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所中学校园体表的教育力量

2013-04-10 22:13何永志摄影何永志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1期
关键词:林觉民校友福州

本刊记者 何永志 摄影 何永志

来自一所中学校园体表的教育力量

本刊记者 何永志 摄影 何永志

深夜抵福州,海风拂面,气温骤降。

从机场沿西北一路上行,穿过浩荡的闽江,桥下是马尾。历史教科书描绘的民族屈辱在这里已找不到,两岸摇曳的繁华灯光、依稀可见的巨型船舶,说明这里曾经是、现在依然是中国的造船圣地。

此行的目的地——福州第一中学,从书院到全闽大学堂到省立中学,一直与中国近现代史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汽车在接近城区的地方拐了一个弯,一路难觅城市灯火。抵达闽侯的大学城福州一中新校区已近凌晨,夜幕下的校园寂静无声,校外感觉像乡村,有些荒凉。

一座没有校服的学校

清晨,和众多学校一样,校园广播早早放起了叫醒音乐。

早餐时间,食堂内学生还不多,零零星星坐在餐桌前,玩着手机,安静就餐。也有些学生,随意买点吃的,然后转身离开,走向教室。即便临近上课,也少见学生成群结队抱书奔跑,看上去,这里的学生似乎很淡定。

记者很快省悟过来,淡定的真实原因是,整个福州一中的学生都没有穿校服,这几乎是记者有生以来看到的唯一一座没有校服的中学校园,恬淡皆因于此。

米歇尔·福柯在他著名的《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指出,学校、军队、监狱、医院等,是对人的身体进行规训的重要空间,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都要求穿制服。

福柯的权力理论,至少在福州一中成了例外。自孔子始,因有教无类,中国的学校便不再有所谓“校服”。福州一中延续了这一传统。在福州一中我们看到,有着丰厚教育传承的中国学校可以不同于西方工业化革命以来的那种学校。事实上西方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所谓统一校服之类,亦在改革之列。

校园一端,一路平坦的校园突然出现了一座小山坡,山坡上是一片茂密的松林,生长应该已多年。对于一所迁建不到10年的新校园来说,这些松林显得过于年长了。记者最感惊讶的是三棵菩提树,它们呈品字形栽种,移栽的痕迹还很明显。以菩提树作为校园景观,殊为少见。

此时,校园铃声响起,下课了,宁静的校园多了几分生气。

负责接待我们的邹永春老师上完课,热情地走来为我们当向导。虽然是学校办公室主任,但教学任务未减。他说,福州一中从上到下,所有行政人员都要上课,校长也不例外,这是教师的本分。

见我们在菩提树前流连,邹老师笑了。“面前这座小山坡是建校时特意保留的,山坡上松树共有99棵,还有一些荔枝、龙眼树,原生多年了。至于菩提树,是学校花了很大的功夫,两年前从深山老林里找来的,学校希望学生心境澄明而向学。”

邹老师此言让我们想起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鹿野苑传法的典故,更进一步想起孔夫子杏坛设教、删定六经的传统。优秀的校园,每一处景观都应该具备教育因素,是谓“无言之教”。

极简是锤炼的结果

除了小山坡,学校地势平坦,建筑布局一览无余。整个校园的中心建筑是留给学子们课外活动的科技图书馆,宿舍楼、教学楼、实验楼等建筑体依左右展开。左侧为学生生活区域宿舍、食堂、足球场、排球场、篮球场等,右侧为行政楼和教学楼,在中国的古老传统中,左为上,右为下。

虽然功能分区明显,但一条条长长的风雨走廊又将楼宇连接在一起。建筑色调只有红白两色,白屋顶、红墙面,然而几何元素极多:细密的方格小窗,或宽或窄的外墙装饰,高大的方形门,走廊里的长方体柱子与弧形拱门。学校的艺体馆倒是一座独立的建筑,整体呈圆形。

极简风格是锤炼的结果。学校迁建之时,花了一年多时间与设计院反复研究方案,学校老师、各届校友、甚至包括民国时期毕业的校友深度参与其中。在外人眼中看似简单的红白色调,其实寄托着广大校友的深厚情感。因为老福州一中过去的宿舍,便是一幢红色外墙的老楼,每当校友念及母校,都会亲切地想起这座“红楼”。在福州一中人看来,红楼,不是单一的颜色,而是一种情感,一种传统。

与极简的建筑风格相辉映,福州一中的校园墙面清爽,没有任何名人名言的装点,也没有我们通常会在校园里看到的鲜红而鼓舞人心的励志标语。至于校训,非常低调地位于墙脚一隅。

最终,在办公楼的一楼大厅的一个角落里,记者看到了福州一中的校史走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批经历了近现代史检验的文化名人与福州一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葆桢、严复、陈宝琛、陈衍、林纡、林长民……

