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3-04-11 05:58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陈 宪 良

(1.哈尔滨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哈尔滨 150025;2.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后工作站,上海 200062)

文化产业是以创业为源头的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耗能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的绿色产业,在增加就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文化产业在中国已经成为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转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重大。

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及基本状况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之一[1]17。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总体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1年):文化产业发展的萌芽阶段。以1979年广州市东方宾馆第一家营业性音乐茶座的出现为标志,歌舞娱乐业逐渐兴起,文化市场初露端倪。这个时期,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原因,文化产业在艰难中开始萌芽。第二阶段(1992—1998年):中国由文化市场逐渐转向文化产业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及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市场和竞争意识不断加强。1993年11月,文化部根据中国当时的经济形势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命题,文化产业开始受到舆论和社会的关注。但由于政策、经济发展及国民消费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并不顺畅,只是处于民众自发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第三阶段(1998—2000年):中国官方开始对文化产业发展予以重视阶段。期间的标志性事件便是文化部在全国进行机构改革、各政府机关大幅缩编的情况下,设立了一个新的机构——文化产业司。这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由民间自发发展阶段进入政府致力推动的新时期。第四阶段(新世纪以来):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阶段。这个时期,文化产业在经济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党和政府对文化产业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的文化产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不难看出,它是随着人们思想解放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文化市场才逐渐活跃起来,并由此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部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之后,“文化产业”的命题开始受到各界的关注,1994年《中国文化报》率先开启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研讨。自此,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逐渐兴起,也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此期间,虽然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但是直至20世纪末,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依然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后,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加入WTO 后,中国的文化产业逐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对文化产业的理论探讨和国家政策制定方面均有较大变化。文化产业从一个理论界的边缘话题上升至频繁出现在党和国家重要文件中的核心概念,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2]2。党的十六大将文化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提出要“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就文化的管理体制、生产经营机制、法制建设、市场培育等问题作了全面部署,标志着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指出要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日益完善,以及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2]4。2009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预示着中国政府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了目标。2011年11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深入总结了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与经验,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提出要“构架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将文化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各项文化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健全的同时,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年均发展速度为16% ~18%,高于国民经济发展6 ~8个百分点。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 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221.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4%上升至2.75%。电影产业业绩突出,票房收入过百亿元,增幅超过30%,进入全球市场前十名,扭转了国内电影票房前五名均是进口大片的局面;出版行业进行了资源整合和体制改革,组建了若干个跨行业、资产和产值均过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整个行业年产值突破1 万亿元;网络游戏产业的规模达349 亿元,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网络视频等新兴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迅速崛起;全年制作广播节目681 万小时、电视节目274 万小时、电视剧526 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总收入达到2 302 亿元。今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各地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及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中国文化产业将依然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文化产业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且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产业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政策应有效果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依然存在政策障碍[1]32。总体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虽然不小,但个体实力较弱且质量不高。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 万亿大关。就其总量而言,虽然不少,但是中国文化产业并未真正走上集群化发展的道路,缺少骨干型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单个文化企业的规模和品牌价值与国外同行业企业比相去甚远。据调查,在美国400 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 家是文化企业;日本400 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文化企业占81 家。而在中国企业500 强中,却无一家是文化企业[3]。另外,中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作出的贡献远远未达到美日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航天航空业和农业,占GDP 总量的25%,在国民经济中位居第4 位。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值早在1993年就已经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占GDP 的20%。而中国文化产业产值仅占到GDP的2.75%。从各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所占比重来看,中国只占世界的4%,与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极不相称。而美日两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比重分别是43%和10%,说明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与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美国文化产业的收入早已超过了发达的军火工业收入,如此强大的文化产业为传播美国的思想文化提供了强大的载体。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产业不但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低,而且文化软实力不强,西强我弱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国际现实,使得我们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第二,文化产业发展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入21世纪,中国很多产业门类均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而文化产业却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且目前中国的人均文化消费水平远远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消费潜力尚未释放出来。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在3 000 美元以下时,这个国家国民的日常消费将处于物质消费期,是一个物质消费型社会;当一国人均GDP在3 000 ~5 000 美元时,该国人民的日常消费将处于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发展期,人们的精神消费将大幅提升;当一国人均GDP在5 000 美元以上时,这个国家国民将进入精神文化消费旺盛期。201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 100 美元,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文化消费的第三个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目前,中国文化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依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且这种供需矛盾日益明显。按国际经验测算,根据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每年文化消费应为4 万亿元左右,但实际消费只有1 万亿元上下,市场消费潜力巨大[4]。中国的服务业与世界各国相比还比较落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服务业整体发展程度不但与发达国家比相差20个百分点以上,而且低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约10个百分点左右,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行业”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三,依然存在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近年来,尽管中国政府出台多项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对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多种原因使得我们的政策制定主体分散、政策的权威性不强、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差、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够、文化产业发展难以得到有效的引导、有力的支持和充分的保障[1]14。另外,中国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不完善、机构重叠、职责不清,习惯于由政府包揽以计划经济手段管文化、办文化,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经济现在占世界经济总量的9.5%左右,但文化只占到4%,说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前中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更为滞后,例如,资金市场、设施市场、人才劳务市场、中介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急需建设和发展。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中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第四,文化产品数量很大,但能受到民众普遍认可的精品不多。近年来,中国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均有大幅增加,能够得到广大民众认可的文化产品也有所增多。但与国外文化产品的产销比例和人们认可程度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以电影产品为例,2010年国产电影产量激增,全年完成审查的共526 部,但由于有众多非专业性企业参与电影生产,使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精品影片更少之又少,导致大部分影片无法进入影院市场。2010年,在影院市场放映的国产影片不到总产量的2/5[5]124。当然,导致一些影片难以进入影院市场还有中国电影放映制度等方面因素限制。在图书出版方面,2009年,中国图书出版总印数居世界第一位,但是真正的精品读物却不多,被译成外文、深受外国人喜爱的文学作品更是凤毛麟角。至今中国只有一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中国这个拥有5 000 多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而言,实属不该。

