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华
(复旦大学历史系 上海 200433)
1988年,为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复旦大学和上海书店出版社出面组成了一个囊括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界各学科著名学者的《民国丛书》编委会,由年近九旬的周谷城教授出任主编。经过一年的努力,《丛书》第一编一百册于1989年正式影印出版,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周谷城先生曾专门为该书撰写序言,对民国时期出版的十余万册图书作了全面系统而又客观的评价,并阐明了组织人力抢救、整理和保存民国时期出版物的重要意义。迄1996年,《丛书》共出版了五编,总计五百册。周谷城先生健在时,原计划出版十编,但由于出版资金等问题,未能如愿。
2007年10月,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给我们以极大鼓舞。于是我们正式给上海市委宣传部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打报告,提出要将《民国丛书》续编下去。这个意见很快得到市委宣传部领导及社科规划办公室的认同,将其作为2008年上海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予以立项,决定继续由复旦大学和上海图书馆两单位负责编纂,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负责影印出版。2011年上半年,该丛书被正式列入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2012年又列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民国丛书续编》与已出版的《民国丛书》前五编在编纂指导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保存史料、抢救文献、繁荣学术、造福后代为宗旨,都讲求兼备资料性、学术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但是因历史条件的变化,在主题设计和书目遴选上,各自有其侧重性:《民国丛书》前五编以民国时期各门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和代表性论著为编选重点,《民国丛书续编》则更侧重于发掘整理民国时期编纂或形成的各种有学术参考和文化积累价值的历史文献数据。为此,我们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之后,决定把精选汇辑民国时期出版的各种重要的或有代表性的年鉴类图书列为《民国丛书续编》第一编的主题,其编选原则,首先看其历史文献价值,同时也有代表性和系统性以及在当时或以后所产生的影响方面的考虑。
据《民国时期总书目》,民国时期共出版过各类年鉴约二百八十余种。本编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锁定不同时间出版的最具代表性的年鉴四十四种,其中综合类十四种,专题类十四种,地方类十六种,汇编为年鉴专辑。这三类年鉴,以其详细载录当时不同门类的最新情况、最新信息和最新数据,为专家学者在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研究提供逐年可比的历史资料。从载录内容乃至民国年鉴编辑出版史意义上看,这些年鉴也多具有代表性。如列为年鉴专辑第一种的1912年《世界年鉴》(神州编译社编辑部编辑),就是民国创立后中国人自己编纂出版的第一部年鉴,该年鉴以“世界现存各共和国成立年表”为题,刊载了在中国人民推翻帝制创立民国之前世界上已有法兰西、瑞士、葡萄牙、美利坚、尼加拉瓜等二十个国家先后建立了共和国,并详细地注明所在区域和成立的具体的时间,从而使国人知晓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民族,这在当时是十分鼓舞人心的。又如,1949年出版的《国民年鉴》(上海国民书局印行)不仅在记载内容上已经从“去年以蒋管区为主体”改成为“今年则以解放区为主体”,而且慨然宣告“新中国在成长,旧中国在死亡”,从而成为最后一部可以算为民国时期的年鉴出版物。其他如专题类中以金融为主题的《全国银行年鉴》、以财政为主题的《财政年鉴》,地方类中南方地区的《广东经济年鉴》、西南地区的《广西年鉴》、北方地区的《东北年鉴》以及宝岛光复后出版的《台湾年鉴》等,无不各具特点。部分年鉴为《民国时期总书目》所遗录,弥足珍贵。
丛刊型的专辑之外,本编还以专刊的形式,将部分连续编纂出版时间相对较长,篇幅相对较大,搜集载录逐年可比性数据相对更加完整、系统的年鉴编成单行系列。这次与年鉴专辑同时出版的专刊有影响较大的综合性年鉴《申报年鉴》全套,反映1933年至1935年经济状况的《中国经济年鉴》一至三编。我们还打算继续编辑出版类似的专刊奉献给专家学者。
除了努力贯彻兼顾数据性、代表性和系统性的编选原则,本编还致力于在尽可能保持出版物信息完整和原初风貌上下工夫:遇到原书排版装帧时顺序颠倒的情况尽可能理顺纠错,页面破损尽可能寻找替换,污迹黄斑尽可能清除,因原书纸张质量太差造成图文渗透难以辨识的尽可能疏理修复以提升清晰度,以及原书所刊广告等其他各种附载内容也都尽可能保留,从而方便专家学者阅读和使用。
有必要指出的是,囿于历史条件限制,本编所收各书大多存在程度不同的政治立场问题,如果是沦陷环境中所编辑出版,还会染有敌伪色彩。这种时代印记也多见于民国时期的其他出版物,相信专家学者自能鉴别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