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理念定位与反思

2013-04-11 08:58曹艳杰武善锋
湖北体育科技 2013年10期
关键词:大学教学模式体育

曹艳杰,武善锋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资料显示,自1985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连年下降趋势,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患病年龄提前了10-20年。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学校体育教育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人们缺乏终身锻炼的意识。针对这一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根据当前学校体育现状提出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大力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通过体育教学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值得分析与反思的问题,也是颇为重要的课题。

1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1.1 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体育教学指导性文件脱离实践,过于理想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课程结构第9条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面对当前大学生体育知识水平的初级状态、高校体育课程实施条件的不足,提出“三自选择”是不可行的,它只能是一种纯理论的理想、美好愿望和努力的目标[1]。如何“开放”、“探究”、“三自选择”应该直面当前大学生体育知识水平与技能基础、体育课程实施的时空、体育资源和体育环境。

其次,体育教学实践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但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客观的对待。从中小学体育现状看,受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存在着体育课形同虚设的现象。由于缺乏正规系统的体育教育,学生出现身体素质差、体弱多病、运动能力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现象。从高校体育现状看,没有了升学压力,总体上要比中小学好,但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有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现象,加上受场地设施和师资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开设的项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2]。再者,目前普遍存在着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考试项目进行练习,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考虑较少,导致学生体育意识淡薄,致使部分学生对自身锻炼和终身健身的意义还不了解,一旦体育课结束,就自然而然地中断了体育锻炼。

1.2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体育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调研结果足以引起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警醒:1)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仅维持在高中水平,耐力素质和肺活量指标在下降;2)1958年后出生的中国人的平均身高低于日本人;3)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现象一直是严重的社会问题;4)大学生中大多数体育知识贫乏,75%的学生没有形成体育特长,90%的学生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等。究其原因,认为:1)长期以来大学体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跟中小学相比没有明显区别,很难体现大学体育的特点和优势;2)对不同的个体传授同样的竞技运动技术,忽视了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使大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3)体育教学的任务过分局限于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体育”这一从小学到大学都设置的长线学科,连起码的“习惯”问题都没解决。随着第三次全教会“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树立,全国高校必将呈现出重健身、重实效的改革趋势。如,南京理工大学等江苏省部分高校在1997年下半年开始教学改革试点,1998年下半年推行全方位的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效果[2]。

1.3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理念定位

1.3.1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大学体育课程从目标、内容与教学模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课程的实施有多少直接指向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又有多少指导与影响着学生走入社会开始终身体育的旅程,值得深思。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细化,教育主体与客体概念的迷惑,理论研究与课程实施对象和实践环境的不和谐,对终结性评价的盲目否定,正悄然地影响着体育课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体育教学实践。

1.3.2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导引下,体育教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当前革新的热潮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学模式上[3]。诸多高校打破了传统的“三基”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西南科技大学采取了“三自主”分层教学模式,北京大学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南京理工大学采取“菜单式”教学模式,四川农业大学采用“三线”管理模式,深圳大学、吉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一部分高校采取“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等等[4]。其中被广泛采用的当属“俱乐部式”教学模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最早采用此模式也是最为典型的高校。课外俱乐部锻炼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课堂教学的教学时数少,学生只是掌握技术和要领,巩固、消化、提高的过程需在课外俱乐部教学中体现。这种教学模式较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氛围。[5]”但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指导思想过于理想化,在具体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仍会达不到理想效果。

2 大学体育教学反思

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体育价值观。在传统应试教育环境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加之大学体育教学仍存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不到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相对滞后。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大多停留在单纯的运动技术传授上,忽略了课的强度、密度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相关手段,特别是体育价值观知识的教学,缺乏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学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彻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所提倡的淡竞技、重娱乐健身的思想,端正体育态度,强化体育功能的多元化,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社会有用之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2)大学体育教学教考模式的改革创新。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分班的选项教学形式和俱乐部教学形式,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中最具鲜明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大都采用传统教考结合的模式,大都采用任课教师随堂自行考试的方法。这容易造成考试的随意性大、监督约束力小,考试内容局限性大、准确性小,标准统一性差、公平公正性小,学生心理压力大、学习动力小,考试占用课时量大、教学时数少,成绩结构复杂、反应教学质量不尽其然等现象[5]。随着高校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与改革,高校体育课依然沿用旧考试办法和形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教学的新要求,“教考分离”的考试模式不乏是种科学有效的尝试。“教考分离”模式是在不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考分离”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及学生实际情况,以全面反映学生体育学习情况,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能,调动每个层面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原则,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的专项技能统考与课内自考有机结合的考试形式。统考的考试内容要能反映出该项目的主要特点;自考的内容原则上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掌握一定体育理论知识。

