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留日学生在日的爱国反抗活动——以1937-1945年为考察时期

2013-04-10 05:57周孜正
社科纵横 2013年3期
关键词:自传抗日馆藏

周孜正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上海 200062)

救亡和自强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日本自明治维新崛起后,对中国的侵略和蚕食就未中断过,中国人民的抗日自强也从未停止。中国留日学生是日本侵华时期的特殊群体,他们身在敌国但未忘祖国的苦难,亦有特殊的爱国反抗活动。本文就此主题展开论述,再现这些被忽视遗忘的特殊“爱国者”的尘封往事。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建立“满洲国”,为长期霸占东北,日本政府为培植高级奴化人才,大力鼓励“满洲国”青年留学日本。据1936年日华学会的统计,在日5909名中国留学生中,“满洲国”学生有1833人,占总数的近1/3。[1](P118)

日本当局对“肩负”着建设满洲“重任”的东北留日青年另眼相待,将中国留日学生强行分为“满洲国”留学生和中华民国留学生,并派警察监视他们的互相往来。在日留学生分化为两大类的现象一直持续到1937年,才有改变。

1937年“七七事变”后,留日学生纷纷回国。据当年8月29日厦门《江声报》的报道,“自芦沟桥事变,旅日华侨,益受苛虐待遇,返国者日多。‘沙丹鸭家’号轮由神户到厦,其中留日学生颇多。”[2]根据日本外务省的调查,“七七事变”前,中国18省留日学生(“满洲国”留日学生除外)总数为3643人。“七七事变”后,骤减至403人。[3]另据《江声报》在“沙丹拿鸭家”号上的采访,“我留日学生6000余人,自中日开战,自动返国者,十分之八,尚有700余人”,也准备下月回国。此时,日本政府对在日的中华民国学生更为怀疑,“被日政府指为思想犯,拘禁70余人”,有学生“被施打神经错乱药剂,拘送疯人病院”[4]。离日归国抗日,是当时留日学生对日本侵华最有力的反抗。1937年秋冬,在日中国留学生的数量跌到1945年以前的最低点。

很显然,留日学生在日本要作公开的抗日举动几无可能。为方便活动,取得实效起见,留日学生转而采取诸如成立社团、出版报刊、组织学术研究等合法形式,密切注视日本军阀的动态,研究日本的国情军情,将耳闻目睹和研究所得通过报刊、书籍、信件等媒介传入国内,以助祖国抗日。“九一八”后,中日关系日趋恶化,中国抗日运动持续不息,日本政府对在日中国学生防范加强。其时,日本警察严密监视留日学生的言行,对他们动辄私拆信件,私入住室,偷翻其文稿日记,稍有不慎,就有被日警逮捕殴打或遣送回国的危险。抗战前夕,留日学生被捕被遣时有发生。1937年7月《申报》说:我国留日学生遭受残酷痛苦,时受日本当局无故逮捕,横加压迫。[1](P116)

日军攻占南京后,蒋政府坚持移都抗日,留日学生中秘密的爱国活动亦未休止。汪伪新遣的公费留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情”到日后,少量东北“老一辈”留学生将默默斗争和反抗的办法传承给了汪伪新生,受到“老一辈”们的鼓舞和影响,新留日生们“减却了许多苦恼和烦闷”[5]。尽管1937年底中国学生几乎中断了留日,但日本当局和警察防范留日生的旧有政策和思维依然惯性强大。对汪伪新生,其政策是照旧一以贯之。汪精卫1941年访日时,曾宣扬他在1904留日时对日俄战争所持的态度是基于“爱中国爱日本爱东亚的心理,并合为一”,“盼望日本战胜”[6],但这只是无耻谰言罢了。由于上述两个原因,使得“爱日本的心理”无法在留学生心中生根,也为汪伪留学教育的失败和破灭埋下了伏笔。

留日学生的爱国心并未泯灭,在日本的所见所感,更激起他们振兴祖国的决心。笔者详阅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百余本留日学生的个人自传中,有很多关于他们暗中集会或反战行动的记录,当提及日方侦知这些活动时,笔者未发现一例是因中国同胞告密所造成的。因此,笔者认为留日学生中的“叛变者”是极少的,并没有因为拿了日元补助就降了敌方,即使自传里提到的伪“新贵”的子弟,也未被论及有主动出卖同胞的事。

“老一辈”延续的抗日的星星之火,给汪伪新生很大的刺激。陈某某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以下简称一高)看到“数千名隔离祖国的青年”,“竟肆无忌惮的进行他们反帝国主义一贯奋斗而艰涩的工作”,数十年来以“竖立不易的精神”“建立了这帜海外救国的大纛”。1937年后日本政府为“统治思想记计,予一高特开班,收容留学生,其他各校不予收留”,此举“实在是不智的”,中国和满洲国新旧留学生无意中“在日本的家里见了面”。每当新生入学的时,将毕业的老同学“即分别个别或团体施以谈话”,告诉他们一高的“传统抗日精神”,因为大家都知道“日本是在进行毁灭祖国的工作”。“‘打倒日本!’这不仅是一高留学生传统的意识,大多数的留学生,对日本是全抱恶感的”,大家“一面读书一面研究复兴祖国的路途”。陈某某认为“生活在当时日本配给制,饭尚不饱的环境”,他们爱国反战的“吃苦”活动可以“对得起后方抗战的勇士。”[7]

