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文化与古代甘肃沧桑岁月

2013-04-10 10:31苗德培
社科纵横 2013年10期
关键词:陇西氏族姓氏

苗德培

(兰州市甘草水泥集团公司 甘 肃 兰 州 7 30000)

古代甘肃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的历史时空中,甘肃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实现了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生产方式也开始从狩猎游牧向农耕的转移,这一时期出现了部落群体以名号为特征的氏族,如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轩辕氏等。古代甘肃是从夏商周秦逐步发展起来的,到隋唐已进入了辉煌鼎盛时期,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也就是这一个时期,在古代甘肃的天水、陇西、临洮、北地、武威、敦煌等郡县涌现了一批名门望族,成为中国姓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中国姓氏的来源主要是由古代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是以图腾、植物、封邑属地、职位官爵、谥号、职业为特征,具有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也具有浓烈的地域标志和经济特点。因而,姓氏和地域就成为几千年来维系华夏,凝聚人心的重要支柱,是永远无法隔断的纽带。古代甘肃姓氏产生也概莫能外,只不过地域性和集聚性更为显著。

宋人编著的《百家姓》是一部重要的启蒙读物,充满了认祖归宗、氏族认同(同姓、同根、同源)、文化凝聚的特征。通过朗朗之语的教化作用,使华夏民族子孙热爱缅怀先祖,凝聚人心人脉。宋人编著的《百家姓》共收录了488个姓氏,单姓408个,复姓80个。而生息繁衍在甘肃地域的有42个,也不乏中华姓氏宝库中的名门望族和大姓氏族。主要有:赵、李、严、彭、时、傅、伍、禹、狄、米、董、梁、闵、席、贾、林、胡、单、洪、石、程、秋、索、蒙、双、莘、牛、边、别、庄、艾、容、秦、姜、慎、阚、权、尹、纪、关、桂、慕、上官。而赵、李、秦、关、胡、林、彭都是土生土长的知名中华大姓,其后辈子孙传承祖业,前赴后继,多有建树,光辉中华,曾产生了众多的皇胄元宰、将帅谋士、文豪大家、神工巨匠,为万世敬仰。毛泽东在《沁园春·雪》挥毫书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被毛泽东评点的著名四大君王,就有嬴、李、赵姓出自甘肃大姓。著名的政治家牛僧儒、权德舆、彭泽都出自甘肃姓氏。首倡“屯田”之策的赵充国、身经百战的飞将军李广以及姜维、纪信等杰出军事将领都是甘肃陇西、天水郡人的骄傲。“草圣”张芝和东晋著名书法家索靖是敦煌、武威郡人氏,在中国书坛上占有显赫位置。“诗仙”李白及边塞大诗人李益祖籍陇西郡或武威郡人;中医针炙鼻祖皇甫谥是安定郡朝那人氏(今甘肃平凉),制天车提水灌溉的段续是陇西郡人(在今甘肃兰州)。这些土生土长的甘肃姓氏杰出人物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发展贡献颇多,成为子孙后世永远的骄傲与自豪。

为什么甘肃会产生众多的中华姓氏,溯根求源,何以为之?史料记载,远古的甘肃河流密布、土地广阔、气候湿润、植被茂密、物产丰殷,民风淳朴,很适宜人居繁衍生息。经过神农、伏羲、轩辕氏的早期治理,陇右地区已实现了从游牧向农耕的跨越,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物质资源丰厚,具备了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自然成为帝王的封邑之地。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所记,赵姓是周穆王为驾车救国有功的伯益封邑赵城而来。同时,陇右地区也是姓氏集中地区,大多封邑的氏族或以地域或职位而姓氏,据《百家姓》和《姓氏考略》记载,仅天水、陇西两郡就集聚30个姓氏。因而,物产丰殷是姓氏产生和壮大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才有可能强族富部。陇右地区之所以成为富庶区域,也与封邑地氏族的辛勤劳作和开拓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丰厚的物质条件成为甘肃氏族政治集团对外拓展的保证。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陇右地区的人口有了长足的增长,为氏族集团的政治活动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生活在西周秦王时期秦邑(今天天水清水县)的非子部属经过五代人努力,由嬴氏氏族部落扩大为嬴氏氏族政治集团。明代诗人杨恩诗曰“陇右山川尽姓嬴”可见其发展速度之快。今人咏史感叹“秦人由此始为名”。嬴、秦两姓实为一姓,秦姓由封秦邑(今天水市清水县)而来,因而秦姓是古代甘肃的大姓之一。到秦文公时,他率领氏族集团飞越关山,进入关中平原,成就了一方霸业。其后业子孙嬴政即始皇帝,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结束了长期割据争战的战国格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治的中华封建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篇。

