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休闲体育的文化特征

2013-04-10 23:31朱学英余利斌
湖北体育科技 2013年11期
关键词:禅宗道家体育

朱学英,余利斌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Hubei,430081;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Huanggang Hubei,438000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除了日常的物质消费,人们更看重自己的身心健康,更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休闲体育便是国人为适应时代要求,寻求自身的身心和谐,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所作出的群体选择。

1 休闲体育的内涵

何谓休闲体育,诸家有不同的说法。有认为:“休闲体育是在空闲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1]”有认为“休闲体育是紧张劳作后的积极休息。[2]”有认为“休闲体育”是“人们抱着自我完善、自我充实的自觉态度,积极主动地追求和享受体育活动乐趣的一种现代行为方式。[3]”这些界定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从时间和活动方式上来界定,将其内涵确定为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为了达到健身娱乐等多种目的而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二是将其划入群众体育范畴,认为是人民群众在空闲时间进行的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业余活动;三是认为休闲体育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人们以一定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在追求身心放松和享受的过程中产生的最佳心理体验。但是,这些观点多从空闲时间、生活乐趣和健身性对休闲体育进行了界定,而未能从休闲体育的活动方法和精神状态的实质上揭示本质属性,尚有待进一步深化。

休闲体育是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相对应的。它们的不同点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一是追求目标不同。竞技体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它崇尚的是挑战人的极限;学校体育注重的是运动技能技术的学习、道德品质的培育和科学知识的传习;而休闲体育则注重身体的放松和心灵的快慰。二是活动内容不同。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活动项目是由竞赛组织和政府规定的,而休闲体育的活动内容则没有任何限制。三是组织形式不同。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是由政府机构组织实施的,而休闲体育是人们随意进行的。四是活动时间不同。参加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活动的时间受计划安排的限制;而休闲体育是老百姓在闲暇的时间里进行的活动。五是参加人员不同。竞技体育活动有运动员和裁判员等;学校体育活动有老师和学生;而休闲体育则是个人自愿的行为,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两个人或一个自由组合的群体,没有约束性的人员规定。六是着装要求不同。参加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活动要求着运动装,而休闲体育的着装则是随意的。七是情感体验不同。竞技体育紧张激烈,学校体育严肃有序;而休闲体育则是愉悦快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休闲体育下个定义:休闲体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以积极主动追求精神享受、身心放松、健康为目的,着装随意,自主参加的,不拘泥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参加人数的身心活动。

2 休闲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

我国各民族休闲体育的地域文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休闲体育的民族性和传统性两个方面。

休闲体育的民族性主要表现为它与不同民族的民风、生活习俗有重要关系。休闲体育是文化传承的结果,它总是和某一民族特定的传统文化相联系的,是某一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体现了千百年来与某一民族朝夕相伴的文化要素。如藏族的赛马节、侗族的花炮节等。在诸如这样的民俗活动中含有大量的休闲体育运动,如赛马、射箭等,它们均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我国休闲体育的这种民族特点是一个民族体育保持活力的根基,是判断和区别不同民族休闲体育文化形态的主要标志。

休闲体育的传统性特点与民风及生活习俗的传统性保持有关。民风及生活习俗的传统由来已久,成因多种多样。有的来源于人们特殊的生产生活,有的来源于历史人物和事件,也有的来源于宗教仪式活动。如源于生存与生产劳动需要的射箭、摔跤、赛马等;源于节庆、祭祀的舞龙舞狮、重阳登高等[4];源于古代庆祝生产丰收,或是祈求神灵保护的高山族杵舞、土家族摆手舞等,这些休闲体育活动都具有鲜明的传统性特征。

