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立 文
(中国人民大学 a.孔子研究院;b.和合文化研究所,北京100872)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乾坤天地自然是人的父母,人在天地中间,充塞于天地之间是我的身体,统帅天地的是我的品性。民众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这是张载对天地的崇敬性、自然的亲密性、万物的爱护性的体认,这种体认对人类道德地、理性地、完美地处理与天地万物自然关系,有莫大的启发价值。
一
生态关乎人类文明、人人生命、国家繁荣、民族永续、子孙生生的头等大事。当前人类与生态之间存在着严峻的、全面的冲突,人类应刻不容缓地去化解。这些冲突有:
其一,人类自我生产与地球资源有限性的冲突。虽然一些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甚至负增长,但世界人口仍然增长很快,当前已达70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估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如果这种趋势延续下去,现有的人口生产和自然资源消耗模式仍然盛行,得不到扭转或遏制,那么,各个政府将面临空前的损害和退化。人类既是天地自然的建设者、创造者,亦是其破坏者、毁灭者。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思想家韩愈在与柳宗元辩论天人关系时,就极其严肃地讲到人类对地球自然的破坏。“物坏,虫由之生;元气阴阳之坏,人由之生。虫之生而物益坏,食齧之,攻穴之,虫之祸物也滋甚。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繁而息之者,物而仇之。人之坏元气阴阳也滋甚,垦原田,伐山林,凿泉以井饮,窽墓以送死,而又穴为偃溲,筑为墙垣、城郭、台榭、观游,疏为川渎、沟洫、陂池,燧木以燔,革金以鎔,陶甄琢磨,悴然使天地万物不得其情,倖倖衝衝,攻残败挠而未尝息。其为祸元气阴阳也,不甚于虫之所为乎!”[2]422人类祸害、破坏自然,犹如害虫祸害、攻穴树木。要使树木茂盛,就要消灭害虫。韩愈认为人类祸害天地自然比害虫祸害树木更厉害,所以他主张:“吾意有能残斯人使日薄岁削,祸害阴阳者滋少,是则有功于天地者也,繁而息之者,天地之仇也。”[2]422这是多么深刻的见解,对人类祸害天地自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把人比做天地自然的仇敌,主张减少人口的生产。我们可以说,韩愈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个环保主义者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个主张计划生育的人。
其二,气候变暖的冲突。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化加速,以及矿物燃料为基础的能源消耗等,是推动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其直接后果是造成冰川大量融化,将淹没大多沿海城市,根据预测,到本世纪末欧洲阿尔卑斯山冰川将减少75%,新西兰冰川将减少72%,亚洲高山冰川将流失10%。全球高山冰川和冰盖的总量将减15%~21%。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2厘米,威尼斯、上海、香港都会被淹没。气候变暖将造成台风、飓风、干旱、洪涝灾害据不完全统计气象灾害年均造成经济损失2 000余亿元。①参见《人民政协报》2011年9月11日。曾经在人类历史上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就毁灭于干旱。强降雨期提高了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导致人口膨胀、资源过度开采,迎来鼎盛的古典期(公元200-900年),随后出现越来越干旱的气候导致了资源枯竭,从而引发政治混乱和战争。经过多年的煎熬,始于1020年的一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干旱锁定了玛雅文明的毁灭。②参见《参考消息》2012年2月25日和2012年11月10日。中国楼兰文明的毁灭也由于干旱所导致。历史是一面镜子,玛雅、楼兰文明的毁灭,是对人类的警告,前车之鉴,不能不记取。
其三,水生态环境恶化的冲突。水是生命之源。如果在火星找到水,就证明火星有生命的存在。我老家浙江温州龙湾区的屋前有一条河,过去饮用水,都是这河里的水。20世纪80年代由于发展民营企业,这条河就成为臭水沟。中国最大大沙漠淡水湖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素有大漠明珠之称。近年附近煤矿开采加剧,地下水流发生改变,形成新暗河,红碱淖两条主要补水河流分别修水库蓄水,地表水下降,水质每年以20-30%的速度恶化。过去美丽自然风光和极为丰富的生态资源,对陕西、内蒙地区的生态和气候起重要调节作用,被誉为榆林市和鄂尔多斯市的肺和肾,但已面临干涸的危机。③参见《人民政协报》2011年9月29日。
