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与浙江师范教育

2013-04-11 08:51
关键词:师范学校师范教育蔡元培

钱 斌

(绍兴文理学院 图书馆,浙江 绍兴312000)

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清朝腐败无能,国家积贫积弱,列强侵略掠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知清廷之不足为,革命之不可已,乃浩然弃官归里,主持教育,以启民智”[1]6。这是基于他对康、梁变法失败的深刻认识:“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2]卷3,659。革除中国的积弊,如不从培养人才这一根本问题着手,而幻想依靠几道上谕是根本不可能扭转腐败颓势的;救亡图强必先开发民智,而开发民智的根本途径就在于教育。与同时代许多救亡图强的志士仁人一样,蔡元培也坚定地认为“改良社会,首在教育”[2]卷3,36。

如果说中国落后的原因莫过于人才匮缺,那么在蔡元培看来,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2]卷2,371;发展教育就是发展国家的“自强的能力”,养成民族的“健全人格”,培养公民“独立不惧之精神”。而发展教育必有赖于教师,教师是各学堂之“根本”。蔡元培曾经说过:“小学教员在社会上的位置最重要,其责任比大总统还大些。”[2]卷4,331他意识到,要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人口大国里普及初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应当把师范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培植教员之唯一问题,在兴办师范学校”[2]卷,40,“师范教育,为普及教育的基本,最为重要”[2]卷18,509。

1892年蔡元培点翰林,1894年任编修,在北京翰林院干了几年闲职,阅读了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的书籍,接受西学的熏陶。1898年10月底,蔡元培回到绍兴。开始了寻求教育救国之路。那时办教育最缺少的是教师,于是发展师范教育也自然成了蔡元培首先考虑的事情。1898年11月,绍兴中西学堂(1903年改名为绍兴府学堂)聘其为总理,蔡元培率先在普通中学设招师范生。据《浙江师范教育》记载,1899年“绍兴中西学堂招收算术科师范生2名,第二年又增招物理、化学、测绘、体操等科师范生数名,毕业后充任小学堂代理教员”[3]306。蔡元培在1899年3月12日日记中也有记载:“学堂开学,学生到者二十三人,附课生三人,算学师范生一人”[2]卷15,211。9月16日日记又载:“中川先生赴杭,濒行,言其友辻君名冈,欲来此,借练华语,而先生得托以私事,以专修教术,于学堂亦有益也。此君通英文、计学,因力劝邀之来,将以师范生之例接之。”[2]卷15,231据考证这为浙江最早招收师范生的记录。杭州的养正书塾要到这年底,才选出马叙伦等6名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为师范生。1903年“绍兴府学堂附设师范学堂”[3]306,成为浙江最早的师资训练机构。但是,只在绍兴中西学堂招收师范生,其培养规模太小,实在不能满足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于是蔡元培把目光转向省城杭州,为师范教育发展寻求更大的空间。

蔡元培不但在浙江最早实践招收师范生,而且还是提出开办省级师范学堂的代表人物之一。蔡元培利用自己翰林身份的有利条件,与同年好友汪康年、汤寿潜等人联合求是书院(项兰生、孙翼中、袁毓麟)、养正书院(邵章、陈介石、陈叔通)等志同道合者,不遗余力地在杭州为创设师范学堂奔走操劳。1901年5月23日,蔡元培与童学琦①(1867—?,字越钟,号亦韩,浙江新昌人)同往杭州,筹办师范学校。6月,在致汪康年函中说道:“前日为师范学堂事,承教甚快。”提出浙江“宜增设高等学堂,而况师范一门为各学堂根本者乎”[2]2947。6月12日,蔡元培阅读“秋帆携示所拟师范学堂章程”。13日,蔡元培得林景如书,“见示师范学堂第二呈抚批,颇结实”[2]卷15,339。7月4日,为倡设师范学堂一事再赴杭州。7月12日,“邀鲁鹿笙来,代写师范学堂案牍”[2]卷15,345。蔡元培最终在10月写下《学堂教科论》一文,详细列出“师范速成科学目表”。

为争取省内高层人物支持,蔡元培在杭州先后走访了成勋(字果泉)布政使、任道熔巡抚、许仲韫按察使、黄祖络运司,陈蓝州大令、史仲华大令等官员。在不到一个月之内多次拜访绅士樊恭煦(字介轩)、杨文莹(字雪渔)和谭献(字仲修)等名人。1901年7月,蔡元培等人向浙江省官方“呈请办师范学堂二牍”。8月,蔡元培在详细考察浙江教育后,写成《浙江兴办学堂节略》,就如何推动全省的教育改革提出具体建议。该文是应汪康年托项兰生,项又嘱托蔡,为即将上任的巡抚任道熔(筱园,1822-1906)在浙江兴学而写就的。文章开篇就谈到师范学堂的设立,主张在省城设一高等师范学堂、一高等学堂、一中学堂,以及若干小学堂和蒙学堂。在县城各设一小学堂和若干蒙学堂。提出省城立师范学堂,应“录年长而已通中文者为学生,课以教授普通学之方法,以为各府州县学堂养教习之材,是为各学堂根本”[2]卷1,322。经过种种努力,创办师范学堂一事似乎有了希望。蔡元培在9月14日日记写道:“得文棷、藕根书,言浙抚欲改学海堂为师范学堂”[2]卷15,355。但蔡元培10月25日再去杭州,办学又遇阻力。蔡元培“诣(陈)介石谈,议设师范学会,以少塘说巡抚、运使等,皆以上谕无师范学堂字,各省比无此学堂,未必肯拨经费也”[2]卷15,361。时任浙江巡抚、运使等以没有“上谕”,各省没有先例等理由,不肯为办师范学堂拨款。蔡元培多次由沪赴杭为师范学校之事与同年好友及浙省上层人士会面商洽,可惜均无功而返。