自西周开始,甘肃就是一个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地区,华夏族与戎、氐、羌族长期征战、融和,形成了较为独特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中华姓氏的第一大姓——陇西李氏。据史料记载,秦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08年)设陇西郡,郡治所在地狄道(今甘肃临洮)。秦任命李崇为首任郡守。据考证陇西李氏故里在今甘肃临洮县东门槐树里。秦大将军李信,汉大将军李超、李仲翔、李广都是直系李氏子孙,功勋彪炳,光辉中华。李仲翔十九世孙李昌建都敦煌,史称“西凉武昭王”,其孙、重孙李宝、李冲为北魏重臣。在西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陇西李)宝等为冠”。“自武昭王以后,一门三公,为四海望族”人才济济,星光灿烂。李唐王朝认祖归宗,附于陇西李氏,史称祖籍李氏。李唐王朝创造了辉煌日月的“贞观之治”和“天宝盛世”,将中国封建社会带进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文明的又一个高峰,海内外无不仰视,形成了“天下李氏出陇西”的盛局。唐至南唐,载入宗室和宰相两世表的“陇西李氏”人物数以千计。至今,仅海外李姓人氏约2000万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姓氏。以陇西李氏为代表的关陇氏族集团依靠其显赫的名门,众多的人口,占据的富庶区域和吸纳匈奴、戎、氐、羌族部落首领,通过征战、联姻、赐婚、赐姓、封爵等,形成了雄厚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基础,因而才能建树伟业,荣耀中华。

古代甘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军事,崇尚武功,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纲。因而,将帅灿若群星,勇士遍及千里,这是因为:其一,长期与少数民族区域的接壤需要武装自卫,以求发展,因而习武之风蔚然,特别是天水、平凉、静宁、临洮、武威等地至今尚存以武会友的氛围;其二,受孔子中庸思想影响较小,“孔子西游不到秦”,所以大都性格豪爽耿直,刚健勇猛;其三,氏族多以集聚而居,氏族集团都有自己的武装,需要看家护院,防盗锄奸,保一方平安,具有现代民兵和屯兵之形,平时为农,战时为伍。除少数专司保安职责外,大多亦农亦兵。古有“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之说。就是在近现代甘肃籍士兵也是每个时期重要的军事兵力来源,其吃苦耐劳,能征善劳,将星涌云,战功显赫,世人称道。甘肃籍士兵为维护祖国统一献身的精神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在甘肃姓氏文化中除汉族之外的少数氏族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特殊时期,其作用更为重要。以逐水而居,逐草而牧的少数民族主要游牧于甘肃的北部和河西地区,形成了割据一方又混居融合的独特局面。他们一方面保持游牧性,以牧为主,另一方面又接收汉民族的农耕文化,也实行定居农耕,形成了农牧形态的少数民族氏族部落群体,不少发展为具有政治抱负又渐渐强大的氏族集团。最为著名的是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东)氐人符坚(公元338年-公元385年)。永光元年(公元357年)他建立了前秦王朝,称大秦天王。称制期间强化王权,打击豪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提倡儒学,整殇军政,使关陇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自建元六年(公元370年)始,先后攻灭前燕、前凉和代,攻占了东晋司马政权的梁、益等州,威服近领诸夷,又遣吕光进兵西域,结束了黄河流域动乱分裂的局面,符坚是氐族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杰出人物。也就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羌人姚苌建立的后秦国。其在关陇地区征战中“修德政,布惠化,省急费之费,以救时弊”,也是羌族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杰出人物。诸如建立西秦国的陇西鲜卑人乞伏国仁也割据统治了以金城为中心(今甘肃兰州东西)达47年。还有唐代中兴名将浑瑊(铁勒族)一生戎马倥偬,为巩固唐王朝的统治立下了不朽功勋。这些少数民族氏族杰出代表人物之所以能在甘肃得以发展,关键是具有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生产力得以充分提升,物产丰富,人口增长,国力充实,也为甘肃古代的富庶贡献了巨大的财富,是甘肃文明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甘肃从盛唐的辉煌后逐步走向了衰落,到宋以后更加快了衰落的速度,这种历史现象在整个中国西部地区都大体相同。从姓氏学的研究表明,自唐朝开始,中国封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一,政治中心东迁,李唐王朝的活动中心由关陇区域向黄河、长江流域以南发展经营。据临洮史话记载,“唐末宋初,陇西李氏后裔大批客居于东南沿海地区。”这表明关陇地区的经济总量已无法支撑庞大王朝的支出,需要富庶的江南财富来支撑。同时,关陇氏族集团必须与新起的南方士族阶层结合,才能巩固其统治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二,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甘肃从唐末宋初由经济保障区域转向军事战略防御区,成为防御对抗新的西夏、辽、金等部族的前沿地区,经济让位于政治、经济必然受到影响而无力发展。其三,安史之乱是甘肃走向衰落的标志性事件,长年的战争动乱,极大地破坏了经济民生,生产力受到了制约,生产水平加速下滑。其四,自然环境也开始发生变化,缺雨、干旱、风沙、地震等生态变化,使得天下富庶的陇右变成了苦甲天下的贫困地区,而这种局面历经千年未从根本上改变,是值得深思的。

