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刚,吴小玲
(中共三明市委党校,福建 三明 365000)
黄道周的政治哲学探析
刘 刚,吴小玲
(中共三明市委党校,福建 三明 365000)
黄道周的政治哲学产生于政治实践的探索之中,是其对政治现状的反思及对政治理想的诉求。反清捍明是其政治信仰的毅然抉择;耿直刚毅是其政治品格的高尚表现;忠君爱民是其政治信念的内在召唤。黄道周的政治哲学有着复杂的政治历史背景,因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的政治史册中闪耀着光辉。
黄道周;政治哲学;政治信仰;政治品格;政治信念
黄道周(1585—1646年) 字幼玄,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明末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等。黄道周的政治生涯始于天启二年(1622),时值三十八岁,中进士。自此,黄道周迈入仕途,先后但任明天启朝,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朝,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礼部尚书;隆武朝,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和兵部尚书等职。南明隆武二年(1646) 因抗清兵败,被俘殉国,谥忠烈,政治生涯戛然而止。纵观黄道周仕途的一生,因其政治品格的刚正不阿及政治局势的日渐恶化,其仕途路线,跌宕起伏,但仕途的态势整体是上升的。黄道周在明末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时期登上政治舞台,为此,政治场域的错综复杂、险象环生,造就了其独特的政治哲学,使其在中国的政治史册之中闪耀着光辉。
反清捍明是黄道周政治信仰的依然抉择,更是其在明王朝危亡之际,做出的政治选择。事实上,在他一生与明末腐朽顽固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中,早已预感明王朝即将灭亡,黄道周的这种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壮烈牺牲的政治选择是值得审视的。明末,封建政权极其动荡,一方面,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如火如荼。另一方面,清军屡屡犯边。面对明王朝的日渐衰败,黄道周不计个人生死安危,而关心民族利益,忧国忧民。他无回天之力,只好常常无奈地叹息。最终,反清捍明成为黄道周后半生的主要致力所在。
黄道周之反清捍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场域下,黄道周的依然抉择是其个人对时局深思后的政治选择。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北京陷落,崇祯朝覆亡。六十岁的黄道周北望中原,忧心如焚。不久,凤阳总督马士英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偏安江左。黄道周奉召入京,任礼部尚书。他报国心切,上任后立即陈述自己收复失地的七条办法,矢志力挽狂澜。但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福王又极为昏庸,以马士英为首的宦党官僚,仍极力争权夺利,排斥异己。没有多久,福王小朝廷即为清军消灭。黄道周看到南明朝野一片残破局面,于是上疏给浙江的潞王,请召刘宗周、姜曰广诸人,以收拾人心,并要求唐王朱聿键,准他领兵北上抗清,以期收复疆土,实现自己的素志。黄道周之反清捍明,有着坚强的群众基础,顺应了百姓的呼声,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清顺治二年(1645)七月二十一日,黄道周在福州校场揭出抗清义旗。誓师后,黄道周率门生蔡春容、赖继谨、赵士超等和子弟兵约千人左右,向信州进发。他一路招募志士,筹措粮饷。由于抗清事业深得民心,沿途许多农民纷纷“荷锄从之”。不久,黄道周队伍,抵达信州、徽州。这时的徽州,经过清军掳掠,已残破一空,但抗清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一经黄道周发动,妇女老幼便纷纷加入。这时,信州詹兆恒、金华郑守书、常山吕继望、东乡张受禄等,也都率领所招募的队伍前来汇合,一时竟成为将达万人的抗清大军,军声为之一振。
黄道周之反清捍明的政治实践,最终因兵败,戛然而止。清顺治二年十月,黄道周把队伍分成三路以抗击清军。一路出抚州,一路出婺源,一路出休宁。义军首战取得胜利,但之后,由于以寡敌众,各路队伍又没有很好配合,婺源、九都、抚州等战役,都遭受失败,伤亡惨重。黄道周坚定了誓与清军血战到底的决心,十二月六日,黄道周便和将士及乡勇千余人,奋勇前进,誓与敌人决一死战。至婺源明堂里时,义军被清军重重包围。后因寡不敌众,黄道周不幸战败被俘。清顺治二年(1646) 农历三月五日,黄道周慷慨就义于江宁,年六十二岁。