第五,文化贸易逆差大,“西强我弱”态势明显。近年来,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数量有所增长,但文化贸易逆差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以中国快速发展的电影产业为例,2008年美国动漫大片《功夫熊猫》全球的票房收入为6.3 亿美元,超过了中国当年动漫电影的票房总收入。2010年中国动画电影市场总票房收入为18 亿元,其中进口片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虽然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多种因素导致中国电影进军海外的情况并不乐观。2010年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超过35 亿元人民币,但其中有一半是来自索尼哥伦比亚公司等好莱坞在北美主导发行的中美合作拍片《功夫梦》。同年,在北美地区上映的华语片电影仅有《三枪拍案惊奇》等三部影片,其中业绩最好的《三枪拍案惊奇》仅获19 万美元收入,在美国当年度上映的519 部电影中排在第276 位[5]130。中国图书市场,每年进口图书占交易额的10%以上,出口交易额却不到0.3%,对欧美的进、出口比例超过100∶1。从近年中外文化企业发展的情况对比可以看出,西方大型文化企业凭借自身雄厚的财力、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广阔的营销平台不断挤压中国文化企业。依然以电影产业为例,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在2008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达到25.28 亿元,与美国同年183 亿美元的海外票房收入相去甚远,不到美国电影海外票房的3%。2010年在国内放映的影片中,票房收入前十名的影片中引进片有5 部,且占42.51 亿元票房总收入的24.67 亿元,占58%,仅《阿凡达》一部影片就斩获13.5 亿元。在2010年引进的20部分账发行影片中,有9 部加上一部买断影片票房均超过亿元,进口电影发行的单片平均票房远远超过国产片,对国产片形成巨大挑战[5]128。中国互联网近年发展十分迅猛,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4.85 亿,人数居世界第一位。而在国际互联网消息资源方面,中国文化却明显处于劣势。美国文化占据国际互联网消息资源的80% ~90%,而中国仅占4%。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文化传播的边缘位置,严重阻碍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提升。

另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也存在着观念问题,尽管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多次强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建设新的增长点,但是加快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并未成为全党和各级政府普遍的共识和自觉追求[1]222,导致一些地方官员仍然对推动本地文化发展持轻视态度,表面重视而实际忽视的现象依然严重。