校训很精炼:植基立本,成德达材。这八个字承续着福州一中的历史与办学传统。福州一中的前身是全闽大学堂,再往前则可追溯至书院时代,即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创建的“凤池”书院和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创建的“正谊”书院。1901年清政府谕旨各省要改书院、设学堂,光绪帝师陈宝琛曾赋闲在家兴办教育多年,1902年将两所书院合并改为全闽大学堂,成为福建第一所公立学校。同时,学校也将谕旨的其他精神加以提炼、传续,把“心术端正,文行交修,博通时务,讲求实用”作为育人目标。

最为人称道的是福州一中的办学宗旨“为天下人谋永福”,文句出自林觉民的《与妻书》。林觉民正是一中的校友。1902年,林觉民父亲林孝颖虽无功名,其诗文却颇受陈宝琛赏识,将他聘为全闽大学堂的国文教师,15岁的林觉民因而得以进入这所学校就读。1907年,林觉民东渡日本,又过四年,林觉民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慷慨赴死。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因此永世流传,被称为千古第一情书,海峡两岸都曾经将其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印尼、新加坡等国的华文教材中,据说也有它的位置。

把最好的留给图书馆

邹老师说,“走,去看看我们的图书馆吧!这是学校最好的建筑,也是毕业学生记忆最深的地方。”

还在上课,图书馆并无学生。

图书馆一楼,有期刊阅览室以及英文阅览室。期刊阅览室,书柜上方是陈宝琛像。书架上,除了市场上常见的一些报刊杂志之外,赫然放着《语言本能:探索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这是一本专业性和前卫性很高的科普读物,作者史迪芬·平克,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系世界公认的继乔姆斯基之后的语言天才,对西方国家近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记者也是在最近两年才看到这部作品,而图书馆余秀菊馆长告诉记者,学校在2008年就已引进此书。英文阅览室同样不乏英文领域的前沿期刊。福州一中的阅读视野与品质可见一斑。

图书馆二楼是综合阅览室,每个书柜上,都摆放着相关的杰出校友的简介,其中包括17位院士以及抗日空战英雄陈盛馨烈士。余馆长介绍说,这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榜样的力量。综合阅览室的设计细致体谅。比如,文科阅览室建成书吧形式,设有沙发卡座,学生看书累了可以在这里小睡;露天的小阳台和楼梯转角处,设有个性化的桌椅以方便学生阅读;另外还辟有独立的小房间,那是研究室,重要的套系文献陈列其中,如《中国教育年鉴》、《中国百科大辞典》系列等,供师生开展专业研究使用。

记者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走廊旁的一个露天休息区,功夫茶具、藤编桌椅、太阳伞,以及咖啡,图书馆都给学生备足了,而屋顶上葱绿的紫藤遮挡了夏天的烈日。邹老师介绍说,因为福州一中另一位杰出校友邓拓一生最爱紫藤。因此,书屋名为紫藤斋。“文革”前期,邓拓自杀以示清白,其妻子得知消息后,以一束紫藤花送别邓拓的最后一程。邹老师说,对面的小山坡取名鸣阳山,以后山上还将建一座紫藤书院。

图书馆三楼,是学校的第三图书馆,以福州一中1934届旅台老校友、国民党中将梁孝煌的名字命名。梁先生将其百岁寿宴从简,并将子女为其筹办寿辰的费用、贺礼及其平生节衣缩食的积蓄共新台币100万元,捐献给母校福州一中创立图书馆。

这里不同于传统的纸质实体图书馆,而是基于网络虚拟世界的现代化交互式图书馆,可容纳200名学生同时使用。此外,这里还开辟十个功能厅,供学生社团开展活动使用。

图书馆的网站上开辟了课程体系、博览体系、视听说体系、自评自测体系等模块,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在课程体系中,许多校本课程的资料按照学科门类归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自主学习。福州一中图书馆余秀菊馆长告诉记者:“因为场地人数限制,很多学生不可能上完自己感兴趣的所有课程,课程体系可以弥补这一遗憾。而在博览体系下,由教研组推荐,学术委员会评定、审查的精品课程视频和文字资料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素材。而通过分类导航条,学生也可以便捷地查询到国内各大主流文献网站,如中国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科技馆、微软百科、中国知网……

可惜,由于第三图书馆刚投入使用不久,网站课程资源还正在建设中,记者没能看到更多的精品课程视频。

对高中生最为实用的系统,应该是自测自评系统。教师组建题库,学生可以根据课程进度,设置难易深浅来抽题自测,有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发征集令让老师和同学解答。