从辉煌到衰落,是历史带给甘肃的沉重现实。从姓氏文化的角度解剖,氏族发展繁荣是由那个区域的人和自然共同创造的,自然条件好,人勤劳,团结合力,氏族就可以生存发展;自然条件不好,人们可以离开本土向好的地方流动迁徙。从中国历史的特定条件观察,凡是国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李、刘、王)都是大的氏族政治集团,财大气粗,人丁兴旺,繁衍不断,诸侯一方,所以不论朝代更替,还是沧桑变化,都无碍这些氏族的发展。陇西李氏的外迁就表明一个大的氏族可以带走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根脉、财富和智慧在新的地区发展起来,从而使原居的老地区失去了发展原动力,衰败当然不可避免。用现代观念解释:留住了人才就是留住了财富。还值得深思的是,衰败的主要诱因之一是生态发生了大的变化,楼兰古城的湮灭,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的加快合拢,都是自然界对人类忽视生态环境的报复,并无过多的政治因素。气候变化、缺雨少水、干旱连年,经济必然受到直接冲击,导致更多的无人区、荒漠区,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所以不可避免衰败。

从中国姓氏文化与甘肃沧桑岁月的讨论中,至少可引起这样的思考,人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硬中之硬,氏族的发展也是这样;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的基础,失去发展的基础必然从辉煌走向衰败;自然条件变迁是辉煌走向衰败的加速器;遵循科学发展,重视经济发展,重视人才建设,重视人文建设,重视生态建设是和重塑辉煌的基本条件。21世纪的甘肃将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后发冲飞,快速发展。让我们期待在中国历史上甘肃再现辉煌。

[1]佚名著.百家姓[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2]赵瑞民著.姓名与中国文化[M].中国人大出版社,2008.

[3]中共甘肃省委研究室著.甘肃省情[M].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4]陈瑞山主编.临洮史话[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5]刘兰香主编.清水史话[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陇西氏族姓氏
海内外新安程氏族人清明公祭太极魂“忠壮公”程灵洗
姓氏从何而来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甘肃陇西液氢生产及碳减排示范基地项目开工
浅谈图腾崇拜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
浅谈陇西秧歌的变化
清代闽西的族产种类——以宁化安远的《陇西李氏八修族谱》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