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凯尔纳的后现代批判理论

2013-04-10 22:45黄雪丽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凯尔后现代现代性

黄雪丽

(1.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 041004;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管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凯尔纳的后现代批判理论

黄雪丽1,2

(1.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 041004;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当代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道格拉斯·凯尔纳从分析时代正介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这一客观立场出发,对后现代批判理论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角重构批判社会理论,对于正确地认识时代风潮具有丰富的启迪意义。

凯尔纳;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后现代性;批判理论

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1943—),在西方理论界享有“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分析者”的美誉,他运用新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文化现象,尤其是对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刻且独到的研究。凯尔纳以后现代理论专家的姿态,在对待后现代主义这一20世纪末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文化思潮时,能以冷静客观的态度面对无序混乱的后现代漩涡中各种新兴话语的萌发与激荡,批判性的评价后现代批判理论的贡献与局限,形成独特的辩证批判理论。

一、凯尔纳对时代的客观定位

对时代定位是各种批判理论的历史起点,也是凯尔纳评价后现代批判理论的基础。凯尔纳在界定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基础上,意识到我们正处于现代与后现代的转折时期。这种介入式的时代定位抨击了认为存在单纯的后现代断裂以及放弃现代性的一切理论与策略,代之以全新的后现代理论的文化研究主张。

所谓的后现代转向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在科技革命推动下的高度发展带来科学、理论及艺术等方面出现了一种新的转向,理论界出现了不同的判断与认识。坚持认为时代定位还是现代化的思想家意识到现代化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努力致力于对现代化的反思与重构。而坚持认为时代已转向一个全新的后现代的思想认识尤其是极端的后现代言论坚决要求与现代化作彻底决裂,并从根本上建立适合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全新理论。也有人将后现代仅仅等同于一种时尚,预示着后现代将是昙花一现,对此不屑一顾。凯尔纳反对这些立场,从客观立场出发分析这一转向。

凯尔纳首先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作出区分。现代性是用于描述现代时期,是一个历史断代术语,指涉紧随中世纪或封建主义时代而来的那个时代,对理性的推崇贯穿始终,倡导进步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不过,现代性的建构也给受工业化压迫的无产者、农民、妇女与殖民过程中被灭绝的种族带来无尽的灾难与不幸。后现代性用于描述紧随现代性之后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因高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变化需要新的概念与理论。现代理论钟爱普遍化和总体化,理性统一的主体,宣称能够提供绝对真理,对于后现代理论的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进行攻击;后现代理论赞成被社会与语言非中心化了的破碎的主体,拒斥现代理论关于社会和历史的总体化的宏观观点,赞成微观理论和微观政治,还拒斥现代理论所预设的社会一致性观念及因果观念,赞成多样性、多元性、片段性与不确定性。总之一个“后”字使二者水火不容。凯尔纳认为过去和现代之间的延续性不可忽视,“后”字本身有内在的模棱两可性。一方面,它描述一种不是现代的东西,对现代的超越与否定,反现代的介入与断裂说就缘起于此。另一方面,这一“后”字不管愿意与否也表明了与现代的一种相继与连续关系,这种关系使得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分离。凯尔纳也不同意仅仅将后现代主义等同于一种“时尚”而探源后现代主义产生与风行的现实依据,后现代主义在政治上是对西方60年代激进政治运动失败的反应。从后现代兴起到成为一种潮流是随着世界历史的复杂化与时代的推进,传统理论与范畴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于是人们呼唤一种新的理论与价值观能够出现。因此后现代已经不是“历经叛逆”的新名词,“不仅已经介入我们所能设想的从人类学到企业管理到政治到科学的每一个领域”,而且已经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当代大众文化的不同主题中。“后”(post)这个前缀不仅仅表示某种旧事物的否定与断裂,也意味着一种新东西的诞生。“我们的目标是去阐释和理解后现代理论,把它看作是对现代理论与现代政治的一种挑战,既包含着很有希望的新观点,同时也有值得怀疑的向度”。[1](p35)