相对于西方而言,由于“东方大河流域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息在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已习惯了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因此素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5]。母亲河——黄河两岸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使老百姓的心性根植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相对静态情境。文明的邦国,有“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万物也众”[6]的特点,老百姓乐于靠大地的恩赐从事静态的农耕,使其休闲体育活动趋于舒缓柔和,平和悠闲。我国这种农耕文明的静态性,养成了国人清静、内敛、稳重的民族个性,使我国休闲体育相对于西方休闲体育而言,呈现出以个人修身养静为主的文化特征。如导引、钓鱼等休闲方式,均取向于静态的农耕生态文明,人们以此而悦于自然,乐乎山水。对应于西方,西方的海洋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动态性,促使西方人通过冲浪、滑翔等方式来从事急速、激烈的活动,带有强烈的刺激性,呈现出外向、动态的文化特征。虽然,我国其它地域也有以个人或集体为组织形式的带有些许冒险行为的休闲方式,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傈僳族刀杆节的“上刀山、下火海”等,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共有十三亿多人口,其中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只有近一亿人口,因此,从中华民族的主体及参与休闲人数的数量来看,以个人修身养静为主的人占大多数,所以,从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的对比来讲,我国休闲体育主要还是呈现个人修身养静的大地域文化特征。

从我国休闲体育的地域文化特点来探析休闲体育的休闲方式,我们认为:其休闲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弱竞技性式,二是纯休闲娱乐式。弱竞技性式的休闲方式产生的根源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空闲时间的增多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催生了重新改进与设计原本以生存与劳动为元素的体育活动的休闲方式。人们参与这些活动,既可以强身健体、抗击侵略,还可以通过弱竞技性的比赛达到调节生活、休闲娱乐的目的。

3 休闲体育的儒家文化特征

儒家文化在休闲体育方面表现为个人休闲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儒家主张君子不光要道德高尚,而且还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生活要富有情趣。所以孔子提倡读《诗》,认为读《诗》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7],其生活情趣可见一斑。儒家的体育教育是束之于礼的,“勇而无礼则乱”[8]。如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9]”《礼记·射义》说:“射者,所以观盛德也。[10]”又说:“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11]”告诉射手调整好心态,从身心两方面的锻炼来提高技艺,而不是怨恨超过自己的对手。所以说,提倡君子不仅修身,而且应尽量提升人文修养,成为博雅之士,这是儒家学说给予休闲体育的重要文化影响。对于儒家来说,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都是休闲的重要内容,但是仅仅这些还不够。儒家倡导“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也”[13]的民本思想,希望实现幼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大同社会,这种思想浸润在休闲体育中,就是希望人人都可以休闲、人人都有休闲机会的休闲社会。这种休闲社会也就是儒家提倡的大同社会。

儒家注重个人心性的修养。《大学》讲修齐治平,以正心诚意作为人生的起点;《孟子》讲求不失赤子之心,不失人的本心。这种心性修养迁移到休闲体育活动中,就是要提升个人休闲的品味,追求正意不失本心的娱乐,而绝不是放纵。如孔子就说过“不亦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14],说明孔子是重视休闲体育的,认为博弈也是有益的。但孔子显然反对恣纵的逸乐行为,主张乐而不淫,主张节制。

儒家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思想的主旨就是和谐中道。休闲体育中所反映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活动时形体动作的和谐及自身内部形神的和谐。这在许多休闲体育中均有体现。如:赛龙舟讲究同舟共济,万众一心的协调、肢体动作和意识的协调、动作与动作之间连接的协调;广场上集体排舞等,讲究与周围环境的整体和谐,讲究整个群体的步调一致、整齐划一,讲究个人内外身心的中和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和谐中道的思想,具有儒家文化的特色。

具体到某一休闲体育活动而言,也是如此。如游泳就蕴含着儒家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毛泽东喜爱游泳,年轻时曾言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认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15]”,故此先要“野蛮其体魄”,他认为游泳可以自励,激发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所以他不但风浴、雨浴,而且还要“水击三千里”博击风浪是形式,内涵实乃培养“与天斗、与地斗”的奋发精神。这与单纯的竞技迥异其趣,而与精神的修养连在了一起。毛泽东显然深谙休闲体育运动的真髓。又如中国象棋,也蕴含了儒家提倡和谐和“君子之争”的精神。下棋时,以棋会友,楚河汉界,相持对垒,虽不见硝烟弥漫的刀枪厮杀,却在风和日丽中凸显炮火连天,这无不与儒家倡导的“君子之争”相吻合。

4 休闲体育的道家文化特征

休闲体育的道家文化特征在于道家高扬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将生活审美化与诗意化。

