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轶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 200137)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公安院校心理训练课程专业性强,课程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模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在公安院校不断探索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心理训练课程教学新模式,应引起更多的关注与研究。
“体验-分享-实践”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开发学员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学员成为会求知、会创新、会应用的专门人才的一套教学组织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内隐知识理论、情境认知理论是构建“体验-分享-实践”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所以,建构主义主张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内隐知识理论强调要将隐藏于个人的行为、经验、理想、价值观和情感之中的内隐知识,由内隐状态变为外显状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澄清。内隐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让学习者亲身参与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使受教者学会在课堂上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且能获取在课堂上无法传授的内隐知识,从而全面地获取有关知识,并能用所获取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的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所以,只有在体验中激发情绪,才能改变认知和行为,内化价值观。
“体验-分享-实践”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作用,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过程。坚持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仅要发挥教师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更强调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将心理学的原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反思、共同分享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时转化为智能结构和素质结构,并在建构新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基础上,促进已有知识结构的重新组织与建构,进而完成由“接受式学习”到“发现式学习”的转换。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两种理解:一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基本目标的教育;二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由于两种观点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同。
传统警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把受教育的主体看成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和避免心理障碍的发生。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是课堂教育的主体,学生始终是“接受式学习”,学习效果差。
进入21世纪,为适应现代警务机制的要求,公安院校心理训练课程也在不断调整。它从个体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帮助受教育者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调适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开发潜能,完善人格。这种教学模式不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它的目的在于要实实在在影响民警的心理健康。所以,当前的公安院校心理训练课程应当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它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情景体验、经验分享等多种活动形式,引起民警的心理感受,从而在现实中实践并影响生活与工作。
“体验-分享-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体验创设的情境、分享课程的感受、实践深化课程三个阶段,让学生实现“体验激发情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心理训练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基础上的不断深化,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过程。它是一种要求个人充分发挥自主性的自我改变历程。通过理解、练习和调整,最终使个人在整体上获得成长,心理成熟起来,生存的质量得到提高。
对于学生而言,即使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始终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就算只是一点点的启发,也会留下深刻记忆。所以,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除了需要用语言进行准确、科学地讲授外,更主要的还是需要通过巧妙创设情境,设置体验情境,激发学生情绪,启发学生感受认知、情绪、行为等心理上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设体验情境。情绪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而体验是课堂反思的初级阶段。创设情境,就是为体验激发情绪搭建平台。二是注重自我体验。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主要是通过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造成学生内心的认知和情感冲突,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注重的是学生能否获得深刻体验。三是注重情绪引导。在心理训练过程中,学生可能对积极情绪、消极情绪都有所体验,只要引导得当都能够对增强训练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公安院校的学生来说,要通过心理训练,能促使自己达到岗位要求,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重构建一个共同体验和体验着的过程。如果教师能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又能体会到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的理解与支持,那么心理训练课程就能达到通感和共鸣的效果,也有助于学生快速、感性地获取知识。
以锤炼心理抗压能力为目的的心理训练项目——《心手相连》为例。《心手相连》是在公安民警遭遇开枪、队友牺牲及其它流血负伤场景后,为缓和情绪状态,提供心理支持,提升民警心理承压能力而常用的心理训练项目之一。整个活动通常分为热身活动、体验环节、交流分享、教师点评、巩固强化等阶段。项目开始前5分钟左右的热身活动里,通过拥抱、牵手等肢体动作,打破伙伴间的尴尬情境,缩短人际距离。在体验环节中,在背景音乐的映衬下,首先让学生放松下来;接着播放《牵手》、《爱和感动》等歌曲,让学生双手两两相握,感受朋友之爱、亲人之爱、父母之爱;最后,在教师的引导语中,以人民警察所面临的开枪、救助群众等危急时刻为背景,让学生感悟到心手相连的力量,找到动力的源泉。整个体验过程30分钟左右。在体验过程中,学生往往由最初的嬉笑到握手的尴尬,再到双手紧握,闭目不语,陷入沉思,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感受着活动带来的心灵上的冲击。而作为教师,仅通过音乐激发着学生的情绪,陪伴着学生。自始至终,学生是体验的主体。
心理训练课程主要训练的是人类后天习得或以后天习得为主的智能行为。而认知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认知是行为的起点,行为是认知的结果。要改变不良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决定这种行为的认知及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编排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在项目设置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二是在组织训练中,要适时进行行为调控。三是在总结点评中,要帮助受训学员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