凯尔纳全面辩证地指出:“试图否认现存社会历史状况中任何基本的断裂和新奇性,或者是夸张地宣称我们已进入一种后现代的断裂中,这两者都是我们所要抵抗的,我们建议最好是设想当前状况是介于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一个领地。”[2](p9-10)现代主义盲目地不加分析地全身心拥护现代化拒绝承认后现代,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理论彻底失望,认为后现代是全然抛弃现代化的新时代。凯尔纳反对这两种极端观念,他认为现代性中合理的方面,如启蒙理性、人文主义、权利、民主等应当予以保留;同时后现代中的差异性、多元性、不确定性也应受到关注与认可。于是他得出结论:目前我们正无奈地生活于新与旧的间隙,统治者正在为争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这一领地而进行紧张的斗争,我们必须面对与清楚地认识这一事实。这种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时代定位,表现出现代与后现代性征兼而有之的时代特点。

二、凯尔纳对后现代批判理论的评价

后现代理论纷繁复杂,从各方面展开对现代性及社会现实的批判,不存在统一的后现代理论,就连基本的统一性立场也不存在,甚至彼此之间经常是冲突的,可以被用于各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与政治目的。凯尔纳挟着智慧与冷静深入一条艰难的思想之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尊重多元与差异,多视角多角度分析问题,梳理寻找评价后现代理论的切入点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

首先,从总体上认识后现代理论,强调各种后现代理论之间的差异。尽管后现代理论纷繁复杂,钟爱异质性反对一致性,但几乎所有的后现代理论都摧毁了既有学科之间的界限,造成一种新型超学科话语,使哲学、文学、经济、社会理论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后现代理论都批判现代理论的核心概念,像一致性、主体、意义、理性、真理、基础确定性等都被抛弃或否定;后现代文化是消解文化的一部分,强调解体、解构、非中心化、非连续性、碎片化、非总体化。后现代理论从各自认识问题的不同视角重新审视过去被宏观理论所压制的异质性、多元性、差异性,采取“视角主义”、“相对主义”的观点,描绘微观现象与边缘现象等长期被现代社会理论所忽视的社会现象,形成了包罗万象、复杂异常、差异悬殊的后现代理论。

其次,凯尔纳从后现代理论本身的多样性与歧义性出发,批判性地区分出基本的两翼——极端的一翼与重建的一翼。极端后现代理论宣称与现代化理论之间的彻底决裂,对现代化理论与政治进行了激进彻底的批判,呼吁建立适合时代特征的全新理论和政治。重建的后现代理论则运用后现代洞见来重建批判社会理论和激进政治,在他们的观点中将现代观点与后现代观点结合起来。当然不同的理论家在这两翼的表现程度各不相同。像鲍德里亚属于极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他完全拒斥现代理论。福柯和利奥塔结合了极端和重建两种倾向,而像杰姆逊、拉克劳墨菲等理论家则明显地属于重建论者。极端后现代理论试图完全抛弃现代性与现代理论,错误地把那些仍然有价值的理论都否定了,表现出过分抽象的颠覆性;重建的后现代理论面对现代理论的诸多问题,用后现代理论的独特视角更新修正传统社会理论,而不是仅仅宣告它的终结。

再次,对激进后现代理论的具体分析,既注意存在的理论缺陷又留心有价值的观点。甚至对同一个后现代理论家前后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分析,不作笼统之论。后现代理论分析问题视角单一化,通常从文化与推论视角来分析现象,并且常常分析一些互不联系的片段,不能抓住各种现象之间的系统性的相互关系,造成分析的片断化。这种零散碎片式的分析使认识过度地倾向于文化主义,在后现代理论中几乎没有具体的社会与政治分析,越来越远离一切社会分析与社会批判。鲍德里亚由20世纪70年代对社会发展的精辟洞见到80年代越来越倾向于形而上学、片断化、远离政治甚而反对政治。利奥塔也远离社会分析与社会批判,转向哲学。福柯也逐渐抛弃了早期的片面政治立场,将分析的焦点从社会制度移向古代医学和哲学文本,从而再也没有分析当前时代及其紧迫政治问题。大多数后现代理论家具有简单化、独断、狭隘性特点。尽管有这些局限,后现代理论对现代理论还是有很重要的贡献。比如,福柯、德勒兹与加塔利、利奥塔、拉克劳与墨菲对新的社会运动、微观政治以及新社会改造策略等重要性的强调,德里达、利奥塔对现代性哲学要素缺陷的批判等等。这些对现代理论的深刻批判与挑战促使社会理论家去重新审视社会理论模式的局限,进而修正先前的正统理论并重新书写社会理论。

