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矫治的个案研究

2013-04-10 19:52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谭某个案研究者

刘 绪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这一课题引起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对“网络成瘾”概念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目前,一般认为:“网络成瘾综合症”(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的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

随着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之一,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便捷性在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的同时, 也伴随着一些消极的影响因素。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已成为共识,不仅表现为大学生学业上的受挫、角色混乱、道德法律观念的弱化、人格异常和身心健康的损害;同时,还会引起社会紧张度增高,应对能力下降,甚至还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2]。由于网络对大学生的发展存在一些潜在的消极影响,因而也对高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选取一名网络成瘾的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定相应的矫治方案,来帮助个案摆脱“网瘾”的困扰。

一、个案背景资料

谭某,女,20岁,某高校08级外语系学生,其家庭是典型的父母与子女组成的三口之家。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银行职员。

08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听从家人的意见报考了当前所在学校,并被顺利录取。该生刚进校的时候能够每天按时上课,学习成绩较好。大一下期,受身边同学的影响,经常去学校机房上网。由于学校机房晚上10点钟关门,该生曾多次和同学到外面的网吧上通宵。大二上期的时候,该生借故为了学习需要而要求父母为自己买了电脑。刚买电脑的时候,只是沉溺于QQ聊天,看电影、电视连续剧和娱乐节目,后来又迷恋上“网络游戏”,并发展到痴迷状态。由于沉溺于网络,该生经常逃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大二上期两门课程考试不及格。

二、网络成瘾状况及诊断

(一)网络成瘾状况

据谭某的室友反映:谭某刚进校的时候,表现得活泼、开朗,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和室友相处融洽。自从买了电脑后,谭某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逃课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候她不想去上课,就让室友帮她请假。刚开始比较沉溺于QQ聊天,经常和网友聊天到半夜;玩QQ农场的时候,每天晚上定好闹钟,半夜起来收割农场里种的菜;曾经不止一次连续看通宵的电视剧超过一周,白天也不用睡觉;后来,又迷上了网络游戏“剑侠情缘”,时常从早到晚没日没夜地打游戏。在“网游”里结识了很多朋友,有的会送她游戏点卡,送她游戏装备,有的会给她邮寄礼物。沉浸于网络世界的时候,表现得很投入,常常一边上网一边哼歌,或是自言自语,或是和网友语音互动一起作战。沉溺于网络后,很少见她出去吃饭,一日三餐都吃零食、饼干、面包,喝牛奶;也很少参加班集体和宿舍的集体活动了。

(二)网络成瘾的诊断

本研究采用陈淑惠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CIAS)。*由台湾学者陈淑惠等人以台湾大学生为样本,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基础上修订而成。本量表共有26个项目,分为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和成瘾相关问题两个分量表。其中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分量表包括网络成瘾耐受性、强迫性上网行为、网络成瘾戒断反应三个维度,成瘾相关问题分量表包括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两个维度。问卷为 4 点计分,从“1 = 很不符合”到“4 = 非常符合”,总分在 26 - 104 分之间。得分越高,代表网络成瘾倾向越严重,总分高于 63 分即可判定为网络成瘾。对谭某进行网络成瘾的状况评定。诊断结果显示,谭某得分为70分。结合从谭某的室友陈述中所了解到的关于个案上网行为的症状,诊断个案属于网络成瘾。

三、矫治方案的实施与分析

从当前对“网络成瘾”的研究看,作为较为有效的防治网络成瘾的方法之一,心理辅导常被研究者采用,使用频率较高的为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近年,人本疗法也常被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用于“网瘾”的矫治。

本研究遵照“认知一行为”模式对个案实施“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治疗,其中采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相互结合的方式,并辅以人本的方法和理性情绪疗法。具体的矫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完成,用时16周。

(一)纠正个案错误的认知为主,辅以行为疗法。(第1周-第7周)

认知治疗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3]。因此,要改变个体不良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个体意识层面某些相关的不良认知。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改变个案不良的认知。其中包括:引导个案正确认识网络,如上网的好处与坏处、如何正确合理地运用网络等;改变个案对大学生活的消极认知;研究者与个案一起分析网络成瘾的原因,并找出替代行为,干预其上网行为。与此同时,辅以相应的行为干预,例如:使用提醒卡;通过设定闹钟的方式控制上网时间;白天尽量不要呆在宿舍,远离电脑这一诱惑物等。

阶段小结:这一阶段是矫治的重要阶段。首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与个案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争取获得个案的心理支持。当个案树立起戒除网瘾的信心后,研究工作的重点转为引领个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而到达改变其认知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艾利斯(Albert Ellis)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来帮助个案改变不良认知。值得一提到是,理性情绪疗法包含“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法”、“认知家庭作业”及“合理的情绪想象技术”等方法,这些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改变个案对大学生活的认知时,研究者采用了“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法”,运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法来引导个案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最终战胜了不合理的信念,树立了关于大学生活的正确认识。