黄道周政治信仰上的毅然抉择,彰显了崇高的政治气节,流露出了封建士子忠于大明的政治风骨。实际上,黄道周心中的大明王朝,似乎对其并非重用,多半将他放置在花瓶的角色,政治上并无大用,然而,黄道周却坚定执着,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反清捍明,为明王朝的收复,而致力。为此,在历史大转折的关口,黄道周明知时局的所趋,却毅然做出了政治信仰上的抉择,为其政治上的悲壮打下了伏笔,正是这一点成为其政治哲学的光辉所在。
黄道周,为人耿直刚毅,素以直言敢谏著称,其立朝守正,风节凛然,其奏议慷慨极言,忠议溢於简牍。清乾隆曾称赞曰:“不愧一代完人。”[1]黄道周具有强大的政治魅力,使其成为“正义”形象的化身。由此,在政治上得到了一大批贤者的支持与器重,但封建最高统治者对此并不为然。当然,这种政治品格的崇高性是建立在与反面角色的斗争之上,为此,黄道周的政治生涯大半在与“佞臣”相斗,在政治上升的道路上得罪了诸多权贵,最终对其个人的仕途上升造成了阻碍。
黄道周政绩诸多,口碑甚佳,其一生为人耿直、清正廉洁,从不以权谋私,更不阿谀奉迎。在他为官的二十多年中,上疏三十多次,每每义正词严,故屡遭贬谪,几至于死。加之奸臣陷害,终未得宠。明末,内乱外患,奸臣得势,陷害忠良。黄道周不顾个人安危,再三上疏朝廷陈述用人之道:“以利禄豢士,则所豢者必嗜利之臣……知其为小人又以小人矫之,则小人之谄益张;知其为君子而更以小人参之,则君子之功不立。”[2]6594崇祯十四年七月,帝听谗言,怒斥黄道周:“尔一生学问,止成妄耳”。[2]6598黄道周正言回辩:“臣敢将忠妄二字剖析言之。夫人在君父前,独立敢言为妄,岂在君父前谗谄而谀为忠耶?”[2]6598他毫无惧色直责崇祯帝,“忠妄不别,邪正淆矣,何以致治?”[2]6598如此将生死度外,敢与当朝皇帝对辩的忠臣,实属罕见。黄道周敢于直言,一是理端。他所上疏之事全是为社稷安危维护纲常;二是行正。他一生总是认认真真做学问,堂堂正正做人,清清廉廉做官,心底无私,无畏无惧。明史载,众臣向帝荐黄道周:“道周日蒙戌,上恩宽大,独其家贫子幼,其实可悯。”[2]6600又曰:“道周学无不通,且极清苦。”[2]6600等都足以说明黄道周的清正廉洁。在晚明,朝廷一派混乱,众多官员家存万贯,而黄道周却是“家贫”、“极清苦”,他这样一心为公,不贪不占的官吏,在封建社会,真是难能可贵。
黄道周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刚正不阿,敢言直谏,直到被革除官职,甚至,洽罪入狱,表现了为国为民、光明磊落的情怀。黄道周曾因支持钱龙锡,连奏三疏。崇桢见疏大怒,将其降三级调用。崇祯九年(1630),以荐召,恢复黄道周原官职右中允。当时,宰相温体仁招纳奸人,构狱陷害东林、复社等人,黄道周上疏:“陛下宽仁弘宥,有身任重寄至七八载罔效、拥权自若者。积渐以来,国无是非,朝无枉直,中外臣工率苟且图事,诚可痛愤。然其视听一系于上。上急催科则下急贿赂;上乐锲核,则下乐巉险;上喜告讦,则下喜诬陷。当此南北交讧,奈何与市井细民,申勃溪之谈,修睚眦之隙乎。”[2]6594-6595不久,升詹事府右谕德,掌司经局。黄道周归乡之日,崇祯皇帝对他的指斥依然在耳,也让他戒惧。寿诞之日,他谢绝朋友,不做任何庆祝,依然在祖先墓庐读书。
黄道周崇高的政治品格在其身陷困境时异常彰显。黄道周曾在狱中卧病近三月,经历着他有生以来最大的痛苦。有人往狱中偷偷地看他,他并不呻吟作哀,倒是念叨孔夫子的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开宗明义章》) 黄道周被缧绁北上之时,好友有送钱银者,皆被拒。犯人如果无钱打点监狱上下,便难免加倍吃苦,黄道周原本清介不肯受人一文。实际上,他在狱中并非完全不打点上下,而书写《孝经》一百二十本送给狱卒,黄道周此番蒙殃,根源还在“平台抗辩”、劾杨嗣昌为不孝,如今大书特书《孝经》,他实际还是在表明心迹。《孝经》中有谓:“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孝经·圣治章》) 他认为天下治乱之象,皆在人心,而要正人心,必须知根本。虽然朝廷用人事大,但辅阁重臣例外于圣贤之教,则天下之事率多例外,知末而失本,一切终难收拾。黄道周政治的一生,其个人的政治品格,成为封建士子的表率与典范。他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在政治的是非面前,十分严谨,秉持纲常,严格自律。黄道周政治品格上的高尚与当时诸多臣子的品性低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那种为国家、民族大义,为百姓苍生,不畏权贵而谏的精神品质是崇高的。
忠君爱民是黄道周政治信念的内在召唤。黄道周士子出身,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前半生多半在传道求学、著书立说中度过,儒家的伦理纲常早已深深地渗透到其政治理念的内核,忠君是他政治信念上的内在召唤。同时,黄道周出身贫贱,从小就目睹了百姓苍生的艰难困苦,为此,爱民成为他不二的选择。忠君爱民建构了黄道周政治信念的内核,影响其一生。
平台抗辩之后,黄道周被降级调为地方官,崇祯要他去做江西布政使。但黄道周并未到任,他上书要求离职回家为父母守墓,得到批准。经过杭州和已经被罢官还乡的倪元璐相会。黄道周最得意的学生陈子龙这时候也正在浙江做州官。此时,国家形势难见好转之望,黄道周、倪元璐、陈子龙都是节慨高昂之士,论及形势,不免怆然流涕。黄、倪二人都是因为“诤谏”而不能立于庙堂,但比较之下,也还是感觉崇祯皇帝对他们都算是宽容的。这年,巡抚都御史颜继祖以下三十三人,因为守边无方,被全部处死。可见,“乱世重典”被崇祯用到无以复加。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入京师,崇祯皇帝自尽于万寿山,黄道周“追恨时事,沥为诗章,泣血嚼舌,不能自禁。”
