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北京,100024
近年来,笔者和兄弟外语院校诸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国际政治专业的同仁们进行教学经验相互交流时,同行们普遍认为本科毕业生论文质量不胜令人满意,尽管在一些问题诸如抄袭、选题过于集中等方面有了显著好转,但是有一些问题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在这里,笔者就所了解到的全国外语院校国际政治专业毕业论文的相关信息,结合笔者所指导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谈谈几点思考。
抛开毕业生在写作论文时的一些客观因素,本科生毕业论文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在和兄弟院校同行的交流中,大家有一种普遍的看法就是学生选题不当,往往选题过大。每届毕业论文的开题会上,学生选择的论文题目都可以称得上是“气势磅礴”。例如,在涉及到中美关系领域的选题上,总有学生把奥巴马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作为自己的论文题目。这固然可以理解,因为现实的、动态的研究总是最引人关注,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问题在于这个课题对学生来说实在太大了,而且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它不是一个研究题目,而是一个研究方向,因而无法进行研究,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进行研究的题目。笔者启发学生,由于学生专业基础、学术经验、研究时间和资源都极其有限,所以论文选题应该尽可能得小,必须就某一个问题寻找一个切入口,其前提是资料容易搜集、涉及的范围较窄,通过研究却能够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某个领域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最后学生接受了笔者的意见。例如,有的学生选择了当年美国国防部发表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的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作文本分析。因为它相对其他问题而言,资料的收集比较容易,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也产生着重要影响,有相当的现实意义,这是比较适合的。
有了一个好的毕业论文选题并不一定能得出一个好的研究成果。和兄弟院校同仁们交流时,大家普遍认为每届鲜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优秀论文。主要原因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常常由于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而无法得出一个可靠的、能站得住脚的研究结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例如,笔者所指导的一个学生选择了“中日历史观的差异——以中日大学生对两国历史问题的认识为个案分析”作为论文题目,应该说这个课题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因为中日关系的持续恶化同各自对历史问题认识的差异有一定关系,了解中日学生如何看待和如何形成各自的历史观对中日关系的缓和与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笔者向学生指出,对这一课题最好的研究方法是进行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依赖于对某种重复出现的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测量。”[1]但是,学生在准备这个课题时,缺乏对定量研究的了解,所以无法获得有效的研究结果。其实,定量研究并不复杂。例如,在这个研究课题中,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向中日学生发出调查问卷,了解他们是如何认识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的,哪些渠道影响了他们自身历史观的形成,通过一定数量(统计样本不能少于100份)的样本采集和分析,基本可以了解两国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基本看法是怎样的,又是通过哪些信息渠道,是媒体、教材、家庭还是政府的行为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历史意识的形成。这样得出的研究结果就比较真实可信,而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积累,应该说,这是全国外语院校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时普遍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学生在进行研究时,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基础,否则无法进行研究。但是,本科生由于各种原因,学术积累普遍不够,经常是本学科的一些经典著作没读过,甚至没听说过,其他学科的经典著作更是不用提了。同时,也不了解经典著作的阅读方法,学生进行阅读时不太了解作者说了些什么,即使读懂了也没有辩证地去看待问题,而是对作者所说的话盲目信任。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问题: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时,不知道应该查阅什么文献,也不知道怎样从文献中获得所需要的内容,使论文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而“任何为支持个人的政治观点而得出的研究成果都必须当作偏见而抛弃。”[2]另外,由于其他学科知识的缺乏,也使学生普遍缺乏学术想象力,因而学生在写作时无法让各个部分形成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系统。正如马克思所言:“最憋足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起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3]因此,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显得十分吃力。
其实,缺乏严谨的学术规范不仅是高校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而且也是我国学术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从目前外语院校同仁的相互交流来看,由于各校对于抄袭问题抓得很严,所以大段的抄袭却没有一处指明来源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但是,不少应该指明出处的地方却没有注释的现象还是很经常见的。而且注释也很不规范,中文著作没有指明具体出处在第几页,英文著作没有说明出版社等问题很普遍。须知在学术上,对注释是非常看重的,注释的多少、注释的规范与否反映了一个人的学术积累以及他是否对学术表现了一种真诚的态度。从人格教育上说,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却没有说明,显然是对别人的权益的一种侵犯,是违背人的良知的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出了问题并不可怕,但是如果出了问题却始终无法加以解决,这才是一个大问题。尽管每年都努力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论文质量,但是效果不甚明显,因为在论文撰写的最后阶段采取任何补救措施都无济于事,工作必须做在前头。这使笔者深深感到,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其实反映了教师在教学领域中所存在的一些疏忽和不足。通过对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加以反思,在这里,笔者提出两点思路供学界同仁参考。