三、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几点思考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各级政府和机关深入学习了《决定》精神,纷纷表示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文件精神上来,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尽快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地方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将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各地政府机关的努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会出现一个新的高涨期。但在今后各级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加强文化产业的制度和法规建设,使文化产业科学发展。近年来,为了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国家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和法律条文,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但由于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迅猛,而文化产业方面的立法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相比滞后,导致文化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于文化产业实践的发展,甚至在一些方面存在着法律与制度上的空白,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6]238,不但不能为文化产业提供法律保障,而且一些法律条文已经不适合形势需要,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立法多通过行政法规、规章、政策来调整,缺少高层次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法规权威性的确立。另外,由于一些法规和规章出自多个部门,彼此间缺少协调,难以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统一的体系。一些法律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缺少严密性和可操作性,难以应对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此外,现行的各种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多是集中在文化管理方面,而文化产业发展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和文化义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少,涵盖面不全,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我们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一是借鉴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让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发展,减少文化管理机构的不必要干预,使文化企业通过商业运作让最好的文化产品流行于市场;二是加快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建设,依靠法律来监管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加强法制建设上,不但要使法律法规能够起到对文化产业方向的宏观指导作用,也要细化法律条文,使之更具可操作性,以便文化产业发展有法可依;三是取消一些过渡性的文化法律条文,减少和避免司法解释的含糊性现象出现;四是进一步梳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法,针对现阶段中国有关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相互间缺乏协调、部分地方法规甚至与国家法律或国际规则相违背的情况,应采取措施使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统一化和系统化[6]250;五是我们还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在法律逐渐健全的情况下,也要提高和加强文化产业领域的执法能力和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加强文化人才培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一支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是确保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性产业,人才的竞争和储备显得尤为重要。未来十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抓住机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规模。目前,文化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块短板。我们应该加大培养力度,鼓励敢为人先,培养一大批具有文化原创能力并善于运用创新成果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时代要求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制定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计划,既要注重对文化产业人才文化底蕴的培养,也要加强对人才现代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训练,从而培养一批既了解文化发展规律、又熟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以使优秀人才能够充分展示才能;三是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海外优秀文化产业人才,以充实和优化中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第三,加大对骨干文化企业的培育与扶持力度。为了实现使文化产业到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是鼓励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兼并重组,尽快做大做强文化企业;二是为了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必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的文化企业;三是加强对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盗版侵权行为,加大对文化企业知识产权、版权和品牌的保护力度,为骨干和品牌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四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好监督、指导作用,提高服务意识,促进骨干文化企业健康发展,保持其发展的可持性;五是加大对那些拥有自主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企业支持力度,扶植一批竞争实力强、发展后劲足、民族文化特色浓的大型文化企业,使其不但在国内成为骨干型文化企业,而且成为在国际上也有较强的竞争力品牌企业。

在培育和扶持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时,我们要坚持走产业发展的道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文化产业整体布局方面,国家要坚定地扶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品牌企业,引导和鼓励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从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还应在遵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给予骨干文化企业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帮助,使骨干文化企业在税收减免、财政扶持、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和土地使用等方面获得更大的优惠[1]294。另外,在培育和打造大型骨干文化企业的同时,还应加大对那些专、精、特、尖的中小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因为这些企业不但经营机制灵活,产值利润可观,而且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能够解决大量的就业岗位。

第四,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建立有利于文化企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集约化水平还比较低,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产业组织形式难以适应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走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道路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前提和客观需求。

近年来,中国陆续建立了许多文化产业园区。从2004年至今,仅文化部就先后命名了四批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批6 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一批4 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目前,这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已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为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其中,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华侨城集团公司、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都创造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品牌。但是并非所有的文化产业园区都经营得如此成功,一些产业园区经营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地区甚至以文化产业园区为幌子进行商业开发。为避免文化产业园区进行重复建设,以及以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为由进行商业开发,主管与审批部门应进行科学规划,并设立科学的文化产业园区准入制度;园区建成后,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规定严格审核企业入园资质,以确保真正的文化创意企业进入园区;企业进入园区后,相关部门不但应加强对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行为,也应该为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总之,中国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何克服不足,乘势而上,这不仅是文化企业自身的责任,也是监管部门的职责和义务。管理部门应本着科学的态度根据地区特色进行规划。在企业运营方面,管理部门不应管得过多,应该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更多地依靠市场作用进行调节。同时,应做好准入准出制度,好的文化企业应予以大力扶持,不好的文化企业则应予以淘汰。

[1]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张晓明,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新的跨越[M]//张晓明,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李舫.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思考: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EB/OL].(2010-03-19)[2013-04-15].中国经济网.

[4]秦光荣.文化产业是大有希望的产业[N].学习时报,2011-09-26.

[5]尹鸿,程文.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M]//张晓明,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张军.文化产业法律制度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M]//李发平,傅才武.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