一高的留日学生“向以爱国苦干沈默相勖勉,”不仅传承抗日精神,且“对方入学而沦陷已久之台湾东北同学,尽力唤醒其爱国心,改正其错误观念”,效果是“无不被说服同化者”。以至于“每开同学会时,热辩滔滔,使人热血沸腾,高唱三民”[8]。这种爱国聚会在早稻田大学也有,有次早大中国同学会在酒家内私自集会,按警方规定集会须报“警署许可”并“有警察一人参加监视”,而这爱国“集会并未知会日警者,为警徒侦知,遂行逮捕”,“幸早大校方之人事科长得报”,保出中国学生,“数十人乃得免于难。”[9]

总的看来,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能够团结互助,尤其一高的氛围新留日学生获得了抗日的思想和启示,其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偷袭珍珠港后,日本人“厌战的心情暴露出来了”。董某某和她的“留日同学凭自己的良心作了些地下宣传工作,以使他们更厌战”。他们的首领是“曾在日本十八年”的东京帝大的杨君,他以亲日姿态“掩护他工作”,“他上至日本的首相下至普通日本的国民,都有来往”,并自我宣传毕业后到“伪北京大学去作讲师”。一天日本宪兵逮捕了董某某:

过堂的时候他问我认识不认识杨君,我说“认识”,他又问我知道不知道他到那里去了,我说:“大概在北京大学作讲师”……

他又说:“你知道他在重庆对日本青年广播了吗?”我答道:“不知道”。……后方知凡认识杨君的同学都被捉起来了,由于宪兵队的问话中,知道杨君在重庆的广播题目是“日本青年应有的觉悟”。由于我们的被捕,我们都很高兴,知道杨君在重庆。[10]

美日开战后日本社会控制更严,有组织人数多的集会很难开展,留日学生则常以个人式行动进行反抗。张某某同楼的日人将“中国地图悬挂于厕所”,他遂“移居他区”。京都帝大的游同学课余“凭着自己的意志”“在敌国的人民间,煽动反战的思想,在敌国盟邦人士及第三国人士前”,尽量“离间他们”[11]。

中国学生在日本受到很多刺激,更加深对祖国的思念,激起他们心理上无声的反抗,恰如鲁迅在仙台时看到日俄在中国开战的电影,思想上产生厌恶感一样。如北海道帝大王某某每看到“劫夺我国物质等之陈列”,他“国必保,日必排”的观念必增强。”[12]“置身敌国”的邵某某在双十节“更念我中州人士”,当他意外在日见到“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惊甚”之下,感慨“在敌国立身于祖国国旗之下,不知乐乎!仰悲乎!不尤令人忆念国破家亡之恨。”[13]

中途岛海战后,日本节节败退。留日学生的微薄反抗虽不足影响战局,但“日本的窘态毕露”,战局终究出现让人有盼头的一面。留学生们看到日本“东京及大都市”遭受美军“空前的大轰炸”,“心中十分愉快”,暗骂“日本鬼子你也有这一天,天责罚你,你还不醒悟吗?”也笑听日本国民讽刺说,“主妇洗米之不在意,稍有损失,乃不了解其圣战也”。孟某某完成学业时,日本即将战败,她觉得“我的学问求到了,消耗的是敌人的粮食与物质,日本费尽苦心造就一群留日生以备他日亲善之用,孰知中国人终究仍是中国人,造就出来的人才回国后是为中国用的,究竟谁聪明只有天知道。”[14]陈某某则“知道日本的命运即在结束,果然在广岛的两棵(颗)原子弹,奠定了世界的和平。”1949年8月13日,“日本的臣民如丧考妣的流着泪接受了同盟国的劝降。中国胜利了,日本的人民对我们的态度完全改观。”[14]

日本投降的那时那刻,笔者以为,日伪希望中国留学生成为中日亲善、经济提携人才的迷梦固成泡影,而学生们的爱国举动和无声反抗绝不是无意义和孤立的,“中国胜利了”是对他们在敌国飘零多年、坚持爱国反抗活动的最好肯定和最大安慰!

[1]王奇生著.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M].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9).

[2]汪方文主编.留日学生过厦,谈日本国情[M].厦门抗日战争档案资料——近代部分(一),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5):184—185.

[3]事变前后留学生省别比较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伪临时政府教育部档案,二〇一七——1790.

[4]汪方文主编.留日学生过厦,谈日本国情[A].厦门抗日战争档案资料——近代部分(二)[C].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5):185.

[5]参阅拙文.试探沦陷区中国青年赴日留学原因[J].民国档案,2004(3):98-100.

[6]汪精卫著.汪主席访日言论集——主席手撰“我们本来的面目”[M].上海特别市政府秘书处印行,南京档案馆藏,1941:23.

[7]陈某某自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五——15357.

[8]李某某自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五——15357.

[9]邵某某自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五——15357.

[10]董某某自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五——15367.

[11]张某某自传,游某某自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15357.

[12]王某某自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五——15367.

[13]邵某某自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五——15357.

[14]陈某某自传,邵某某自传,孟某某(女)自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五——15365,15357.

猜你喜欢
自传抗日馆藏
馆藏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关于推荐《施仲衡自传》的通知
《我母亲的自传》中的创伤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