道家认为,真正的完美不在现实的人间社会,而在大自然。所以道家倡导返回大自然。这其中,一是追求自然原始的生活,这种自然原始的生活本身就是美;二是追求与自然的合一,即天人合一。道家倡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6],追求“致虚极,守静笃”[17],以达返朴归真。这使道家的休闲体育走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平和静养的道路。

道家不仅提倡审美人生与诗意人生,而且还提出了如何达到这种审美人生与诗意人生的途径,这就是自适。所谓自适,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命本然状态。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超越现实,顺从生命的本然,以达人生的最高境界。但到底哪种自适方式才是最好的呢?这个问题是没有一个共同答案的。任何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独特生活方式,反过来,任何人也不能将自认为最好的生活方式强加于别人。

对道家来说,休闲的最高境界是返朴归真、顺应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逃离现世。恰恰相反,道家认为,真正的休闲境界是不必脱离现世的。因此,道家的休闲思想提倡在人世间修出世法,即如何在世俗中生活,却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以及个体生命的完整。道家是既生活于世俗生活中,又不受世俗生活的拖累。顺应天道的生活,其实是在现实中实现的。这就意味着,人最终是通过日常生活来展示生命的超越性的。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有机的同构互感整体,感应的基础在于人与万物皆有灵性。道家的天人一体论,警示人们必须依赖自然而生存,必须爱护自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家倡导一切行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18],其休闲体育行为也莫不如是,遵循“道”的规律。道家惯于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9]的内敛修身方式,作清静淡泊、平和愉悦的内观,以取代激烈的运动。即使是杖履逍遥,也不过是依托春花、冬雪、雄山、秀水作静态神游,以求物我两忘。就道家观念而言,休闲的真谛在于投身自然,认同于自然,并在自然中陶冶出更加美好的心灵世界。他们将其独特的智慧和审美情趣,赋诸予休闲体育生活,以获得无限快意,把生活中极其平常的游山玩水、对弈等现象,点化成颇富玄机的精神享受,把无限时空凝聚于方寸之中,实现天人合一的怡然、宁静境界。道家从事休闲体育的最高追求,是以大自然的真气荡涤身心,以求情志旷达的自得。这些思想观念,指导着我国休闲体育实践,并使我国休闲体育富于清净自然的特征。

道家强调心性的修养,主张延年益寿只是修行的手段,其一切养生功法,追求的不是单纯的寿命,而是整个人生的修养。正如庄子在“庖丁解牛”中所说的,当庖丁学会了随心所欲地解牛而刃不磨损时,就达到了“技进于道”。其时,他不仅目无全牛,彻底摆脱了自然的控制,而且其技“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20]。这才是审美的极致。所以,道家的修身养性,都是以追求精神解脱、思想自由的心性修养为人生最高境界。

道家寻求与世隔绝的生活,追求空灵、静美的人天合一境界。这种思想在休闲体育中反映为:个人吸收日月精华的静养,及人要顺从天道规律而生活。如:吐纳、打太极拳等休闲体育活动,就是通过呼吸吐纳,吸取大自然的灵气,在空山鸟语的宁静境况,把人的精神寄托于自然,并融化在自然之中,以求精神的净化。又如钓鱼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身心双修的观念。持竿傍溪,静观天水一色,钓鱼是假,静处是真,这之中蕴含着淡泊利禄的养生观。

5 休闲体育的禅宗文化特征

禅宗的休闲理论发源于:将万物的终极实在视为一个过程,否认有绝对不变的本体的透视思想观念。具体表现为“妙有性空”观:世间万物都是“有”,但同时又是“空”;其中有非实有,空非虚无,而是有即空,空即有,宇宙的真实是“即有即空,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禅宗从这种透视思想出发,倡导随缘人生,主张要达到随缘人生的境界,就必须要破执。执包括我执与法执。只有彻底破执,解除一切外部世界及内部心理的执着之后,才有一切放下的超脱。因此,所谓随缘人生,实质就是一切顺其自然,这有点类似道家的因任自然。不同的是,道家的因任自然含有效法自然的意思,而禅宗的随缘则是纯粹的顺其自然,本来如何就如何。若为了顺其自然而有意去效法自然之无为,那也是执。因此,禅宗的随缘,就是凡事想作就作,不想作就不作,心中没有任何芥蒂,包括有为、无为的想法。禅宗的随缘人生使人们对休闲体育活动不再有任何期盼,它要求的只是保持一颗无所执着的平常心而已。在禅宗看来,这种平常心就是最高的人生境界,也即是在平凡中见道。而人只有在平凡中见道后,才能真正超越一切限制。这时候,他对生活的认识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21]。处于这种境界中的人,他可以随时随地领略休闲体育中的人生与自然,而无须任何外求。

