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悌清
(河北北方学院 宣传统战部,河北 张家口075000)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为推进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广大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在理论层面和实践过程中都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与总结,对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理念,回应了社会期待,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表现在:
从价值观发展的历程看,无论哪一种社会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都会总结适应自身制度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成为支撑其社会正常运转的精神力量。如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总结为“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规范社会道德行为,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这一价值观作为维护和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的共同准则,被广泛遵守和推广,并运用到国际法中在全世界推销。
1917年社会主义制度在苏俄确立以来,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也需要形成与其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但是,这一努力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烟消云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丰富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实践,为科学、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了前提条件。中共十八大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在社会各个领域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原有统一的、模式化的价值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认识由于社会阶层、利益取向、择业就业等方面的不同,出现了多样化、阶层化、复杂化的特点。特别是随着中西方价值观念的碰撞、交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更加复杂化。一段时期内难以形成有效的、适应社会变化需求的、引领大众思想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于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统一复杂化的价值观念,形成具有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的意识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竞争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其实质上就是人的竞争,人的思想观念的竞争。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较量历程中可以看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的思想、价值观渗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如何应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的冲击、价值观的挑战,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形成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就成为文化建设的必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回应了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挑战,铸就了中华民族价值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要理论内容,又包括社会每一位公民都要学习、领会、践行的实践体系。如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准确提炼出科学、通俗、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易学、易记、易懂、易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中共十八大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凝练实现并达到了这一目的[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准确理解是学习和践行的关键。具体要从3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快速增长,以解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追求,反映了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张和奋斗目标。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符合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愿景,能够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共同奋斗。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追求的最高社会理想,许多仁人志士为实现这一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而始终追求不已。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和理想追求。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将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建设道路上有过曲折、坎坷,但是中国推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通过政治建设、法律制度建设、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极大发展了社会的平等、公正和法治。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目标更加坚定。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终的目标都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享誉中外的礼仪之邦。在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操守和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创新,是建设现代化国家每一个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为了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具体建设内容涉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方面,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集成和精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4]。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问题上,尽管人们已经进行了长时期的探索与实践,社会各界也已经形成一定的共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重视。主要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论述,是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理论创新,它既立足于当前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实际,又着眼于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的长远;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又是对人类优秀文化积淀的继承;既全面包含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3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又明确了各个层面在价值观建设上的任务和目标。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明优秀成果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共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个性的有机结合,对于全面解决长期以来在思想建设上的困惑、迷茫和无助,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的特点是开放性。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任何一种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需要一个“理论总结——实践发展——理论总结”的互动过程,才能逐步达到完善、成熟的状态,并逐渐为社会公众接受而成为社会主流价值。所以,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采用“倡导”的这种开放式的表述方法,而不是要求必须做到。目的是首先鲜明地提出现在的建设理念,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导向,同时,又为将来实践的发展留有充分发展余地,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与完善。其次是针对当前社会各界的思想认识还不尽一致的现状,这种表述不失为一种理智的选择,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们思想认识上的误解与混乱,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前提,如何培育和建设则是关键。因为再好的理论,如果变不成群众的行动,也是苍白无力的。为此,一是要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价值,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二是要创新教育方式。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报告、文艺作品、市民讲座等多种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喜闻乐见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形成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健全制度保障。通过制度建设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体制、机制能够体现在社会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共识;四是要夯实践行基础。通过全社会的广泛、积极参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社会资源,统一思想观念,形成全社会认同的、能积极践行的、统一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次理论创新,彻底解决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凝练上的犹豫与徘徊,实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对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思想保障。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9(1).
[2]熊艳,杨越,郭平.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提炼——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原则[J].前沿,2011,(12):4-6.
[3]刘俊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神形统一”的科学体系[J].前沿,2010,(15):45-47.
[4]钟明华,黄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