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来斌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不仅是指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平安,而且首先是指人们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心灵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建构既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和内在目标,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和外在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伦理秩序研究》一书,是由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梅萍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伦理秩序的深刻探讨。
当前,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宏大背景之下,我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一系列深刻的现代化转型。这些转型,有的具有国际普遍性,有的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从普遍性的角度而言,现代化发展一般会遭遇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富裕与贫困、效率与公平、解构与重建等一系列矛盾,稍不注意就容易跌入“现代化陷阱”,并造成社会发展的断裂。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50-100年的成果,但同时也累积了其他国家50-100年累积的矛盾和问题,把历时性的矛盾和问题变成了共时性的存在。与此同时,中国独特的现代化转型还遭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先富与共富等矛盾与冲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对建构和谐社会伦理秩序提出了更现实、更紧迫的要求。该书对上述转型难题和现实困境具有深刻的理论认识,并聚焦于建构现代和谐社会伦理秩序的难题。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探求这些难题的答案时,不是一般地围绕伦理道德建设规范体系去立论研究,而是以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平等权利、精神自由为论证的立足点,探讨相应的制度规范和德性伦理秩序建构,这样的立论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拓展了研究的理论视域,深化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伦理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平和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该书敏锐地抓住“社会和谐关键在于人的精神和谐”这样一个理论命题和“现代生活不和谐突出表现在人们精神世界不和谐”这样一个现实命题,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紧迫命题:关注人们的精神自由,构建伦理新秩序。该书围绕这一中心议题,从现实社会存在的诸多不和谐的深层根源与道德困境来破题,探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伦理秩序的思想前提与现实根基,寻求破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伦理秩序的几大理论难题,从而在历史、现实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目标、主要内容和运行机制,最终建立一个富有活力和效力,并能够不断自我更新的伦理新秩序。
该书除了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外,还运用了社会学中的社会控制理论,政治学中的政府管理理论,法学中的权力制衡理论,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理论、收益—成本理论、利益均衡理论等等,探讨了伦理秩序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构建,多种视角切入,多门学科论证。正因为如此,该书既能充分关照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又能着力体现学术创新。除了逻辑构建的学术亮点以外,还给人留下了一些印象深刻的新颖之处。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伦理秩序必须破解的“四大”理论难题。该书概括提出了“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的转换”、“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整合”、“法律秩序与伦理秩序的交汇”、“开放——冲突的文明体系中主导伦理精神的生成”等四大难题,并对之作了尝试性探讨,提出了内生性转化为主、内生与外源结合的伦理转换原则,促进生命自由、和谐与全面发展的主导伦理精神,“义利统一”、“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的经济伦理价值尺度,法理秩序为主导、伦理秩序为先导的社会治理模式等富有个人见解的新观点。
总体看来,该书思路清晰、论证缜密、结论合理,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当今中国人“理性读中国”的研究力作。当然,该书在一些方面还有进一步挖掘和拓展的空间。如在探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伦理秩序的历史渊源时,只对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作了系统的阐发,而舍弃对西方和谐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和谐伦理思想的应有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