在官办师范受挫后,蔡元培仍未气馁。其开始寻求民间支持,希望通过民间集资举办师范学堂。1902年1月2日,蔡元培在致上海的长兄蔡元鈖函中,“奉上师范学堂案牍一册,又书一纸,请即送赵怡初处”[2]卷10,37。赵怡初,即赵祖德,字彝初(怡初),诸暨人,与蒋智由一起在上海办《选报》。蔡元培首先想争取报人支持,主要是从办学经费和舆论宣传两方面考虑的。3月15日蔡又起草《师范学会章程》,“师范学会”即为办师范学堂而成立的民间组织。提出将“不借政府补助之力,而达学校普及之盛”[2]卷1,385的愿景,继续为推动师范学堂的创立而努力。1903年2月20日,在与好友何寿章等23人筹办绍兴公学时,蔡元培还建议以师范、专修、普通三科并举。

但在民间创办师范教育最终也未成功。蔡元培最后转向师范讲习所、私塾改良会。即先从改造私塾先生开始,对他们进行师范教育的必要补习。1905年8月20日,蔡元培与张元济、杜亚泉、蒋维乔、徐念慈、高梦旦、严练如、长尾桢太郎等,受商务印书馆师范讲习所聘任教职,该馆附设“速成小学师范讲习所”,其宗旨“以简易方法讲习各学科,以养成小学教员之用”[5]302。蔡元培还在自写年谱中提到在绍兴参加民间办师范讲习所一事:“诸同志建议办一绍兴学务公所,用以促进绍属八县的教育事业,推我为所长,促我回里,我于是回绍兴,办学务公所,邀裘吉生、杜海生诸君相助。先办一师范传习所,讲授各种教育上需要的科学。要办一师范学校,筹款辄为人所阻挠,我愤而辞职。”[2]卷17,450自写年谱所指一事发生在1906年。1月28日(正月初四),蔡从上海经杭州,31日回到绍兴。2月3日(正月初十),蔡回乡第五天,就去临浦,4日,与汤寿潜、卢鹿笙等人商议组设师范讲习会及派送学生赴上海学习等事。26日午后,“偕钟生访觐夫,议定先办补习科与私塾改良会”。3月17日,蔡元培又到上海,与钟观光“参观广明师范传习所”[2]卷15,397-401。至6月11日,因办师范学校,筹款被人阻挠,蔡元培“愤而辞职”。师范学校不办,则创立学务公所以“促进绍郡八县的教育事业”也为一纸空文。由于在浙江创办独立师范学堂的愿望均未能实现②,失望之余,1906年下半年蔡元培到北京谋就出国留学,1907年5月“不惑之年”的蔡元培最终踏上了去德国——教育学的发源地的留学之路。

以上史实表明,蔡元培是浙江师范教育的拓荒者、先行者。虽然,早年创办师范教育事业未成,但蔡元培一生师范教育的情结始终挥之不去。

蔡元培多次到师范院校演讲,其中在故乡绍兴五师的两次最有代表性。绍兴五师的前身是杜海生等人创办的山(阴)会(稽)初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时,鲁迅先生曾任学校监督(校长)。1913年6月收归省立,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简称绍兴五师)。1923年8月,五师、五中合并成立新五中后,五师学生成了新五中的师范部学生。蔡元培第一次到五师是1916年11月26日。蔡元培第三次从欧洲游学回国,到任北大校长前回家乡扫墓。回绍之前,蔡元培在杭州考察了师范的办学情况;在绍兴他出席了五师的欢迎大会,并发表演说。第二次到五师是在1923年蔡元培在第五次赴欧洲游学前夕。5月21他回到绍兴扫墓,住了23天,是回乡较长的一次。据6月6日蔡元培日记记载:“午前参观省立第五中学校、第五师范学校、县立明道女子师范学校。”在“午后三时,为五中、五师、女师三校学生演说”[2]卷16,217-218。演讲后,五师校长孙选青、明道女师校长朱少卿请蔡元培在五中一起用晚餐。