外语院校非外语专业的特色就是专业加外语。在课程设置上,全国所有的外语院校几乎都是一样的,专业课程课时与外语课程课时几乎对半,因此,专业课程设置不可能像综合性大学的国际政治专业的课程设置那么全面,必须在课程设置上有所取舍。但是,无论如何取舍,现在看来,方法论课程的设置是不可或缺的。外语院校基础教育比较扎实,学生的阅读、计算运用和写作能力较强,但是,由于方法论这样一些基础性课程的缺失,导致本科生文献综述、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科研基本功都比较薄弱,因此,方法论以及经典原著选读这样一些课程作为学生基干课程还是非常必要的。“要培养学生探究真理的好奇心和方法,使他们在科学研究中自我发展”[4],课程设置还应该考虑到多学科性。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知识与渗透能力有助于提高认识问题的全面性和开放性。此外,在课程教学环节上,教师可以多下点功夫,大胆地做一些教学改革,尤其在本科二、三年级应该增加适合进行研究讨论的课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量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有意识地传授学生研究方法,让他们逐步掌握争论的标准和论据的使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甚至相互抵触的观点,要培养学生的怀疑能力,使他们具有批判性思维。明确告诉他们科学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使他们多一些怀疑和批判,少一些盲从和附和。只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针对外语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为学生开出一个数目不太多的阅读书目,把反映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著作介绍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阅读文献的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文献检索、阅读文献、写文献综述,从而获得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界同仁都认为,提高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仅依靠授课教师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学校的顶层设计,建立一整套完善有效的制度。在这里,笔者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一点建议,即希望学校能对本科生的科研活动给予更有效的支持,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毕业论文可以看作是学生最终学习能力的体现,是学生在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后的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但是,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教师的指导,也需要学校的引导。近年来,外语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科研活动,如笔者所在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校每年都投入大量经费来支持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以期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但存在一个突出问题:科研活动只针对部分学生,甚至是少部分学生,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有兴趣的学生得到了学术锻炼,而多数学生并没有获益,以至于大多数“大学生研究能力相对欠缺”[5]。其实,大学生身上具有极大的科研潜能,因此应该明确规定所有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里至少需要参加一项科研活动。为此,除了必要的经济资助外,还可以采取适当减少学分或科研成果替代学分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否则,学生不可能有充裕的精力参与研究。应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科研课题设计,选题着重从传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向应用层面发展,这对拓展本科生的科研思路、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大有裨益。对于那些能够参加学术会议并提交学术论文的学生应该给予额外奖励。独立完成并且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字数符合要求并且与本专业相关,经院学术委员会的表决同意,可以替代毕业论文[6]。或者学生参加教师个人课题,如果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论文写作,也可以允许将其当做毕业论文参加答辩[7],这样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总之,“在设计或分析一项激励机制时,需要从目标方向、投入强度和持续时间等方面考察其激励水平。”[8]
与许多人的意识相反,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热情是很高的,他们一开始都是期望能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从而为走向社会或进一步深造时奠定一个踏实的基础,这应该给予高度肯定。因此,促进本科生毕业论文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对学校、社会,还是对学生个人,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对教师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还会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的整体性发展。以上内容是笔者个人的一些浅显思考,在这里敬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马什,斯托克.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5
[2]罗斯金,科德,梅代罗斯,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6.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4]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7
[5]田喜洲.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2002(6):128-129
[6]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7]包学雄.指导文科类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点认识[J].广西高教研究,2002(2):76-78
[8]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