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手段: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及路径探析

2013-04-10 13:39陈兴林
社会治理理论 2013年1期
关键词:管理

陈兴林

价值与手段: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及路径探析

陈兴林*

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形成更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从社会管理的内涵出发,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需求以及路径设计等方面进行初浅的探索,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对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的深入研究。通过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有效地处理和化解各种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经济更好地发展。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转型 冲突 和谐

一、正确理解社会管理的主体及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

首先、社会管理主体具有多元性。社会管理创新包括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广义上理解,社会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性,除政府部门之外还包括其他一些具有社会事物管理职能的单位或行业、中介机构。社会管理也包括其他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其次、社会管理创新目的在于规范秩序。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刻把握我国现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的困难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粗暴执法和暴力抗法问题、农民和工人非正常方式维权问题以及社会泄愤问题。[1]崔玉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变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于建嵘”[J].行政管理改革,2011,(1).面对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激烈复杂的形势,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体现。

(一)社会结构分化导致不同阶层群体冲突增加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的社会阶层比较单一,主要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之间的利益高度趋同。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中国社会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阶层之间,新的社会阶层内部因利益获取模式不同发生各种冲突,这些冲突极易引发社会问题。

社会阶层分化必然带来社会管理结构发生变化。过去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基本上都要属于一个“单位”,按单位管理,政府好管也省事。但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由人,他们不再是“单位人”,对这些人的管理,仅仅依靠单位模式是管不了的。

(二)社会状态活跃导致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一大特点是流动性人口增加。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亿多人口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庞大的流动性人口为社会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产生了诸如社会福利保障、公平正义诉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治理等一系列问题。如何保障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各项社会福利和基本权益,让流动人口不至于因心态失衡引发行为失控,已经成为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信息开放导致信息传播的“不可控”,各类民意的介入产生能量倍增的聚合效应,极易放大负面影响,引发不良事端。在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管理者能够利用占有信息资源的优势,选择按照自己的需要或节奏披露信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而,互联网时代使信息迅即甚至呈几何级数传播,一件小事情一经传播到网上,马上情绪激愤。互联网强大的组织功能可以把全世界各地看似毫无联系的人在不知不觉间组织在一起,形成集体行动的强大威力。

信息技术也改变着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在信息化环境中,人的社会交往不仅仅是实体的交往和面对面的交往,而变成了网络虚拟世界的交往与沟通。一个人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可以通过网络轻易而举的实现与外界和他人的沟通。网络虚拟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但它又与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虚拟社会的所作所为都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向,现实社会的很多问题折射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甚至被人为放大。适应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能力,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任务。

(三)社会诉求不断提升导致维权意识更加强烈

随着社会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增强,一些在过去看来不是问题的情况,变成了当今的大问题;过去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今天看来也越来越理不直气不壮了;过去坚不可摧的合法性基础今天越来越有些靠不住了。正如邓小平晚年时说过一句话:我们过去总认为发展慢了不行,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之后,发展快了问题更多、更棘手、更复杂。现在重温这句话,确实让人感受到了伟人的高瞻远瞩。

(四)转型社会价值真空和社会失范引发风险

社会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各种思想观念和认识不断积淀、筛选、成型,一般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国用30多年走过了西方社会数百年变迁的历程,既有的价值观已经失去了共识,新的价值观又没有真正形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价值观的真空,人们缺少精神上的皈依,一些人在不断膨胀的权力欲和金钱欲驱使下,目无法纪,把个人利益的满足建立在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之上。一些弱势群体感到绝望无助,看不到过上好生活的希望,体现出一种社会性的焦虑与迷惘。有的人以仇视的心态面对社会和他人,铤而走险引发非理性的恶性事件。面对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和管理要求,过去用惯了的、会用的、曾经很管用的、数十年来延续下来的一些社会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力不从心了。要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科学探求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路径设计

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做好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方面的顶层设计,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方各类群体的正当权益,确保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1.科学界定社会管理主体的职能定位。一方面,要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置,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另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康发展,必须致力于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用法律规范和制度来规范引导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机制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2.推动建立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从法律制度上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的发展,改善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社会民间组织的性质、地位、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经费来源、财产关系、内部制度、人员保障,权利义务以及与政府、企业的关系等。要推进社会组织在法制健全、政策支持、公众认同的环境里发展,使其成为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增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

3.构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体系。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关注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是要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有效调节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合力推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4.建立预警应对处理社会问题的新机制。任何社会在其发展变迁过程中都会出现不良问题,关键在于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主动应对和化解风险,避免矛盾激化引发动荡。从社会管理需要来看,必须建立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各种社会问题风险的能力,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要对一些潜在的社会问题进行预判分析,设定不同级别的临界值,并做好相应的预案对策,掌握主动、应对有序,避免手忙脚乱、惶惶失措。尤其对一些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更要善于妥善疏导民情,化解危机,避免机械、简单地运用“物质满足”或者“物质诱导”的方式,切忌简单地定性为闹事事件,采取强硬压制的手段导致矛盾升级。

5.建立高效有序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建立社会管理格局,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健全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要把公众参与落实到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当中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

(二)依托社会管理创新解决突出重点问题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把握重点,紧紧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

1.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2.推进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

3.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4.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要致力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承认社会组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范。

(三)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要确立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促进社会活力而不是限制社会活力,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要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倡导不同的行为模式,倾听不同的利益诉求,重视沟通与协调。社会管理创新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尽可能地兼顾各方各类利益。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要着眼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对各方利益进行综合的全面衡量,依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裁量判断。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实践证明,“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缺一不可,相得益彰。[1]吴鹏飞.“创新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稳定”[J].求是,2010(13).

这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规律性特征,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要予以最大限度的尊重。

总之,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有矛盾暴露,有冲突产生,有分歧出现,正是多元利益和价值在寻找渠道相互对话、彼此辩驳。对话胜于对峙,从倾听民众的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回应舆论的质疑中寻求进步,实现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行政的基本理念。时刻关注民意的温度和风向,以公开透明化解疑虑,以闻过则喜树立公信,以真诚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在良性互动中促进社会共识、完善公共治理,这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现实途径。

*陈兴林(1967.11- ),男,哲学学士。现任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一级法官。重庆市江北区政协委员。民革重庆市江北区副主委、民革重庆市社会法制委员会委员。

猜你喜欢
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水利建设与管理》征订启事
聆听两会
——关注自然资源管理
2020年《水利建设与管理》征稿函
运行管理
管理就是沟通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解秘眼健康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