禅宗倡导“有时”:即“有即时,时即有”,强调存在与时间的终极一致,即一切过去、现在、未来时点都彰显了永恒现在性与绝对平等性。既然一切时点都是同一的,那么我们生命历程的每一时刻都是“有时之而今”,因此,我们每一时刻都在实现自己,超越自己。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脱离当下,去苦苦等待其他时点的到来,才去实现自我与超越自我呢?禅宗的这种观点迁移到休闲体育,就是将休闲体育活动中的每一瞬间化作永恒,尽情地去享受美好的生活,去体验休闲体育的适意,尽可能地去彻悟人生。

禅宗认为吃喝拉撒睡、扫地、挑水等日常生活皆为道。禅宗的道就是平常心。认为扫地、挑水等皆是禅。这种思想表现在休闲体育中有许多形式,如:人们把工作与体育休闲溶为一体,把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上楼、步行上班、搬运物品、打扫卫生及其它家务事等,都视为休闲体育运动。这些休闲体育观念,都承载了禅宗的文化特征。

又如踏青。三月清明,春回大地,相约去踏青,感悟莺飞草长、春风吹绿原野的生动,去郊野寻觅春天的芳踪,让心情的天空洒满花瓣雨,踏着欢快的脚步在田间小径漫步,让满目的绿意赋予生命的希望。这种融休闲锻炼于快意生活的平常心,不正是禅文化的体现吗?!又如传承已久的登高活动。秋天去大自然中登高望远、赏菊嗅菊,和家人、朋友出去游玩,既是一个愉悦身心的过程,又是一项很好的休闲体育活动。这些都融入了禅宗寓休闲体育于生活之中的平常心思想。

6 结语

我国文明源远流长,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休闲体育的地域文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休闲体育的民族性与传统性两个方面;另外,与西方民族相比,我国长期受静态农耕生活的浸染,休闲体育主要呈现以个人修身养静为主的大地域文化特征。儒、道、禅作为文化现象,对我国休闲体育有深刻的影响,概而言之,这些影响的共同点是:三家都强调心性的修养,强调心灵的自由与适情。但三家在如何实现心灵的自由与适情的方式上,看法不同。儒家是在社会群体中实现个人的自由,强调积极的用世与有为,它的休闲观念与休闲方式是刚健有为的,展示的是自强不息的崇高美。道家追求的是遗世独立的心灵旷达与自由,即使是在人世间,也不放弃完美的人格追求,它的休闲观念与休闲方式展示的是阴柔美,给人以诗情画意般的美的享受。而禅宗则既不像儒家的入世,也不像道家的出世,而是即世,强调用平常心来看待人世,它的休闲观念与休闲方式展示的是生活的日常性和超越人生的自适美。当然,作为文化载体,每一种休闲体育交织着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它们之中有的不仅含有地域文化特色,而且蕴含儒家或道家或禅宗的文化内容,有的是多种文化的融合。我们研究某种休闲体育的文化特征,并不排除其它文化对它的渗透和影响,偏执一端或以偏概全均非科学的态度。

[1] 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1-23.

[2] 曹 卫.体育休闲的理解与现实[J].体育与科学,2004,25(5):29-31.

[3] 于 涛.余暇体育?还是休闲体育?关于Leisure sport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1):32-35.

[4] 黎明华,欧阳江琼.论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价值[J].体育与科学,2010(5):65-67.

[5]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6][18][19][22] 元阳真人(上古).《黄帝内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8][9][14] 齐冲天,齐小乎注释.论语[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10][11] 张文修.礼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12][13][15] 宁镇疆注释.孟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16][17] (春秋)老子著,陈忠译评.道德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20]陆永品.庄子通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1]明 空.禅的故事[M].北京: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禅宗道家体育
禅宗软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怎样打造禅宗文化大品牌——对湖北黄冈禅宗文化开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