交流分享旨在通过学生间的互相启发、相互交流、相互分享,获得共识。一般而言,教学互动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沟通;二是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三是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沟通;四是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如果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沟通时间多于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时间,往往会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采取组织课堂论坛、焦点议题讨论、现场辩论等定向式交流方式,也可以采用自由分享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鼓励学生分享彼此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以期有更深刻的思考。
当然,教师在课堂互动中也要注重隐性互动,从眼神、表情、语气等交流方式,分析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不仅仅局限在提问、讨论、解答、演示等显性互动。但不管是何种交流分享互动形式,“点评”一定是整堂心理训练课的高潮和精华。点评的范围可以是对课堂教学的总评,也可以是对某个片段或某个案例的点评。点评的方式可以是教师点评,也可以是学生自我点评或同学互评,挖掘值得借鉴的地方和不足之处。
在《心手相连》项目中,教师可设计20分钟的自由交流,让学生体会内心真实的感受,分享“我的感觉、我的感受、我的感动”。同时,结合模拟场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故事,谈谈“我的经验、我的教训、我的成长”。最后5分钟的教师点评环节中,主要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综述,引领学生敞开心胸,表达对伙伴的感激和信赖,完成获取心灵力量的体验全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建立一个平等、无拘无束的交流平台,而学生则是交流的主体。当然,教师的点评促成学生的情感顿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帮助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必经阶段。
实践阶段强调知识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专题讨论、模拟练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心理训练就是通过反复训练持续强化和巩固训练效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应对模式和认知模式,养成习惯。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逐步积淀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
心理训练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积淀为优秀的心理品质:一是反复训练同一项目,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利用不同的项目,采取多种形式提升同一心理素质;三是强调项目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心理品质,使个体获得与职业相匹配的特殊心理品质。心理训练也能提高心理品质,使个体心理品质进一步优化,更能胜任本职工作。
当然,在实践阶段还必须建立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实践计划。心理训练课程讲授的绝大部分心理现象学生都较为熟悉,但是真正能够将理论理解深化,并贯彻到实践中的学生并不多。为此,教师要建立一套反馈机制以了解学生的实践进展情况,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而反馈机制一般包括课前调查、课堂调查、作业讲评等。课前调查是了解学生需求,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课堂调查是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作业讲评是了解学生实践进展情况,检验学习效果。学生通过“体验-分享-实践”的循环过程来提升对已获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新的知识结构水平的提升。
《心手相连》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不间断地布置心理抗压作业,并由弱到强,不断提高其心理承压的强度。例如,结合学生下基层实习经历,总结分享在执法中遇到群众不理解、投诉甚至谩骂时,心理委屈、矛盾、失衡的调整方法等,让学生将心理训练的原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针对性、有效地解决问题,以此来检验学生心理抗压能力,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当然,教师要及时进行作业点评,可以是一对一的讲评,也可以是在取得学生同意后的集体讲评。通过作业讲评,再次固化学生行为模式,并形成良性积淀。
采用“体验-分享-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对参与《心手相连》项目训练的学生群体的追踪调查,可以发现这种教育模式能够给学生良好的启迪与暗示。反复训练后,学生所在的集体不仅更团结了,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学生之间的相处也更友爱了,经常能看到学生间互帮互助的温暖场景。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再次面对类似危急情境时,能熟练运用情绪调节方法,妥善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更好地锻炼其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达到自省、自控的目标。在多次教学测评中,采用“体验-分享-实践”教学模式的心理训练课程都深受学生欢迎,名列前茅。但在成绩面前,教师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认识到“体验-分享-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潜在的问题,以真正达到心理训练课程能实实在在有助于民警心理健康的目的。
心理训练课程并非体育加娱乐,而是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它是要将有限的知识和技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而现在不少院校在开展心理训练课程时,往往将其等同于拓展训练,强调项目的完成与否和完成速度,忽视过程中的心理体验。这是对心理训练的误解。心理训练不同于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心理训练的组织形式,而心理训练更看重活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及群体分享和个人提升。因此,对于心理训练课程的开展,要厘清课程定位,强调心理情感目标要在教学中达成,在评价中体现。同时,端正学生参与心理训练的态度,尊重每位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迥异的情感表达方式,以避免课程娱乐化、竞技化,并实现对学生知识技能、价值观等综合目标的培养。
公安民警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为警务活动服务,因此,课程要突出公安的职业特性,在训练设计、训练方法等方面都要尽量贴近公安实战。但在训练过程中要避免一味追求训练内容涵盖全部公安工作,造成训练时民警疲劳应付、训练没有针对性的现象。心理训练课程可从公安工作任务的实战条件、执法过程和情境出发,厘清警种、岗位特性与需求,设计训练项目。例如,针对派出所民警、交警、窗口单位民警在与执法对象和老百姓交往中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导致出现民警执法态度生硬、执法方式不当而遭投诉的情形,在课程中,就可将提高民警情绪管理能力、克服职业倦怠等作为课程的训练重点,以保证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民警实战心理能力。
各高校都在组织开展心理训练课程,但大多数心理训练课程缺少严格规范的操作要求和流程。教师对心理训练课程的组织实施往往随意性较强,分享和点评时容易造成学生抵触、自尊心受挫等无意心理伤害现象,严重的甚至可能会造成学生情绪上的激烈碰撞和冲突。这种伤害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程序,教育过程中教师出现不甚言语、情感偏向等现象,都会给学生造成无意心理伤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一方面要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保护的深入教育,形成品质积淀;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组织教师强化培训,形成固定模式的操作程序或指导手册,并加强自身情绪管理,避免对学生造成无意心理伤害。
[1] 张桂春,康婷.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2] [美]Jacods E E.Robert L M.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 赵雪莲.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4] 张乐,刘涛.学校心理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6).
[5] 闫骄阳.高师院校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
[6] 杨春萍,刘峰.高校心理健康课参与式教学模式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