应力,这也使各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人才的一个基本思路。然而就现实情况看,怎样对运动训练专业的进行改革,仍处于摸索阶段。就培养目标而言,自2003年以来,大部分高校都在课程的“专”与“博”、“专”与“多能”上动脑筋,从而在运动训练课程的方案上进行了修订,将限选的课程模块化,并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3 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因素

3.1 环境因素

能够对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产生影响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环境因素。这里的环境因素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就是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能够为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而不良的社会政治环境则会对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阻碍。第二个层面就是国家的教育方正及政策。这些有国家部分发布的教育方针及政策都是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实施的纲领性文件,从而能够影响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第三层面就是《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等体育纲要和计划,这些纲要和计划能够通过对体育产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影响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质量、数量、种类等。

3.2 高校自身定位

这里的高校自身定位指的是高校对运动训练专业的办学理念、方向、特色、定位等理想和价值的追求。研究证明,几乎所有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发展都离不开本校自身的定位。假如高校的定位先进、准确、合理,那么对该校专业培养目标也能产生积极的推动的作用,而高校自身定位假如落后、错误,那么该校专业培养目标也会相应的产生偏差。这是因为高校自身的准确定位能够影响高校资源的分配,并从而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产生影响。

3.3 教育与体育运动的发展规律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科技在体育运动事业中发挥了其突出的功能,极大的促进了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而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又刺激了国际体坛金牌竞争的愈加激烈,因此,科学的进行运动员的训练,挖掘出他们最大的潜能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而科学的运动训练不仅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也需要具有较高体育文化素质的运动员的投入,更需要拥有较高运动训练知识技能的教练员的投入,而其所需要的这些投入都是需要一定的教育机构,也就是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予以培养的,从这一层面来说,教育与体育运动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发展。

除了上述这三项影响因素之外,社会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需求,运动训练就业市场的情况,高校教改政策以及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对生源的要求等因素都会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产生影响。如社会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需求能够影响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深度和广度;就业市场情况能够影响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复合程度;高校的教改政策能够通过影响高校自身的定位,对其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产生影响;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对生源的要求能够通过生源层次的不同,使得学生的可授性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和深度产生影响。

4 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整合

4.1 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向的整合

所谓的培养方向主要指的是专业课程所瞄准的培养出来的人才未来所从事的专业门类。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将教练员、运动员、专项教师笼统的作为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方向。这种现象容易使得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在实践中出现无所适从的问题,同时也会导致从教人员在实践中不知道究竟该以谁为中心。因此,应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方向予以整合,这次整合的要求是“各价值追求各守其位,各尽其责。不同的价值追求都有其不同的适应范围,超出了原有的范围或适用范围的错位,都会导致矛盾和冲突”。

具体而言,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向进行整合的第一步就是对代表不同价值追求的培养方向进行合理的定位,也就是对教练员、运动员、专项教师的职责进行定位。教练员的工作主要是从事运动训练,指导运动员参加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的主体,竞技活动中竞技能力的直接体现者和运动成绩的创造者,又称选手”。专项教师主要是进行专项运动的训练和教学,培养并指导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因此,在运动选连专业这三个不同的职业角色中,教练员是设计、组织和控制运动训练活动实施的主题,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承受的客体。运动训练对专项教师的培养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未来运动训练人才所从事的领域产生影响。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向进行整合的第二步就是确定教练员、运动员、专项教师的适用范围。考虑到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地位,除个别院校外,我国体育院校都应以培养初级教练员为主,同时运动员、专项教师等也应并存。

4.2 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规格的整合

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体育院校将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规格定位于“专门人才”,其中一些院校还对此予以规定,一部分将其定位于中级专门人才,另一部分将其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还有一部分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规格并未予以规定,可见,我国高校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规格的定位模糊不清。

近年来,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其发展,各高专院校都在努力和本科院校合并,从而对本科院校产生冲击,同时,本科教育不断扩招,使得教育的质量大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由高专、本科、研究生教育组成的高等教育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高专教育开始向实用性、职业性方向发展;本科教育开始向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发展,并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的重心阶段,并日益开始扩招。可见本科教育已经不能完成“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将本科教育的人才规格定位于“初级专门人才”。

[1] 鲁长芬,苏 震,王 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整合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

[2] 陈 融.体育价值追求的互补与整合[J].体育文史,2000.

[3]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李洪玉.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与改革[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教练员运动员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0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2:54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冰雪运动(2019年2期)2019-09-02 01:41:26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4
运动员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