三、凯尔纳重建辩证的批判理论

凯尔纳质疑批判理论的目的朝向建设。他提出建立一种多向度、多视角的辩证批判理论。多向度本是来自物理学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方法主要是鉴于每一种批判方式的优劣,从社会各层面对社会现象进行多元分析的模式,以发挥每一种批评方法的长处避免其盲点,使分析达到相对自主。多视角侧重观察事物的不同立场和角度,强调从多个视角来观察社会。凯尔纳相信一种多视角的交叉研究会给我们提供最全面的洞察与阐发。多向度多视角批判理论呈现的诸多特点也显示了它的优点。

第一,是辩证的、非还原的。凯尔纳承袭了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把特定社会现象与社会基本力量与各种社会关系联系起来,解释特定社会现象产生的社会动因以及反过来对社会的影响。辩证的分析避免将特定的社会现象还原为任何一个向度,而是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向度之间去考察。从而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与动因如何构成各种特定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在宏观领域与微观层次共同推进。

第二,是历史的、开放的。辩证的批判理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变迁保持开放,不会把理论作为空穴来风,因而能够根据历史的发展来修正自己的理论与政治。多向度的研究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个向度分析事物,不可能坚守单一学科界限,这注定了批判社会理论必须采取跨学科的研究。如果借鉴历史是纵向开放,跨学科就是横向开放。纵横交错的开放性为理论注入活力。

第三,提供解决现存社会问题的可能途径。凯尔纳的多向度方法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他对批判社会理论的重构的目的是促进社会民主变革和激进政治。批判社会理论从多向度分析重大的社会问题、冲突以及矛盾,以求实现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进步。这就要求批判社会理论必须作为一种政治理论,一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实现社会变革的可能途径的政治理论。

第四,强调社会每一向度的相对自主性,注重对各种视角的调和。社会观察者可自主选择自己观察的维度,一个视角就是一个解释社会现象、过程及关系的切入点,但也注定了它的有限性不完全性,因此一种多视角的社会理论从多个视角来观察社会,多向度的批判允许从各种不同视角来探讨社会现实领域,提出综合性观点,力求全面了解社会现象。从政治角度看,一种多视角的批判理论意味着将具有各种立场的人团结起来,集思广益解决现实问题。凯尔纳也意识到多视角主义存在的陷阱,强调避免误入什么都行的极端相对主义,这就需要从众多视角中鉴别主要视角加以有效结合。总之,凯尔纳多视角方法既不否认单一视角的价值又注意把握视角的度。

四、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的启示

凯尔纳质疑性地从全面且独特的视角梳理体察并评价了纷繁复杂的后现代理论,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具风格的辩证批判理论。所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深邃理论洞见与体悟,更多的是为我们呈现了一种认识与分析问题的方法。

