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与当代儿童文学阅读

2013-04-10 20:58边春丽
社科纵横 2013年4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媒介儿童

边春丽

(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2010年10月,美国儿童文学学会第37届年会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召开,会议主题为“儿童文学与媒介”。这是年会举办近40年来,媒介话题第一次以如此醒目的方式出现在议题中。美国《儿童文学学会季刊》2010年第4期随即组织配发了“儿童文学与媒介”的研究专栏,有一半以上直接涉及电脑、电子游戏、网上文本、电子空间、手机短信、博客、社交网站等新媒介话题。

“新媒介”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它的对立面是传统媒介。对儿童文学来说,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在内的现代媒介环境共同构成了对传统印刷媒介环境的冲击,进而影响到儿童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的各个层面,使之呈现出与印刷时代完全不同的景观;较之新媒介的互动性、融合性、虚拟性、个性化的特质,以纸质媒介为主要载体的儿童文学似乎显得过于“经典”和“精英化”。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手机彩信、炫铃、手机动漫等已成为当下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形式。当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将原本专注于儿童文学的受众视线转向视听媒介时,儿童文学受众数量的下滑和生存发展的忧虑就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了。

一、新媒介背景下的儿童与儿童文学

今天,对于许多少年儿童来说,新媒介也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部分。新媒介的出现改变着当代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从总体上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范围内的各种新媒介构成了当代儿童生活的一个基本的环境要素,也成为了当代儿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表面上方面看,新媒介大大丰富了儿童的学习生活和闲暇生活,激发了儿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也有助于在实践中提升儿童的媒介知识和媒介素养。但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明确指出:以新媒介为代表的“娱乐业时代”造就了“片断”、“无聊”、“琐碎”和“散乱”的思维方式。

由于在新媒介之前,儿童纸质阅读在儿童的学习和闲暇生活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儿童研究界有关新媒介的探讨,焦点之一就是新媒介对于传统儿童阅读行为的影响。儿童过久地暴露在影像媒介前,会逐渐发展出一种“从图像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视觉识读能力”。人们对“电视一代”的忧虑在于,对于图像的专注和视觉识读能力的增强影响了儿童的注意广度和他们的阅读兴趣。

媒介并不只是一种中介,它还会影响传播内容本身。不同媒介方式与它们所传播的信息内容一起,塑造着我们对于文学的感知和理解。按照波兹曼的说法,纸质印刷媒介在培养成熟的个体方面拥有新媒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参与塑造了“理性”、“有序”、“成熟”的思维与行为品质,而象征着新媒介的图象语言则使注意力无法得到集中,也扼制了理性思考的深度。

新媒介的出现对文字阅读构成了一种威胁和损害。首先,它占用了许多原本属于文字阅读的时间。新媒介也在重新塑造人们的感知器官,使之更习惯于接受视像的刺激。此外,新媒介所带来的信息爆炸也导致了一种“浅阅读”方式的产生。这是一种“放弃深度,追求速度、广度、利益度”的“快餐式”阅读,它与文学作品的诸多审美特性正好背道而驰。凡此种种,都对儿童文学领域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二、儿童文学的阅读价值

1997年,美国学者Linda Teran Strommen和Barbara Fowles Mates发表了他们对“幼儿对阅读的本质的理解”的长达三年的研究报告。

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在信息接受的认知过程中,早期是以“影像识别”和“自我意义生产”为主的,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可塑性。对于图书的认知同样符合这样一个过程。而目前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在丰富信息形式的同时,提供了大量由影像和声音为载体的信息形式。由于影像和声音的解读难度要大大小于文字,使得信息获取的成本在不断地降低。所以我们看到:在广泛、多样化的新媒介背景下,儿童倾向于完全依赖电子媒体来获取信息,同时形成了以电子媒体的叙述结构和方式为标准来衡量图书的价值和可读性。

当他们面对以传统的语言结构和表述方式来呈现意义的图书时,就会对阅读产生畏难的情绪。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阅读对当下儿童的意义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作为一种信息的获取方式而存在,阅读应该作为对儿童认知方式的一种培养工具而存在。依靠阅读的培养,来帮助儿童形成对“文字识别”下的“客观意义理解”的认知的理性思维。而这样的认知思维的形成,不仅仅作用于他的阅读过程,同样会成为儿童的社会心理语言的互动性行为,支配着他以社会化的方式来了解社会,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在这样的意义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文学阅读价值就得到彰显:

1.熏陶情感,呵护心灵

儿童文学除了具有认知、审美、娱乐和教育功能外,更有助于儿童心灵的发展和心智的健全。儿童文学所表达的纯真美好的诗意和精神境界,具有强烈的心灵感召力和精神浸润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儿童文学,就是让儿童读者实现心灵的游戏和精神的飞翔与探险。儿童文学寄托着人类对儿童最深厚的情感、期望和祝愿,无论时代怎样进步和变化,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阅读活动对儿童精神和心灵的成长,对儿童想像力、艺术鉴赏力、思维判断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促进作用。儿童文学由于容纳了广阔的生活图画,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内涵,就给儿童提供了一个最丰富也最安全的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帮助他们增加见识、开阔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知识、生活阅历;促进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发现和探究热情。

