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传统再划分与文化理论的突破

2013-04-11 02:48主持人言
思想战线 2013年5期
关键词:人类学符号编码

主持人言

栏目主持人:叶舒宪

文化研究是近几十年来最为活跃的人文学大趋势。从西方到中国的移植和消化过程,一直没有得出具有本土意义的新理论。亦步亦趋地挪用和套用成为习以为常的研究习惯。文学人类学同仁希望走出困境,自2010年以来提出重新划分大传统和小传统,目前正朝着建立新的文化理论的方向迈进。本期专栏的文章代表着这一方面的新理论建构尝试。

人类学的“文化文本”概念启示我们,以文字符号的有无为界限,重新划分无文字的大传统与文字书写的小传统,对于指导文学与文化研究有重要的知识创新意义。当多数学人都跟随着文献材料探究老子与道家、孔子与儒家的时候,我们更希望指出潜藏在老子、孔子背后的更加悠久的神话历史大传统。“天垂象,圣人则之”(系辞)的说法中,透露出前文字时代知识人的仰观俯察之敏锐感知世界。随着近年来新兴的文学人类学理论的发展,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置换为:“大传统的世界,原来是以图像、符号、数字、仪式表演和口述事件等形式加以编码的。”可惜的是,在文字发生之后,在以文字权力为轴心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这些原本清晰的编码逐渐隐去,直至成为密码,乃至被后代人彻底遗忘,好像根本没有存在过一样!这就是后起的文字符号阉割历史与文化的负面效果。

文字一旦出现,先被神圣化,随后与统治权力结盟,被社会上层垄断,再往后便出现精英化、权威化的结果。这就导致后人只能从文字书写的文本去探寻文化真相,一旦离开文字载体,文化的信息就仿佛进入了一段记忆的真空期。面对先民们留下的浩瀚的图像叙事、物体叙事、仪式行为、口传叙事,我们讨论的是对这些文化信息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也符合文学人类学转向的诉求。

一直以来,人文学科饱受质疑之处在于,它既给不出通过实证方法得出的确凿答案,又无法设立完全量化的研究标准。大小传统的文化理论为文化文本的研究辟出新天地,文化文本同时具备开放性、结构性和程序性的特 征。 从“象”到 “文本”,经历了一段史诗般的跨越,而从图像或符号文本再到文字文本,人类开始极大地发挥其置换变形的主观能动性,文字的抽象化当然是智慧的结晶,但是人们却普遍忽略了文字符号的筛子作用,在文字记录的抽象化过程中遗漏和遗忘掉大量原生态文化信息,甚至把文字书写的世界当成比现实世界更加真实也更加可信的世界。大传统理论希望引导我们找回被书写文字所筛掉、阉割掉的历史面貌,重建前文字时代的神话历史,以及后文字时代没有被记录的民间文化传承。

探寻文化文本背后的大传统为何这么重要?本栏的各篇文章分别给出自己的认识:作为追求真相的求知者,如何超越文字牢房,恢复用格物致知的态度去对待各类文化的表现,甚至打开文字世界尚未得到认识的编码逻辑。

猜你喜欢
人类学符号编码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学符号,比多少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符号的由来
Genome and healthcare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变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