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全国2/3城市缺水。目前水资源过度利用严重,淮河60%,辽河65%,海河90%,国际公认为30%~40%的警戒线。华北地下水超采形成3~5万平方公里的漏斗区。中国累计丧失滨海湿地面积219万公顷,占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加剧,水源涵养功能退化,防沙治沙功能减弱。④参见《光明日报》2003年10月29日。如果人类如此虐待水资源,正如有人说,人类看到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其四,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冲突。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生态功能较好的近熟林、过熟林不足30%,沙化土地发展年速度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 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末每年增至3 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④每年水土流失毁掉100万亩耕地,半个世纪以来水土流失毁掉耕田4 000多万亩。土壤流失量50多亿吨,数以亿吨的氮、磷、钾养分流失,造成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
目前东北黑土地每3年至少有1厘米厚黑土随水流失,有的黑土已流失殆尽,露出土壤母质,形成“被皮黄”。如此下去,东北粮食产量将受影响。“民以食为天”,粮食这个天塌了,将对社会和谐和安定产生严重威胁。
其五,物种大灭绝的冲突。据估计地球上曾经存在5 000亿个物种,其中约99%以上已消亡。在过去5亿多年里,已发生20次物种大灭绝现象。现在处在另一次灭绝过程中,这都与人类活动过速相关。仅在20世纪,大气层二氧化碳含量变化速度相当于10万年冰川周期的改变,50年来海洋酸化的速度超过5 000万年海洋发生的变化。①参见《参考消息》2009年10月23日。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平衡发展、良性循环所必要的条件,一种物种的消失就会影响其他物种的消失。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有156中,占24%,到今年有3 000~4 000种植物处于濒危中,由于物种之间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一种植物灭绝,就会有10~30种植物依附物消失。②参见《光明日报》2003年10月27日。由于森林资源稀少和野外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中国很多珍稀动植物濒危,现已有200个特有物种消失。
其六,食品安全的冲突。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中国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仅有40%左右。我们的污水灌溉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中东部受金属污染的土地占污灌面的20%。农业面源污染成为中国污染大户,16个省市蔬菜批发市场的检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6%~60%,总超标率为20%~45%,农药污染面积约1.36亿亩。
人与自然冲突所造成生态危机,已严重而深刻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时刻而不断损害人类的生命财产,恶化而危害人类的生活质量。为了人民的福祉,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未来,必须以民族的生命智慧和智能创造,化解生态危机,这是民族的使命和历史责任。
二
和合生态是指以敬畏、尊重、平等、爱护自然为指导,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文明融突和生并育为大本,以建设文明、和谐、持续发展和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宗旨的和合生态建设理念的总和。
发现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又一次觉醒,是人类拯救自然、也是拯救自我的一次自觉。人类正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酷现实,A.施韦兹的《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1923)和A.莱奥波尔德的《沙郡年鉴》(1949)从不同方面创立了生态伦理学。P.卡逊的《寂静的春天》(1962)的出版,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推动了公众环保运动的开展,创办国际性学术期刊,如《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等发表大量生态伦理学和环境保护文章;召开各种国际性学术会议:“非人类自然界的权利”(1974)、“人类和生态意识”(1980)、“环境伦理学和太阳能系统”(1985)等。并提出了“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生态理论,如生态中心论、人类中心论、生物中心论、生态协调论、生态人类论、人类控制论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文明理论研究逐渐引起中国的重视,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立足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美好家园的和合生态建设,审视检讨中国生态危机的严酷现实,思议观察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独具魅力和卓越智慧的和合生态理论,可为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人与自然冲突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提供化解的资源和借鉴。