2.优化童年的成长生态

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但需要足够的物质营养,还需要良好的精神食粮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新媒介迅速、平等地揭示成人世界的全部内容,改变了儿童的信息接受和思维方式,对儿童的好奇心构成了严重的挑战。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缺乏想像力的人必然缺乏创造能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为儿童读者提供极大的想像空间,让他们在想像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经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释放自己创造的潜力。

儿童文学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呈现出其它媒介信息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文学作品常常把作家体验过的情感,通过文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唤起或培养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情感。因此,儿童文学不仅可以帮助儿童体验和习得人类的情感,陶冶情绪。同时还可以使儿童感受到快乐,得到一种情感交流基础上的心理释放,减轻或解除现代社会容易产生的紧张、焦虑、不安等有害于身心健康的情感负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是纯真幸福童年的陪伴者与守护神。

3.培养儿童的母语意识

儿童文学对开发儿童语言,培养儿童的文学感情和母语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倡导早期教育的“亲子阅读”,让文字和故事通过父母亲切的声音传达给孩子,能够培养儿童与父母的感情,能够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还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母语意识,使母语文化在儿童幼小的心灵里扎根。电视是影像的展示工具,电视语言的口语化,使语言变得粗俗和随意,失落了经典文学语言的生动、优雅和精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总是具有符合儿童审美特质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在电子媒介时代,倡导儿童文学阅读,对培养儿童的母语意识,具有非同小可的积极意义。

4.提高审美能力,实现美育功能

儿童文学作品最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能真实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像世界,具有儿童能够体验和接受的审美情趣,儿童文学的首要功能即在于“美的教育”。从根本上讲,儿童文学就是为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要而存在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于提升和丰富儿童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曾提出审美具有整合性和统摄力:“美感一经产生,总是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包含着近乎无限的转化的可能性。凡美感,总是积极的,向上的,总能净化人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将你引入一种新的境界”。

培根说过“读书在于造成完美人格”。儿童通过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和理解,会不由自主地被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蕴涵的思想和情感所打动,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情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他们对社会与人生的体验和认识在阅读中得到深化和丰富,进而领悟到生活的真实含义。

三、当代儿童文学阅读的突围

在一个充满动漫和影像的世界,儿童“没有时间”看文学作品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当代少年儿童的心灵层面,有着对学习压力的极力抗拒,对环境的忧虑,对社会某些阴暗面的不平,对人与人之间冷淡的不安,他们有着作为一个人的深度,并生活在一个格外需要思想和思考的时代。他们需要的读物,应以单纯有趣的文学形式回答世界是怎样的,表达全人类的道义和人们内心最真诚的呼唤,以及生活的真相。以电视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又会使孩子的审美变得更具有直观性、消遣性和破坏性,对于阅读文字往往会有排斥和敌意。

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说过:“阅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就是思维,一个人的思维的发展、心智的成熟和情感的成长,都离不开以阅读为核心手段的语言活动。这是电视和网络等其它媒介永远无法取代的。”面对电子媒介对童年观念、童年文化的侵蚀,无论是倡导“家庭无电视日”,还是片面强调阅读的教育功能,很容易让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如何有效地引导儿童享受文学阅读的美好与快乐才是当代儿童文学阅读恰当的突围方式。

1.趣味为先,培养对文学的感情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大人和小孩都喜欢读的,小孩读了有小孩的想法,大人读了有大人的感悟。孩子们对一个作品感兴趣的时候,首先是认为它有趣。但真正的“儿童文学不是小狗小猫,不是消遣品,不是笑声过后就结束了。在看似简单的故事的背后,有着思想和理性的支撑,那才是儿童文学的灵魂。”因为支撑一个作品能够长久,能够感动人,能够给人以一种真正启发的,还是那些有趣背后的东西。

2.感动为上,学会体验故事、意境、人物

要感动孩子,特别要注意孩子向善的要求。虽然说现在的孩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毛病,但是内心是有一些向善的要求的,人与人存在同情关爱,它存在于孩子的心里,如果不去点亮的话,就会灭掉。点亮的话,内心的东西就得到深化。我们不是外在给孩子什么,而是人内心本来存在的美好被焕发了,像是“一根点燃的蜡烛,照亮原本可能被遗失的珍贵”。

3.审美为本,从容细化的欣赏

要多注重孩子审美上的要求,快乐的东西能打动孩子,但是忧伤的东西同样能打动孩子,浑如一粒包了糖衣的药片,使孩子们一口吞下,毫无苦恼之感。很多人生感悟、艺术经验都沉潜到文章的底层,但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会慢慢地悟到。

4.吸收世界儿童文学经典

世界经典儿童文学的优雅、童趣,诗性,非常灿烂,妙不可言,它激活了人们对儿童文学的想象与期待。儿童有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既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又时常游走在幻想的空间里。优秀的童话而是唤醒他们内在的原本模糊的想象力、良知、审美情感。那东西是他们“似曾相识”的,这也能大面积地激活他们的内心世界。

新媒介时代的儿童面临资讯多元化的阅读环境,传统儿童文学经典遭遇挑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应该积极应对新媒介的压力和挑战,为儿童的阅读提供有益的引导和有利的环境。

[1]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严既澄.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上之价值[A].王泉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3]朱自强.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A].朱自强.儿童文学新视野[C].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媒介儿童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留守儿童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