蔡元培在演讲中回忆起“十五年前,拟在杭州办一师范学校,以当时风气未甚开通,绅士中鲜有愿赞助者,因之中止”[2]卷2,477。1916年,到杭州见第一师范学校“办理完善”,去绍兴又闻五师亦“非常良好”,感到“甚为欣幸”。蔡元培两次在五师演讲,言简意赅,感情真挚,可谓集师范教育思想之大成;尤其对师范生培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1.抱定师范宗旨。蔡元培认为教师对于教育,对于社会,担负着对被教育者“传布普通之知识,陶铸文明之人格”[2]卷1,385的重任。师范毕业生“要知既具有教育智识,不必务求在何等学校施教。即借一公共地方,如从前私塾之自行办理,未始不可”;一定要“抱定入学宗旨,勇往直前,不变目的,莫虑其它”[2]卷2,479。所谓“抱定宗旨”,在蔡元培看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入师范者,就要献身国民教育。“宗旨既定,自趋正规”[2]卷3,8-9。

2.倡导为人师表。师范学生“是将来的教员”;师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只是一代人的。“苟为教员者,一无苟且,自能引起学生之不苟且”,倡导为人师表对于培养师范生显得尤为重要。蔡元培谈到五师校训“诚、毅、敬、爱”时,语重心长地勉励学校教员“既能一一实行,则学生自必亦如是”。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方针,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在师范应该把教师为人师表看作是最好的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

3.养成良好习惯。对“师范”蔡元培解释为:范就是模范,可为人的榜样。他认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需要创设学生“慎独”环境。学生“上课时,下课时,有人监督,无从监督,宜丝毫不事苟且”,以后才能“以其身为学生之律度”,“学生日熏其德,其收效胜口舌倍蓰矣”[2]卷2,149。反之,“必藉师长之督责,无督责即中辍,不免一暴十寒”,那日后就难为人师。所以,在蔡元培看来,“师范生的行为最要紧。模范不是短时间能成就的,须慢慢养成”[2]卷4,330-331。

4.开展美体教育。蔡元培所说的“美术”是广义的,包括唱歌、手工、图画、文字趣味等。“注意美术,足以生美感,既生美感,自不致苦脑力。且美术更有足重者。”也就是要通过唱歌、手工、图画、美文等来对师范生进行美感教育,起到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协调身心的作用。蔡元培一直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他告诫学生,受教育,“该养成普遍而健全的能力”;多开展体育活动,“使身体完全发达”。开展美育和体育活动,以此为桥梁,促进师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最富有特色的部分。

5.注重实践环节。蔡元培强调学习书本知识不能死记硬背,更要注重实验与实地考察。“并非死依教科书就算了事,应该要和实物比较。”因为“无论什么科学,从比较而分,诸位实地去考察,得益恐怕胜过书本。既然要去实验,当然要许多仪器,还要有教师指导和作业室、实验场”。1918年,蔡元培发表《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一文,特别推崇杜威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注重实践环节,代表了师范教育革新的方向。

6.讲究读书方法。读书“最好使学生自学”。读书不只是学生课堂上被动听老师“灌”,须有预习与复习两个自学环节。“功课应该自己先去温习,或说是预备,将未曾教过的书,自己先去研究一下,后来先生教起来,容易明了。”[2]卷5,61对于老师教过的知识,要做到“课后再去复习一次,那就不容易忘却了”。联系到英语学习,遇一字多解不能判定时,经过“一番自修”,就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其他如矿物、植物、物理、化学等科,非机械地记牢不可。概言之,也就是蔡元培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提倡的自动、自学、自助、自研“四自”读书方法。

7.设立附属小学。师范学校与普通学校相比有自己的特点。“若普通学校所研究者,仅在科学之实验;而师范学校所研究,尤重在教育之实验。”蔡元培特别赞赏五师“已设有附属小学校,得实验之处矣”[2]卷2,478。两年后,五师又拥有了第二所附属小学。1916年绍兴开办了蔡元培在1906年回乡想办而没办成的师范讲习所,用以培训教师。1918年师范讲习所并入五师成为第二附属小学。五师学生有了新的实习学校。

蔡元培的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浙江师范教育所做的许多开拓性工作在浙江师范教育史、中国师范教育史上应有它的重要地位;而且,现存的办师范的一些理念、样式、做法在许多方面仍保留了蔡元培的遗产。

注释:

①《蔡元培全集》(第3卷)《传略》(上)记载:“庚子、辛丑之间,孑民与童亦韩君至临安县,为绍兴侨农设一小学校。又在浙江省城议改某书院为师范学校,未成。”(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660页)

②1905年浙江巡抚张曾杨奏请设立,以省城贡院旧址改建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于1907年冬招生,1908年4月15日正式开学。《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璩鑫圭等主编,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20-723页。

参考文献:

[1]陈平原,郑勇.追忆蔡元培[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2]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18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沈雨梧.浙江师范教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4]汪康年.汪康年师友书札:第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6]张 彬.浙江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师范学校师范教育蔡元培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高申作品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衡士玉美术作品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论民国中后期武冈中等师范学校训育实践*——以武冈境内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