第一,天人合一的智慧。《周易·乾文》言人与天地自然和合:“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大人去有我之私的遮蔽,以博大的情怀,而不梏于形体,乃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相通合。人的一切行为活动与天地鬼神没有彼此的分二,事奉天地、日月、四时自然而不违背。
宋代理体学集大成者朱熹把人与天地、日月、自然的“合”,诠释为人与自然的“一体”。“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3]。天地万物之所以本吾一体,其效验证明就在于,吾的心和气的正和顺,那么天地的心和气亦正亦顺。
明代心体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亦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六《大学问》)以大人与小人的德性标准,来二分天地万物为一体与非一体。虽然朱王的哲学思维的出发点有异,但都以心正和心仁的德性形上学来效验其一体性,这是其同。
如果说朱熹和王守仁天地万物与吾的一体性的效验,还停留在观念形态而缺乏逻辑的论证,那么,汉代的董仲舒则对天人的合一性、一体性做了具体性的、实证式的说明。为什么“天人一也”?董仲舒从四个方面做了论证:一是天是人的曾祖父。“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4]318。作为曾祖父天的后代子孙,便具有基因的遗传性、一体性。二是人副天数。“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现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5]356-357。天一年366日,人有366小节骨;一年12个月,人有12大节;人的心肝脾肺肾五脏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副;天有春夏秋冬四时与人的四肢相副;白天人醒晚上睡觉与天的昼夜相副;刚柔与冬夏相副,而见天人一体。三是人的心计思虑情感与天相副。“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变数也”[5]356-357。又说:“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的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4]318四是伦理道德与天相副。“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4]318。“行有伦理,副天地也”[5]357。这就从人身组织结构、心理活动结构到精神意识活动、伦理道德行为都与自然之天的日、月、四时、五行、昼夜、阴阳、天地做了相副性、一体性的比附,这种比附虽无现代科学的证明,但董仲舒亦凭其当时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所能做出的比附。
基于这种天人比附性、一体性的论说,夯实了其天是人的曾祖父的观念。“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德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6]。若从生态环保的视阈来理解董仲舒这段话,自然之天对破坏、祸害生态环保的失德的国家和人类进行严正的申斥,并以降灾害——如大旱、洪涝来谴责他,希望其改错改过;如果不自省改过错误,继续破坏、祸害自然生态的败德的行为,那么,自然之天就会以怪异——大地震、强飓风、龙卷风、海啸等,给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和破坏,使人类恐惧,而知改过破坏自然生态的败德的行为;如果降灾害以谴告、出怪异以警俱,还不知改过,而顽固不化,就只能使其伤败亡国,换言之,即人类的末日到了。这是生态危机给人类敲响的警钟。人类若再三不听自然之天的警告,继续做破坏、祸害生态的败德行为,自然之天就会加倍惩罚人类,人类自己酿成的苦酒,都要自己喝干的。
第二,敬畏尊重的智慧。“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天是最广大、最伟大的,由其如此,所以能厚德载物,人类是应该敬畏的,“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有地位道德的人对天的敬畏,是基于“知天命”的体认,这是一种以天为大的敬天的宗教情感的体验。在南方和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中,以为水有水神、火有火神、雨有雨神、土有土地爷、灶有灶神、山有山神,有各种各样的神。孔子说:“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其守为神。”(《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以利天下,祀以为神,都是老百姓所敬畏的。这就是对自然神的敬畏,是对自然的崇拜。对天的不敬畏和尊重,对自然神的不敬畏和尊重,而破坏、祸害天地自然,乃是不知义理的、败德的小人的行为。