(二)替代行为为主,辅以认知矫正。(第8周-第12周)

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中,通过与个案协商达成一致,个案选择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作为替代行为,如竞选班干部,参加集体活动,报名参加瑜伽班等等。通过这些替代行为,一方面分散了个案对网络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个案的上网时间。在忙碌而充实的学习生活中,个案逐渐树立起了自信,摆脱了网瘾的困扰。另外,研究者还通过辩论法,与个案探讨了这段时间她的生活发生的改变,启发个案树立理性的自我认识,如“事在人为”“天生我材必有用”等。

阶段小结:在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中,个案的网络成瘾行为取得了明显的改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见,使用替代行为,对于个案的网瘾矫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替代行为的选择,需要研究者与个案一起协商,充分尊重个案的意愿,而不是研究者想当然地把一些想法强加于个案,“命令式”地要求个案去执行。

(三)职业体验,规划未来发展目标(第13-第16周)

了解到个案对现有生活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该学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毕业以后找什么工作。但她表示,她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幼儿园教师。于是,研究者把辅导的重点放在了引导个案到幼儿园见习,帮助个案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经过三周的见习体验后,个案表示:她喜欢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感觉自己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还很欠缺。见习后,我们探讨了当一名幼儿园教师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阶段小结:对于面临着就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网络的沉溺,部分是源于缺乏生活目标和发展方向。因此,研究者把个案的职业规划作为网瘾矫治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引导个案进行职业体验,有助于帮助个案清晰地认识社会现实和自我发展方向,这对于帮助个案建立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网瘾矫治的效果、反思与讨论

(一)矫治的效果

本研究的工作接近了尾声,为了了解矫治的效果,研究者与个案身边同学,与个案的老师,及个案本人均进行了访谈。总体看来,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个案已经完全克服了网瘾,树立起了正确的生活和学习理念,有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同时也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其学习生活也变得很有秩序。

(二)研究的反思

1.大学生网络成瘾应防患于未然

处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任务和发展目标有所不同。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发展目标主要是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为自己的发展进行明确的规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表明,自我同一性混乱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必然要关注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 它们是息息相关的[4]。高校教育工作在应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上,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例如,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重点关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走出自我同一性混乱的状况,树立明确的自我发展目标。这是大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的内在动力,也是大学生免于陷入网络深渊的有效防御措施之一。

2.网瘾矫治的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以人文本

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本性。这种美好生活,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既不是美德状态,也不是满足、无忧无虑和幸福状态,而是一个向一定方向运动的过程,是个体自身的某些心理上的体验。健康代表着人格的健全和人性的丰满发展,病态是健康人格的异化。出现心理障碍的个体,并没有失去自身原有的潜能,我们应该相信,网瘾者有自我指导的能力。我们应该给网瘾者更多人文的关怀,为他们创造出有利于网瘾矫治的良好氛围,启发网瘾者发掘自身的潜能来克服网瘾。这是人本疗法的基本主张[5]。事实上,网瘾矫治工作都是出于“善的目的”,旨在帮助网络成瘾者戒除网瘾。但是,有了“善的目的”作为指导,还需要有“善的手段”作为保障。笔者认为,网瘾矫治的整个过程,应以人本的理念作为指导,并辅以人本的方法,体现出对个案的尊重、理解和人性关怀。

3.网瘾矫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访谈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充分了解个案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方式及个案对网瘾的痴迷情况等。访谈时,首先,要为个案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研究者必须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以个案的朋友或是知己的身份与个案进行轻松自由的交流对话,而不是以说教者的身份出现。通过平等的交流,让个案解除戒备心理,树立戒除网瘾的信心。其次,在交谈过程中,研究者应善于倾听。当个案在诉说自己的想法或困惑时,研究者应集中精神地倾听,切勿随意打断个案。另外,网瘾矫治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充分调动个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只有个案自身拥有想要戒除网瘾的愿望,并愿意为之努力,在网瘾矫治过程中,他们才会积极参与和配合。如若个案自身没有主动改变的愿望,研究者强加的干预将很难收到理想的成效。

[1]林绚辉.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年第1期,p 26

[2]Sin kova B, Cincera J.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nd chatting in the Czech Republic[J].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 2004, 7 (5): p536-539

[3]程亮.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及其矫治[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3期

[4]杨玲、樊召锋.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p48-51

[5]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

猜你喜欢
谭某个案研究者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你瞅啥!
中文阅读学习个案考察与分析
直派批评的理念与个案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介绍嫖娼与介绍卖淫的行为界分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