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第一流的人,做第一流的学问
——清华大学法学院2013—2014学年度开学典礼讲话

2013-04-11 08:24王振民
海峡法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法学院道德人类

王振民

做第一流的人,做第一流的学问
——清华大学法学院2013—2014学年度开学典礼讲话

王振民

亲爱的2013级新同学,还有老同学,老师们:

晚上好!每年这个时候都是令人兴奋的时刻。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法学院开学典礼,正式欢迎462位各地精英学子成为法学院大家庭的新成员。今年新生来自全国所有的省区市,还有70位来自美国、加拿大、意大利、保加利亚、卢旺达、缅甸等11个国家的学子,真可谓五湖四海。欢迎你们!感谢冯象教授和王赢校友刚才给大家提出的忠告,感谢各位老师出席今晚的迎新活动。

明天就要开课了,今晚我想给大家讲讲你们未来几年在清华大学应该学什么的问题。中国人以前都习惯把读大学叫做“做学问”,凡是进了大学的,都是“学问人”。所谓“做学问”就是读书学习、完成学业的意思。你们进了清华校门,当然要做学问,而且要做第一流的学问,成就第一流的学业,将来开创第一流的事业。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必须首先成为第一流的人。古今中外,成就大学问、开创大事业的成功者,无不首先拥有第一流的人品,做第一流的人,是为人诚恳、诚实正直、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悲天悯人、一身正气的君子。他们侠肝义胆,疾恶如仇,舍身取义;他们深明大义,通情达理,大公无私;他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他们敬老爱幼,关爱他人,关心社会;他们行为端庄,言谈文明,为人师表;他们尊重别人,尊重自己,不随波逐流,不随随便便;他们吃苦耐劳,顶天立地,中流砥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们以德报怨,慈悲为怀,忍辱负重,没有恶行恶言,绝不向社会释放负能量。

最基本、最重要的,往往也是最难、其实应该是最容易的,他们坚守做人的底线,始终牢记不要把人混同于普通动物,有人性,有人味,有人情;说人话,做人事,尽人责。而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断开发人类特有的、沉淀在心底深处的良知、良心、天良,不断消除人们身上依然存在的、有时候甚至十分张扬的动物的野性、任性、贪性,让人类不断远离动物本性,不再自私自利、贪得无厌、尔虞我诈,让人类越来越像人,越来越文明,越来越理性。这些本来是做人的底线,但这个底线常常被突破,使得人有时难以与动物区别开来!尽管人好的时候,是动物当中最好的动物,但坏的时候,却是动物当中最坏的动物。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发生惨绝人寰、手段极其残忍的暴力犯罪,特别是那些丧心病狂、丧尽天良、针对无辜儿童乃至婴儿的暴力犯罪,即便在动物世界都不会发生,为什么发生在21世纪的人类社会?人类是在进步,或者是在退步?

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终极关怀都是为了不断增强人的人性,弱化人的动物属性。人类每一天的追求、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在不断努力证明自己不是一般动物,自己与“众”不同。这样就产生了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政治、法律、文化等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也产生了教育、产生了大学,用以教化人们要学会文明、理性生活。我们不仅要让每一个人文明起来,而且还要让政府、让国家文明起来、理性起来,把权力放入法律制度的笼子里边去,使其只能为善,不能为非,很多人间悲剧都是国家不文明、不理性的政策造成的,所谓“苛政猛于虎”。相比约束个体的人,约束国家和政府的野性更难,这也正是法治宪政、法律科学和法律人的庄严使命。

因此,如何做人、如何做第一流的人,是未来几年你们在清华的必修课。对法律人而言,做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尤其重要。因为法律人不是一般的人,对人情世故、对如何做人有更高更严的要求。以前在中国农村,村里人发生什么矛盾纠纷,一般不会打官司,而是找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评理”。这位老人当然不懂法律,他凭什么给人定纷止争,当然靠的是他心灵深处朴素的道德规范,靠的是良知良心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村民们为什么接受这位老人的裁决,也是因为他的裁决符合天理和人情。乡下人常说一句话“人人心中有杆秤”,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的成文立法和法院判决有时执行不了,往往也是因为这些立法、判决不符合常识,不符合人类基本道德规范。如果法律无关公正,无关天理,这样的法律就是恶法,这是我们极力要避免的。法律人形象高大,受人尊重,就是因为就像村里那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不仅懂法律,是护法者,更重要的,他们也是“护道士”,是人性、是社会道德价值的捍卫者、践行者,是道德底线的坚守者。