人类之所以要敬畏尊重天地自然,是因为天地自然与人类一样是有生命的。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荀子·王制》)荀子局限于2 000多年前的认知水平和科技知识,而以水火无生,其实是一生命体。现代科学家认为草木植物不仅有生,而且有知。人们看不到植物移动,这并不意味着植物体中没有一个丰富的、动态的多元世界。植物对光的作用不仅在光合,而且把它作为改变植物生长方式的信号。科学家发现一种植物必有特定基因组,决定植物的生长,竟与动物基因组部分相似。如果所有植物生物学都归结于“根”,达尔文曾认为,根的顶端——人们称其为分裂组织的部分,或许扮演着低级动物大脑的角色,接受感觉输入并指挥植物的行动。现代研究显示,植物也有嗅觉、听觉、触觉,陷于困境会作出防御,拥有不同类型的记忆,是复杂的生物体,过着丰富而感性生活。①参见《光明日报》2012年7月10日。尊重生命,这是人类最底线的道德,也是人类文明的金规则;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这是人类与自然互相交往中,所必须遵守的和处、和立、和达的基本原则。
敬畏自然,自然亦会敬畏人类;尊重自然,自然亦会尊重人类。人类与自然天地在互相尊重、敬畏中,营造百花齐放的美丽大地,绘画百鸟齐鸣的美好家园。
第三,仁民爱物的智慧。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君子对于草木禽兽、自然万物,爱惜它,却不用仁德对待它;对于百姓,用仁德对待他,却不亲爱他。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自然万物。孟子仁民爱物的局限,正如墨子所批评的儒家的爱是分别亲疏,爱有差等的,而不能“兼相爱”,也与其推己及人及物不完全相符。当今而观,对自然万物不仅要爱惜它,而且要以仁德对待它;对于百姓,不仅要以仁德对待他,而且要亲爱百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才是“仁民爱物”的本真。
保护生物的自觉,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已有觉醒。孔子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孔子自己钓鱼,不用绳网捕鱼;射鸟,不射已归巢的鸟。用网捕鱼,大鱼小鱼一齐捕来,会断了鱼的生长和资源,所以反对妄杀滥捕。不射栖宿巢中鸟,体现了一种仁爱动物的思想。《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鱼,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剖腹取胎,竭泽而渔,覆巢毁卵,这种灭绝生物的做法,破坏了生物的继续生长,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给人类赋予祥瑞好运的麒麟就不来了;能兴云致雨、阴阳调和的蛟龙就不会给人类风调雨顺了;凤凰也不飞翔了。人类就会遭遇严重的、巨大的灾难,这就是对人类灭绝生物的一种报应。
如果有爱惜生物的意识,保护生态的自觉,人们就能丰衣足食,日用不尽。“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不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古代曾规定网眼在四寸(今为二寸七分六厘)以下的细网不能在湖泊内捕鱼,要按规定时间,如《周礼·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才能入山林,砍伐树木。这样鱼也吃不完,木材也用不尽。体现了一种保护物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和合生态理念。
实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和合生态理念,必须对自然生态具有仁爱之心。孟子对齐宣王说:我曾听胡龁说,王坐在宫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你看到了,就问:牵着牛到哪里去?牵牛的回答:准备杀了祭钟。你便说:放了它!我看它哆嗦可怜的样子,杀了他,我心不忍。孟子说:宣王你有这种不忍的心,正是仁爱的表现。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再看见它们死去,听到它们悲鸣哀号,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这就是不忍的爱心的体现(《孟子·梁惠王上》)爱惜生态、仁爱生态,才能实现保护自然生态。
第四,中和并育的智慧。《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天下的大本达道,推而极之,中和,就能位天地,育万物。人类就可以赞天地的化育,与天地自然相参。这样“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3]55。天地自然界多样性的万物共同发育、生长而不相损害,共同生存而不相违背。
维护自然生态的多样性,使万物共同发育、生长、生存,而不相害相悖,必须有一种如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就是一种“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王守仁诠释说:“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六《大学问》)人以不忍人的仁爱之心,与鸟兽、草木、瓦石一体,孺子之入井,鸟兽之哀鸣,草木之摧折,瓦石之毁坏,都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人类根源于天命之性的怵惕恻隐之心,见鸟兽而发为不忍之心,见草木而发为悯恤之心,见瓦石而发为顾惜之心。人类的这种不忍的仁爱之心,是包容自然万物多样性共生并育的生态伦理,是和合生态意识的卓越智慧。
第五,顺应自然的智慧。中华民族较早就有保护生态、遵照自然规则的自觉,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20世纪90年代在敦煌考古发现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的《四时月令·诏条》,内容与《礼记·月令》精神一致。《礼记·月令》是政令和月令相统一的条令规定,是上而帝王、下而百姓必须遵守的。其中就包括古代农事活动和保护生态的管理条例。
