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化的视角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013-04-10 10:06唐开秀李世仿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关怀人性化人性

唐开秀,李世仿

(泸州医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大学生为对象,是建立在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基础之上,以他们的发展为中心和目的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到其特有的人性所制约和规定的,对其人性的认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前和基础。因此,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在理论上是符合逻辑的,在现实上是必要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基本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它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特殊性。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解,人是一个整体,人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而人性化表示的是人们的实践向合乎人性要求的性质或状态的转变”。即是坚持以人为中心,依据人性发展的需要,以人性的和谐与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一个发展过程。当代大学生人性的主要特点是思想的独立性增强,选择性较多,价值观呈现多元性,他们年轻有活力,个性张扬,思想开放,注重竞争与参与,喜欢标新立异,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现实的人性出发,把他们看作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受教育主体,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充分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充分开发和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使他们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完整、科学、准确地理解大学生作为“人”的特性,树立良好的“人”的意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遵循人性的制约和规范,给学生注入真切的人性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它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其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它对于教育既有方法论又有价值论的指导意义。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本,实现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整体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二,注重大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即是要关注大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我们强调个性化,站在价值论的角度上,教育对人的个性尊重,其实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第三,尊重大学生在受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决的能动性创造过程,人的能动性是人存在的最根本性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就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是教育要有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使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得到启迪,在独立思考中获得提高,从而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第四,教育方式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性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是教化的过程,但从人性化的角度来认识,其本质更应该是关怀的体现。”即是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大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物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需求,切实地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以及生活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成才。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缺失的主要表现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较差的状况,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问题在于教育中人性化的缺失。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强调人的工具性,忽视人的目的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地注重其社会价值的一面,而较少关注个人价值。教育中强调人的“工具性价值”,即强调人对社会的作用。着重鼓励大学生要为社会的发展奉献力量,而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个人自身的需要,即忽视了人的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价值”,这种过度关注学生社会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导致把学生当作“社会工具”而培养其服从性,却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忽视了其个性的自由发展。“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制器”而非“育人”的教育。” 教育把人当作工具,就不可能真正以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全面发展为本,必然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压抑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创造性。

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骨子里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模式,主要强调应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制约和控制,总是想通过外在的灌输,来引导或强迫学生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典型的外塑式、改造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具有无可置疑的主导权,可以决定学生的一切,学生没有个性和自我可言,教师在事实上成为了学生“思想的监护人”。教育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外在的控制力而存在。造成的结果甚至可能使学生的主体性被泯灭。

(三)教育方法缺乏对学生的关爱。

21世纪倡导的人文精神是要我们学会关心,但在目前的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基本是沿袭习惯使用的灌输、说教那一套陈旧而缺少关怀的方式,其主要表现为:教学中师生人格的不平等,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职业道德不健全,只把教书当作谋生的手段,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言传不重身教;对工作缺乏热情,对学生没有爱心,师生关系十分淡漠,造成学生不能“亲其师”,也就不能“信其道”。另外,教育中忽略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行的差异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利益要求,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的关心和引导。这种缺失了对人的关怀的教育,必然达不到理想的“育人”目的。

(四)评价标准的静态性和被动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然涉及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但目前评价方法的主要问题在于评价模式的静态性和被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以理论考试成绩为标准,评定人员由教师和辅导员组成,检测中以开、闭卷考试为主,考试中,教师注重考题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按标准答案改卷、评分,学生只关注卷面成绩,以分数高低论成败。这种所谓精准性的评价模式注重死记硬背,是一种静态的、被动的评价方式,其最大缺陷是忽视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人而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取而代之是整齐划一的“一刀切”式的机械标准。其次,“重结果、轻过程”。目前的评价模式是以定量化为特征、以结果评价为重点的终结性评价,而学生的整个思想变化过程和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则视而不见。造成的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全程关怀,制约了教育方法的改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缺失的主要原因

从人性化的视角来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以上一系列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背后潜存着深刻的原因,对这些原因的深入分析,是我们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为此,我们将从社会和学校两方面来讨论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没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首先,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其最大弊端是教育中的“目中无人”,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无人的教育”。“无人的教育是怎样的?笼统地讲,是重事实而轻价值,重科学而轻人文,重书本而轻行动,重理性而轻情感,重控制而轻关怀”。这种概括比较全面,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无人化”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其教育是统治人、控制人的工具,而人则成为被教育控制的工具。虽然现代教育早已破除了这种落后的“物化”教育,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影响并没有彻底根除,在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重书本而轻行动、重理性而轻情感、重控制而轻关怀”的现象,实质上,这种“物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表现为教育的人性关怀的缺失。

其次,当前社会功利化淡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关怀特点。我国现在正处于新兴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人的独立性和全面性的发展虽有长足的进步,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人对物的依赖性还特别明显,“物”对人的支配和控制作用仍然十分强大,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就存在着为追求物质利益而片面发展人的“工具性”的功利化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旦受功利的支配,我们的教育既使有良好的愿望,也很可能会背离初衷。

(二)学校教育缺乏人性关怀。

首先,高校的教育环境缺少“人情味”。一是由于过渡宣传竞争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爱的淡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意识的强化,近几年又由于高校扩招等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导致了学校里面大学生之间充满着激烈的竞争,而我们的宣传工作往往又强化了竞争意识,同学之间既是朋友又是竞争对手,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必然会缺少应有的温情、同情,同学之情变得有些世故和势利,这种人际环境不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健康和谐的社会主体。二是学校的管理方式缺少对学生的关怀。从高校的整体管理看,基本上是重控制轻关怀、重制度轻人文、以管代教、以罚代教的现象突出。这就使本应是以对人的“关怀”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师生之间的亲情和友谊变成了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心灵沟通变成了冷冰冰的制度宣讲。使整个学校的教育环境变得不和谐,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硬而缺乏人情味,必须给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忽视了个性化,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教育的人性化,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完整性,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则强调教育中重视人的独特性、发挥人的创造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考虑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采取一种“流水线式”的工业操作模式来“制造”学生,追求一个趋同的统一目标,这种统一而单调的教育教学方法,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厌学和反感。这样的“刻板”教育方法与现代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合,只能造成一个毫无生气、缺乏创造性的沉闷社会。

再次,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削弱了教师的育人功能。随着高校的扩招,教育资源紧张,教师相对缺乏,由此使教师整天疲于“上大课”,课时多、学生人数多,面对众多的学生,教师根本无法去认识他们,也很少有机会能与他们成为可以经常交流的好朋友。再加上教师评级评职主要以科研成果的多少论成败,很少静下心来与学生们进行真挚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这就导致本来是十分人性化的、需要人对人进行交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师生需要完成的硬性任务,即教师按规定上满理论课时,学生在下面死记硬背,期末考试结束就万事大吉。这样的教育已经缺少了关怀与关爱,也就失去了其丰富的人文意蕴。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并从人性化的视角指出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这就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找到了突破口。

[1]李 俊.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理论月刊,2007,(8).

[2]黎 君.论“人的可能”与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2).

[3]廖志诚.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差及其矫正[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

[4]杨淑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5]王 啸..教育人学内涵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6,(3).

[6]金生钹.教育学的合法性与价值关涉[J].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6,(4).

[7]段文灵.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J].学习与探索,2007,(6).

猜你喜欢
关怀人性化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