记者在校几日观察,图书馆有俯看校园的最佳视线,人气完全不是问题,尤其每天中午、傍晚时候,到图书馆坐坐,已经成为学生的习惯。

至此,学校将最好的位置留给图书馆的用意不彰而显:让图书馆成为一中学子记忆最深的地方。浓郁的书香,自会让少年躁动的内心学会宁静。圣人所谓“不言之教”的真正内涵在于:高级的教育应该是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而教师们则以师德感染人,以立身为范的榜样力量塑造人、引领人。

老校区的君子之泽

福州一中校外没什么可逛的。不远处,有商品房以及大学,建筑周围均有不少荒地,杂草丛生。脚下之地,是福州大学城,距离市区15公里,于2000年前后开发修建。目前,已有12所高校入驻,包括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等知名院校,福州一中成为入驻大学城的唯一一所中学。

在扩招、地产经济等诸多背景下,从中学到大学,各地名校外迁扩张已成当下中国的主流趋势,有的甚至成为上万人的超级中学。可少有中学像福州一中这样,新校区不过2000人,而老校区,依然被保留着。

其实理由很简单,圣人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福州一中近两百年的历史文脉里,就算近现代史上那些英烈志士们的“君子之泽”已经被斩断了,文脉还应该续上,更不能将其物质载体拆掉。

第三天,记者来到福州一中老校区,探访之后,为老校区能够得以留存深感庆幸。

福州一中老校区位于东街口,福州市区最繁华的地带,在一些“老福州”眼中,这片地带是福州、甚至整个福建的风水宝地。

学校围墙外的小巷子,叫三牧坊,正是福州一中校园文化的一大灵感源泉。一百米外,正谊书院的遗址还在。曾经,翻译家林纾就读于此。如今大门紧闭,许多人并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倒是门口的一小块空地,成了老年人健身的地方。记者端着相机对着书院不停地比划,反而成了行人眼中的风景。

右行500米,是著名的“三坊七巷”,被称为中国里坊文化的活化石。当然,更让人驻足敬仰的是两百年来在这里进进出出的人: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林徽因、谢冰心……这里也是福建辛亥革命的重要发源地,黄花岗七十二位英烈里,后来的统计表明,福建省有23名,仅次于广东省。

据说,多年前,三牧坊与这片地带仍然街巷相连,后来城市开发,不少街巷随之萎缩甚至消失,得益于当地有识之士的多年呼吁,才有幸形成今日“三坊七巷”之格局。

老校区面积狭小,占地仅28亩,近千名学生只有一块操场。尽管条件逼仄,学校还是竭尽所能,在校门一侧的小楼里,建起“校史展览室”,并聘专人管理。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校友会客厅,方便校友回校聚会。

校内多榕树,葱郁苍劲,年代久远,但教学楼看起来挺新的,外立面风格与新校区一致,校长助理陈海冰老师介绍说:“现在这里是初中部。迁建后曾短暂停办,在2007年复办。复办时,建筑太陈旧了,所以统一风格重新装修。”

可传说中的“红楼”呢?他指向教学楼外的工地,说到:“红楼太陈旧了,以前拆了,我们正准备重建。”

TIPS

陈盛馨

陈盛馨为福州一中1933届校友,芳名传于一中校史。

陈盛馨学业优秀,为人豪爽,与同学友谊甚笃,爱好体育,民国二十一年,福州市举行“中等以上田径对抗运动会”,他在铁球、铁饼比赛中皆获得冠军。同时也爱好文学,曾在当时福州《民报》和《南方日报》副刊上,发表爱国诗歌、抒发慷慨热情。

“九一八”事变后,陈盛馨萌发从军报国的志向,高中毕业后毅然投考空军学校。他说:“外人之敢于欺辱我国者,图凭借海、空优势而已”。杭州笕桥中央航校招生极为苛刻,陈凭借健壮的体魄、优异的成绩,终被录取。

民国二十四年六月,陈盛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航空学校第四期并留校见习,同年12月1日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空军少尉,编入被誉为“中国空军最强劲部队”的第四大队第二十一分队。

1937年松沪会战,8月14日,日军出动大批飞机狂轰上海、杭州等地,第四大队选出几位最优秀的飞行员迎敌。此役,我共击落日机6架,我方无一伤亡。为庆祝中日首次空战大捷,此日为中国的第一个空军节。8月15日,在杭州“笕桥空战”中,陈盛馨一人击落两架敌机,再立大功,被誉为“空战英雄”,他的名字随着电波传遍大江南北。余杭县志有诗赞曰:“百年仇恨奸飞贼,万古春秋颂笕桥。”

1939年3月,陈被任命为第二十一大队队长,12月30日,桂南告急,陈盛馨率队参加柳州空中大会战,以击落敌机八架而我方无一伤亡的辉煌战果,创造了中日空战史上我方前所未有的大捷。

1942年8月,陈盛馨牺牲于四川成都双流机场,年仅30岁。

猜你喜欢
林觉民校友福州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校友风采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铁血柔情林觉民(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