孟春之月,“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王命布农事……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母卵”[7]1357。大地回春,阴阳和同,草木开始发育生长。祭祀不用雌性禽兽,以利繁殖,禁止砍伐山林,杀幼虫、胎鸟、母卵等,保护生态。
仲春之月,“毋作大事,以妨农之事。是月也,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7]1362。为了不妨碍春耕生产,不大量征用劳役、兵役。不使川泽干涸,陂池有充足的积水,不烧山林。保证人和禽兽的饮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使山林披上绿装。
季春之月,“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隄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田猎罝罘,罗罔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具曲植籧筐”[7]1363。整修隄壩,以防洪涝灾害,鸟兽方孵出,伤害幼小鸟兽,是逆天理的行为。田猎不能用网罗,不能投药。命令管理农事和山林的官员,不能砍伐喂养蚕的桑树、柘树。蚕将生时,鸣鸠其翼相击,戴胜降于桑,养好蚕而获丝。体现了保护自然、爱护动物的生态智慧。
孟夏之月,“毋超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7]1365。当时中国未种植棉花,衣饰靠蚕丝,因此农桑是国家保证衣食的来源。为了保证农桑,而不劳民,不砍伐大树,不事大的田猎活动,以及驱野兽危害粮食收获。
季夏之月,“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7]1371。到了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7]1380。秋末,草木枯黄,就可以砍伐一些树木了。季冬之月,“命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7]1384。修理农具田器,以备来年春耕生产。
《礼记·月令》所规定的尊重自然生态,保护自然生态,顺应自然生态节气、动植物生长的规律,规定了具体的和合生态保护的措施和办法,成为中华民族历代所遵守的保护生态条令,并成为国家的法律,《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唐律疏议》:“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8]所谓“非时”,是指二月一日以后,十月三十日以前。
中华民族敬畏尊重自然生态,自然生态给人以衣食住行用之利,是人的衣食父母。人类应以感恩的心情,中和并育,仁民爱物,顺应自然规则,天人合一,和合自然生态,生生不息。
三
在当前生态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建设各方面、全过程之际,努力建设和美和丽中华民族之时,和合生态建设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建设的重要条件,在实现建设美丽中国中有突出地位。
和合生态建设,还需继续努力,应该做到:
第一,提升和合生态重要性、突出性的认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人与自然的生态智慧,体认其间的和合道德性关系,人类对自然生态的道德期望,必须与其对自然生态的道德责任相融合,以化解人类对自然生态不负责任的邪恶行为和自利欲望的无限膨胀。人类加极破坏、祸害自然生态的同时,也把人类自己送进坟墓。
人类是把自然生态视为自己的第一父母,还是看作第一仇敌,是敬畏尊重自然生态的生命活力和顺应自然生态规则,还是不尊、不畏、蔑视甚至戕害自然生态的生存权利和生命机体,这是人类必须摆正的价值观。
人类自我生产的加速膨胀,对自然生态的压力和威胁也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境下,人类是赡养敬爱自然生态,还是破坏祸害自然生态;是化成造福自然生态,还是征服奴役自然生态;是建设美化自然生态,还是掠夺丑化自然生态,这是人类必须选择的道德观。
人类与自然生态都是具有生命力的生命体,他们之间应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规则为指导,造成人类与自然生态和生并育而不害,还是进行你死我活的拼杀;是和而不同地和处和达,还是牺牲自然生态而自谋私利;是建设天人和谐的和立和爱的人间福地,还是实行人所不欲而施于自然生态的独厚逸乐之路,这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人生观。端正人类与自然生态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是建设和合生态,造就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就会遭遇种种障碍,而不能通达。
第二,建构科学合理的和合发展模式。中华民族传统“天人合一”的和合生态观念,并非先污染,后清污,而是道并行而不相悖。现代和合生态建设必须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必须实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保相融合,经济增长与绿色生产相融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融合,人口生产与生态资源相融合,天地空间资源与绿水青山生态环境相融合。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环保经济的和合模式。
