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中“学”的观念

2013-04-10 09:03石梦娇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学文好学乐学

石梦娇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济南 250100 )

至圣先师孔子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为传播他的教育理想而汲汲奔走。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在历经了千年岁月的磨练和考验之后,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孔子独特的教育思想紧紧围绕着“学”的观念进行,可以说“学”或“好学”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基础性观念,以此为本,孔子指出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学文”,更强调德性的“学道”;特别强调为学由己、乐学、里仁为美诸观念的重要性;孔子的教育实践最终是要达到“学为君子”的理想目标。

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教”与“学”两方面,但他最主要是围绕着“学”的观念,孔子好学善教,在《论语》一书中,“教”字出现过七次,而“学”字多达六十四次。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理念中更多的是围绕着“学”的观念,他非常重视学习,并且好学成性。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孔子明确地把“好学”作为与“忠信”相类或更高的德行。他还指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贱;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仁”、“智”、“信”、“直”、“勇”只有在进一步“学”的指引下才可持保而不陷于种种弊端。“学”确切的说是“好学”,是孔子思想中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基础性观念,“不仅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在他的整个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1]孔子还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志于学”的“志”亦即“好学”之志,所以“学”与“好学”既是孔子思想的发生学的起点,更是他的思想生命的逻辑起点,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基石。孔子十五岁就立志于学,并且终身行之,坚持不懈。在生命的各个时间段中,因学而达到对生活生命深层次的体会。孔子一再强调他“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说自己并非是“生而知之”的聪明人,后天的种种知识道德所达到的境界,只是勤奋不懈的“学”来的。

一、不仅“学文”更要“学道”

如果说孔子提倡“好学”,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地了解孔门所学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呢?宋代儒者就曾提出过孔门“所好何学”的问题。程颐说:“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这里重点指出孔门弟子三千仅在“学文”上习通,独独颜子超而“学道”,正是如此孔子才一再的赞赏弟子中好学的唯有颜回。就学文而言,学是指知识技艺的学习, 尤其是礼乐技艺和经典知识。史书说孔子以六艺教人,以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侧重的是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孔子曾致力整理六经,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侧重的是文化知识的教育。“六艺”、“六经”可以看出孔子对技艺和知识的重视,主张“博学于文”。

但是,孔子主张的学不仅指技艺和知识学习,还要在德行上“约礼”、“修德”、“学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之,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真正的“好学”是“就有道而正”、“ 志于道”,在加强自我德性的“学道”之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相比于技术的学习,孔子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所以,君子之学的要点在于学道,《礼记》称之为“修德学道”。

二、为学由己

孔子所理解的教育不仅是“教”,他更强调“学”,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追求的过程。因此他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为学由己”的方式发挥自我的主体性。这重点体现在他对“三个己”的认识上:为己,由己,求诸己。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所谓为己,是说学习修养都是为了充实、提高、完善自己;为人,就是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牟取名利。为己是学习修养的最根本的态度,是学习过程中应该时时保持的态度。“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所谓由己是指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不“由人”, 而是“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里仁》),即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在思想道德境界上达到“仁人”、“圣人”的境界。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凡事首先从自己方面要求,而不怨天尤人。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这就要求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不怕没有职位,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没有能力担当重任,这就是求诸己的精神。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要求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

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论语》中,该篇开头写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说”与“悦”相同,悦乃喜悦、快乐之意。把学习看成是乐事,学在乐中,乐在学中,寓学于乐;时时习之,温故知新,其乐融融,从乐中接受教育。好学乐学,这实际上是学习心态问题。明朝王艮作《乐学歌》:“人心本自乐,自为私欲缚。私欲净尽时,人心还自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对学所带来的乐进行了发挥,强调“学是学此乐”。从学习中体味快乐,由快乐中促进学习,是很必要的。乐是精神上的愉悦,它可启动学习的积极性,诱导人们在快乐的情绪支配下去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并受到教育。孔子提倡乐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知道学问有用而学的人不如为了爱好学问而学的人,为了爱好学问而学的人不如以追求学问为乐的人。以学为乐的人有强烈地求知欲,对学习存在浓厚兴趣,名利引诱不能动其心,饥寒交迫不能变其志。孔子高足颜回就是乐学忘忧的人,孔子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孔子也是这样,追求真理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程度。这的确是一种伟大的进取精神。好学、乐学还要求不耻下问,学无常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四、里仁为美

孔子强调学习的过程是一“不亦说乎”的过程,在好学乐学中,孔子也强调“里仁为美”。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学”的重要促进作用。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论语·里仁》)“里仁为美”的“里”字可以看做是动词,是居住的意思,“仁”是“仁德”,引申为有仁厚风俗的环境,“择”是选择,“处”,上声,是居住,“知”是“智”,智慧或聪明的意思。要选择有仁厚风俗的居住环境,自觉的接受“仁德”的熏陶。而“仁厚风俗的居住环境”,最重要的就是个人的交往环境。孔子非常重视对良师益友的选择,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主张圣人无常师。他人有所长能助我成长完善的就是我的老师。对于朋友,孔子更是主张真正的朋友是可以促进你“学文”,更能助你“学道”的。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同时,孔子指出“择友”是要有标准的,他明确地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正直、诚实、多闻博识的朋友是“益友”,需要我们趋而亲之的;走邪门歪道、谗媚奉迎、花言巧语的“损友”则需要我们避而远之的。入兰室则香,居鲍肆则臭。孔子“里仁为美”的“择居”、“择师”、“择友”思想,主要强调要向身边的“良师益友”(仁者)不断靠拢,由外而内,由浅而深。

五、学为君子

从整个孔子思想体系来看,“学”的目标是学为君子。君子,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理想标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就是花纹,文饰,外表的表现;质是内在的品质。彬彬就是两个东西配合得很好,相得益彰。儒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内外兼修的“君子”,孔子曾叮嘱他的弟子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何为“君子儒”?作为一名“君子儒”,一方面“修己以敬”,既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事恭谨;另一方面“修己以安人”,能使人民安乐、国家稳定。“君子”应该具有完美的品格,在《论语·宪问》中详尽地记载了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要求:“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理想的君子人格就是集藏武仲的聪颖智慧,孟公绰的无欲廉洁,卞庄子的勇敢无畏,冉求的才艺兼具。不论是士还是君子,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的“学”就是学为一种高尚的人格、完整的人格、具有多方面优秀品质的人格。培养一种追求高尚人格的人,以德性教育为中心的整全人格的塑造,是儒家的教育目标和理想,也是两千多年来儒家教育的历史实践。

总结起来,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对“学”高度重视,将其视为一种德性,“好学”体现于人的一生的无休止的过程, 这也表示学习的实践是终生的。在“学”的过程中,强调德行优于知识,看到了“学”和自我主动性、学习心态以及人文环境方面的关系,最终着眼于把人变成全面发展的君子即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98.

猜你喜欢
学文好学乐学
包学文
乐学电阻 明辨是非
包学文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种下求知乐学的种子
担心等
奔跑的月光
《乐学选集》阅读札记
『淋漓尽致』乐学机器人
Application of Ionic Liquid in Upgrading 6# Solvent O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