3)大学体育教学不容忽视大学生毕业达标测试。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此必须实施包括德、智、体、美、劳在内的综合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因此,大学生毕业达标测试很必要。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的“重智轻体”思想及学生体质下降的现实局面,原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明确表示,全国的高中毕业考试要增加体育考试,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对连续两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省份,要调减其重点高校的招生指标。这是国家重视大学生生源体质健康的有效举措之一。另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对于学生体质的一个基本要求,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写进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它是一个国家行为[6]。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学校的体育教学、与同学们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学校上好体育课、开足体育课,促进学生根据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需求合理配置体育老师。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未来,因此大学生毕业达标测试很必要。

4)大学体育理论教材内容的革新,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伴随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体育教材也在不断更新。目前大学体育的理论教材版本非常多,内容不尽相同,仔细分析起来可以说万变不离其宗,包括大学体育的地位作用、体育文化与社会化、体育与心理健康、体育与保健、体育与营养养生等等[7]。被普遍采用的大学体育理论教材中几乎没有有关中国体育明星的内容,体育明星同其他明星一样具有明星效应,其成长故事有着无与伦比的潜在影响力,它可以给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启迪,可以给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精神鼓励,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其人文素质。刘翔在奥运会上夺金的新闻特写出现在上海市部分五年级语文新课本中,这篇课文在学生中良好反应,使得上海市教委有意将姚明、常昊等体育人物的事迹编入教材。这一报道说明将体育明星写入体育理论教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的。

5)大学体育教学应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终身体育”的提出是体育教育改革的一大创举。体育教育理念上已广泛认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但实施过程中体现出培养“意识”有余而培养“终身体育学习能力”不足的不和谐现象。体育的课程领域没有将“终身体育时代的到来对体育课程提出了怎样的与以往不同的要求”作为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仅仅只是提出了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说法。”体育运动贯穿于生命全过程,无法预测时代与年龄赋予终身体育的一切,但应教给学生可以用行为表现出来的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与个体年龄和心理同步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体育学习能力[8]。面对提出“终身体育意识”只能停留在意识层面上的现状,有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①中小学体育基础教育本身不完善与不规范,使大学生体育知识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这种状态限制了大学体育课程只能是尊重学生“兴趣”以“选项课”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几项运动项目的方法,激励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行为的发展,内容与形式只能是在运动技术与方法层面上的初级重复。②体育课程的研制者与实施者对“实质性的体育运动能力与体育学习能力”研究的不足,使得“终身体育”只能在“意识”的跑道上“兜圈”。

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提出:在终身教育理论中,基础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已有知识的传递,而是终身学习者的培养[9]。因此,学校体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增强体质方法与能力,形成增进健康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坚强意志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前,可能还体会不到社会上将要面临的巨大压力,还不完全明白身体健康对他们今后事业生活的重要性。因此,要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以后他们会明白终身体育将成为他们人生一笔最宝贵的可供终生享用的财富。

3 小结

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体育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应不断将改革创新与及时反思相结合,及时把握大学生体育健身价值观的变化,加强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健身价值观,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与考核模式,做好毕业前达标测试工作,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形成牢固的终身体育思想意识。大学体育理应完全融入素质教育范畴,结合自身特点,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把“育体育心”、“社会需要与学生主体需要”、“增强体质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使大学体育改革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1] 段健芝.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剖析[J].体育学刊,2006(2).

[2] 沈家聪,王 锐.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

[3] 秦百里,韩敬金,郑 彬.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4(6).

[4] 谢静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4).

[5] 沈家聪.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实践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6] 徐 焰.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4(6):88-89.

[7] 张 凯,陈美娜,桂源海.新世纪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性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1).

[8] 翟立武.由终身体育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4).

[9] 王广明.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1).

猜你喜欢
大学教学模式体育
“留白”是个大学问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大学求学的遗憾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