福建圣农集团在欠发达闽北边陲光泽县建立了一个自繁、自养、自宰的现代化白羽肉鸡产业集群,探索出一种纵横结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它以种鸡养殖、种蛋孵化、饲料加工、肉鸡饲养与加工、快餐连锁形成纵向产业链;又以鸡粪生产生物有机肥,生物质发电,以鸡废弃物(鸡毛、鸡肠、鸡骨架、鸡血)开发利用、包装材料、液化气、储运物流等形成横向配套产业链。实现鸡肉产业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真正形成了无污染、零废弃的循环经济,获得较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①参见《人民政协报》2012年11月14日。给人们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气清、水净的美好家园。
第三,建构科学合理的和合消费模式。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的和合模式,为科学合理的和合消费模式奠定了物质、能量、信息基础,才能使国家持久国强民富,人民幸福快乐,国家和合安定。和合消费模式强调人与自然生态资源、人与社会生态资源、人际代际之间的社会资源的和生性、和立性、合理性、公平性,使自然生态资源、社会生态资源系统的可持续性与发展人的享受富裕、幸福、民主、文明、平等、公正、诚信、友爱的生活的可持续性相和合,使人的物质、能量、信息的生活消费模式与生态资源系统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强调“中节”消费、节约消费,反对剖腹取胎、覆巢毁卵式的消费,反对竭泽而渔、灭绝物种式的享受,走出一条自然生态资源节约型、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型的和合消费模式。要严格管控国土空间开发,调控生态资源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促使生态资源利用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第四,建构和合生态创新机制体制。把生态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建设制度化、体制化,把生态资源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利用效益纳入社会生态发展评价、考核、检查、奖惩机制体系。建立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补偿、美化监管制度,健全生态监管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技术标准、审检机制体系,建构从中央到地方的和合生态目标的责任制,以及企业信用生态环境责任管理制。建议开征水资源污染税、生态环境破坏税、二氧化碳排放超标税、固体废物税等,使和合生态监管制度、方针政策、目标责任得以实现和落实,不使有令不行、欺上瞒下行为的重演,不留舞弊死角。
第五,加强和合生态建设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是因为其贯穿这些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可影响这些建设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影响人民对这些建设的优劣、得失、盛衰的体认和评价。要使和合生态文明真正得以实现,需要全体人民参与,人既是美化自然生态的动力,人本身也是污染源之一,所以人要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提升和合生态道德品质。这就必须加强和合生态建设的教育,把生态文明素质、和合生态道德品质教育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进入机关、企业、公司、社区学习教育系统,增强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增强科学合理的和合发展模式、消费模式,以及生态创新体制、生态教育体制的自觉意识、自律意识、自尊意识。生态发展观、生态生产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文化观、生态政绩观、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国际观是通往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大本达道。
[1] 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62.
[2] 柳宗元集:卷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9:422.
[3] 朱子全书:第6册[M].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3.
[4] 春秋繁露义证:卷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2:318.
[5] 春秋繁露义证: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 汉书:卷五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3:2500.
[7] 孔颖达.礼记正义[G]//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8] 唐律疏议:卷二十七·杂律下[G]//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