爱民是黄道周政治信念的又一凸显。明史载:“久旱修省,道周上言:‘近者中外斋宿,为百姓请命,而五日内系两尚书,未闻有人申一疏者。安望其戡乱除凶,赞平明之治乎?陛下焦劳于上,小民展转于下,而诸臣括囊其间,稍有人心,宜不至此。’”[2]6594在黄道周的政治信念之中,十分重视百姓,他把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足与地、鱼和水的关系。他把百姓比作“天地之心”,给“民”以很高的地位并指出人心是“立国之根”。因此,他要求“凡举事先顺人情,因人之心为力,因人之力为心,必强人之力。……强人之心以从其力,虽万举而不当也。”[3]347-360并指出,与百姓图危者无不安,与百姓图亡者无不存。”这里强调了百姓人心在国家兴衰存亡中的重要作用。
黄道周还倡议执政者要实行仁政,他转引贾生曰:“易喜而难怒者宜为君,识人之功而忘人之过者宜为贵。”[3]299又说“畴咨美政,乐闻善言。毋轻暴人之过,毋急罗人之罪。功当而后赏,辜蔽而后诛。毋与小人而谋君子,毋与辱人而图贵士。”[3]361-375同时,黄道周主张要养民,认为国家的重要任务就是安顿黎明百姓,给予教化,使其成贤。在养民策略上他主张要未雨绸缪,做好为民工作的部署和规划。此外,他还倡导省刑、薄税,亦主张“求言”和“清狱”。
综上所述,黄道周的政治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亦包含着广阔的外延。黄道周政治的一生在矛盾之中度过,一方面,忠君是黄道周的政治抉择,也是其政治信仰的坚定不移,但,明末的最高统治者,治国无方,用人不贤,使得国家治理一片混乱。对此,黄道周多次面刺、或上疏崇祯皇帝,提出了自己的治理思想,而王权最高统治者却不予理睬,甚至误解,为此,黄道周一次次遭到贬官。个人政治理想与政治抱负的难以实现与政府治理的混乱不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导致了其政治境遇的矛盾凸显。另一方面,黄道周的“爱民”倾向是其内在的召唤,爱民亦给民以惠,给民以位,但作为封建王权下的士子,在艰难的政治环境之下,则难以实现。为此,爱民成了黄道周叩问自我道德良知的困境。实际上,黄道周的政治哲学产生于政治实践的探索之中,是其对政治现状的反思和对政治理想的诉求。此外,黄道周的政治哲学诞生于明末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难免有诸多历史的局限。为此,我们应当对其进行客观地批判。
[1]黄道周.黄漳浦文集[M].陈寿祺,辑.北京:国际华文出版社,2006:8.
[2]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黄道周.黄漳浦集[M].陈寿祺,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11.
About Huang Daozhou's Political Philosophy
LIUGang,WUXiao-ling
(The Party School of Sanming City Committee,Sanming Fujian 365000,China)
Huang Daozhou'spoliticalphilosophywasproduced in the exploration ofpoliticalpractice,which presented his reflection of political status and appeal of political idealism.Defending Ming Dynasty against Qing Dynasty was his political belief choice.His frank and resolute character was his noble performance on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 aswell as being loyal and respectful to his political beliefs.Huang Daozhou's political philosophy featured complicated political historybackground which resulted in gloriousexperience in Chinese politicalhistory.
Huang Daozhou;politicalphilosophy;politicalbeliefs;politicalcharacter;political faith
钟艳华]
B248.99
A
1672-6138(2013)02-0068-04
10.3969/j.issn.1672-6138.2013.02.016
2013-04-17
刘刚(1982—),男,山东枣庄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哲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