首先,采用客观公正的微观分析与宏观驾驭方法。处在每一个特殊历史节点上,以什么样的立场与态度对待事物发展变化至关重要。因而历史长河中被人类印记打造的微观史料需要编撰者的客观公正态度与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凯尔纳能站在现代与后现代交锋时刻,各种理论纷至沓来、各种争论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刻,客观公正地认识现代化理论与后现代化理论,仔细分析各自的贡献与局限,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超学科的社会理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阶段,现代理论自笛卡尔起,经由启蒙运动一直到马克思、韦伯及其他现代化理论所推崇的理性、总体性思想已深入人心影响了几个世纪,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是毋庸置疑。尽管后现代理论家从各个层面否弃现代理论,试图与其断裂,但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事实上是在相互渗透。现代理论捍卫者攻击后现代理论的同时,其实现代主义早就拥有了所谓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后现代所宣称的目前正处于一种全新的社会历史情境当中所要建立的新的理论化模式恰恰运用了他们最反对的现代化元理论证明。凯尔纳客观分析每种理论,微观上把握现代化与后现代的优劣得失,并从宏观上批判认识加以提升,指出为了分析具有后现代理论特色的文化与社会政治就需要一种宏观上的社会理论,使我们站在更大的宏观大背景下去理解后现代理论所关注的各种具体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微观分析基础上的宏观驾驭或宏观架构背景下的微观分析,再加上客观公正的态度为我们研究认识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今日的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思想文化多元化时期,如何认识与把握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与发展方向,更好地促进文化繁荣与丰富多彩,正如凯尔纳所指出的,“尽管对于变动不居的复杂社会过程,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穷尽一切的知识,但是要想描绘社会的基本领域、结构、实践及话语,弄清它们如何形成、如何相互作用仍然是可能的。”[1](p288)他的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建立一种超学科的社会理论的方法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与灵活运用。

其次,提供了多视角多向度的研究方法。凯尔纳在质疑性分析评价现代性与后现代理论中运用了多视角多向度的综合分析方法,寻求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平衡,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建立一种多视角的批判理论,这种批判理论将自主性地分析社会现实不同层次与领域。它的辩证性、历史性、开放性构成了各种理论的调和,把握了历史某一既定时刻一系列既存观点。凯尔纳从政治角度出发,认为这种多视角的批判理论可以使各种不同立场的人团结起来。这种方式相对于极端后现代主义管中窥豹式的单向度的简单化分析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意义更全面。后现代并非空穴来风,它与前现代、现代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诚如伊哈布·哈桑所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不是由铁障或长城分开的,因为历史是可以抹去旧迹另写新字的羊皮纸,而文化则渗透着过去、现在和未来。[3](p268)循着批判的下一步进展,凯尔纳多元性的认识视角为我们进行文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开阔思路。文化分析的特点是开放性的,需要我们发展出新的综合与跨学科的文化批判理论。

再次,凯尔纳研究方法不足的警示。凯尔纳理论研究方法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借鉴,但也存在一些偏颇,应引起我们重视。其一,凯尔纳多视角多向度的研究方式具有面面俱到的优势,又有中庸之嫌。凯尔纳将各种理论优点聚集起来及对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理论各打五十大板的评价都不可避免地滑向折衷主义。这种折衷主义的方法,似乎缺失了某一特定批判角度的锋芒与深度,使其研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将公正全面与深度锋芒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也许对于社会发展意义会更大。其二,凯尔纳方法论的基础是实用主义。为了把握分析的视角,他引用了实用主义原则,在相互竞争的各种视角中判断观点的有用性,若以此为标准筛选视角,势必失去客观标准,滑向唯心。其三,凯尔纳虽承袭了马克思的方法,尤其是辩证法,但他对马克思的方法的运用与理解是不全面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他各种理论来源之一,和其他理论构成平等的星丛关系,都是有缺陷的,谁也压不倒谁。再加不结合马克思其他规律与方法,难免偏离马克思主义轨道,陷入形而上学。

[1]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Steven Best Douglas Kellner.The Postmodern Adventure [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1.

[3]Ihab Hassan.The Postmodern Turn:Essays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7.

责任编辑 张晓予

B089.1

A

1003-8477(2013)11-0020-03

黄雪丽(1976—),女,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方左翼学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12JJD71000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凯尔后现代现代性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90后现代病症
浅空间的现代性
凯尔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秘诀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凯尔温与瓦林茫哈——纪念契丹文字出土九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