反之,如果你的为人不行,做人不合格,“人学”没有学好,有才无德,有知识没智慧,不管你掌握多少法律知识,不管你精通多少法律技能,不管你多么满腹经纶,满腹诗书,多么精于辩论写作,巧于逻辑推理,善于调查取证,这一切都是枉然,终将一事无成。古今中外历史证明,得大道、有大德之人,必有大智慧,一定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因此,从进入法学院的第一天开始,你们就必须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品质,造就健全人格,强化责任意识,作为最最重要的学业。我们的院训是“进德修业,至公至正”,首先是进德,然后才是修业;要以天下为怀,以苍生为念,践行公平正义,追求至善至美。我们的大楼叫做“明理楼”,也是要让大家先明理,再明法,只有先明理,才能真正明法。

如果现在问你,进入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同学会回答:学知识,学本领!的确,这里有很多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大师,有几辈子都看不完的书籍,做学问,学习知识和本领当然是你们来大学的重要目的。但这并不是你们进入大学最最重要的目的,大学给你们提供的首先不应该是知识和技能,而是“道”,你们应该首先学“道”,大学应该首先教“道”。今天,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方法很多,甚至根本不需要进入大学也可以很容易获取知识和技能,大学已经无法垄断知识和技能。但是你们为什么还要进大学学习,还有那么多莘莘学子参加入学考试,希望取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认为,进入大学的主要目的是来深造“道”和“德”,来探索、追求真理。大学之道在于道,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是因为这里有大道,有很多得道名师和得道高人,能够为迷茫的人群指明前进的方向,能够为失落的灵魂点亮希望之灯。大学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创造地、聚集地、传播地,而更应该是社会良心之所系,是社会的道德高地,是维护、开发人类良知的坚固阵地。大学之间的差别不是拥有知识和技能的数量多少,今天清华大学在这个方面与一般大学毫无二致,大学之间的差别在于有多少得道大师。中国古人强调传道第一,授业、解惑第二,“朝闻道,夕死可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是这个意思,都在强调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明德亲民、人格完善、品行良好的良民君子。

但是我们看到今天的大学太强调授业、解惑,过分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忽视了道德和文化的开释和传授。2007年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教授出版《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揭示了哈佛的办学目标如何从真正的引导性教育向迎合学生和社会需求的“用户至上主义”方向发展,严厉批评了哈佛的教育过程缺乏长远的打算和远大的目标,在课程设置、学生评价、校园文化、道德教育等方面总以“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为工作目标”,总是设法“取悦学生”,而不是帮助他们成长,大学的失职导致学生的性格和道德不能健康发展。2008年3月26日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教授在清华大学发表题为《变动世界中的高等教育》的演讲,提出“教育的功能和理想乃是致力于照亮人性之美,这一原则应该被奉为高等教育的灵魂。”这也许是对刘易斯教授担忧的回应。

如果说哈佛的教育存在重“术”而薄“道”现象的话,中国大学的这种倾向更为明显。本来中国大学非常注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公民。这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的学术水平确实有很大提高,发表的论文比以前多很多,但是大学越来越失去自己的道德坚持和真理诉求,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柱。“幼儿园向小学学习,小学向中学学习,中学向大学学习,大学向幼儿园学习”就是典型写照。“到公司去,到海外去,到钞票多的地方去”,与多年前“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形成巨大反差。

因此,在新学年开学伊始,我们师生在这里探讨如何学,学什么,如何教,教什么,探讨21世纪的大学之道十分必要。大学必须回归本来面目,培养有崇高理想信念、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关心人类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完人”,既能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够仰望星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永远不会让专业知识和技巧超越人类的美德和良知的底线。读书人如果不是文明的功臣,就是文明的罪人,没有第三种可能。

今年我们第一次设立院长荣誉毕业生奖,就是力图改变过往评价“好学生”的标准过分偏重学业成绩之不足。我们评价标准有两个,学业优秀者固然有机会获得这个荣誉,如果你的学业不一定最优秀,但是品学兼优,德才兼备,道德文章皆有成就,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也可以获得这个奖项。希望几年后你们毕业之时,能够力争获得法学院授予毕业生的这个最高荣誉。

当然,我绝对不是说学业不重要了,做学问当然重要,成就第一流的学业自然是你们清华岁月的应有之义,以你们的天资、智慧和勤奋,这些都不是难事。我只是想在此时此刻,提醒大家一定要首先努力培养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1939年12月21日)因为只有做第一流的人,才能做第一流的学问,未来才能开创第一流的事业。望你们切记!

祝福你们,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林贵文)

2013-11-18

王振民(1966-),男,河南新密人,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法学院道德人类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简介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