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阴阳学说的科学性

2013-04-10 01:12李维娜李炳茂
河北中医 2013年8期
关键词:灵枢黄帝内经学说

李维娜 李炳茂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系2009级本科生,河北 石家庄 05009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医学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基本思维体系之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在分析研究过程中,主要有形象思维模式、逻辑思维模式、数学思维模式等方法,具有整体可分性、唯物辩证性及发展进步的性质,是认识自然、认识人体、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科学的指导理论,在中医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指导意义。

阴阳就是对立统一的概念,既不迷信,也不抽象。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2个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明代医家张景岳明确指出:“阴阳者,一分为二也。”[1]由于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和阳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道,就是变化所遵循的规律;神明,是指物质世界无穷变化的意思;本,即阴阳的道理。同时强调生命活动的物质性,把人看成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胚胎的产生是由父母之精结合的结果,这种精是本原物质,来自父母,具有遗传特性。“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灵枢·经脉》),“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虽然这些胚胎孕育过程不如现在精确,但这种生命孕育的唯物观在当时已经是非常科学的了。

阴阳学说的唯物观,还表现在对形体与精神的关系认识上,形体属于阴,精神及功能属于阳,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这种形与神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阴阳的对立统一,称之谓“形与神俱”。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活,无形则神无附。这种唯物的形神阴阳统一观是养生防病、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根据。防病和治疗就是协调阴阳的代谢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阴阳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用阴、阳二字为代名词,说明人体生理功能和解释疾病的变化,就是“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用阴阳理论指导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表证、热证、实证的疾病都属于阳;里证、寒证、虚证的疾病都属于阴。用阴阳的纲领指导疾病的治疗,“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张景岳对此的解释是“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都是典型的治病求本的辨证观点。

《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具有整体的统一性,又主张对立双方的可分性,是宏观无限包容、微观无限分割的。《素问·阴阳离合论》言“阴阳者,推之可十,十之可百;推之可千,千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无限分割,以至无穷。《灵枢·阴阳系日月》指出“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意思是说阴阳没有固定的形状,并不专门特指某个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代表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意义,因其表述对象不同,阴阳的具体所指就相应地有所不同,如物体向阳光的一面与背阳光的一面、白昼与黑夜、炎热与寒冷、人体上半身与下半身、气与血等。虽然阴阳“无形”,不特指,但落实到具体器官组织,又都是有形的。所以清·张隐菴说:“有名无形者,以无形而合有形也。”[2]由此可知,阴阳学说可以指导无限分割的研究,宏观到天文、地理,微观到细胞、基因,都是阴阳学说研究和应用的范畴[3]。

《黄帝内经》阴阳学说的科学性还在于以多维、复合的思维模式分析事物、人体及疾病。形象思维模式:按照形象、方位对事物归类,如天为阳,地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逻辑思维模式:按照逻辑推理对事物归类,如温热为阳,寒冷为阴;生长为阳,消杀为阴;气为阳,味为阴。数学思维模式:按照数学运算的方法推演事物的变化,如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既注重人体与自然界阴阳的关系,又把人体从不同层次分阴阳。人体分阴阳,脏腑分阴阳,气血又分阴阳,无限分割,万之大不可胜数。

《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具有广泛的科学性,不但用于医学思维科学,用于哲学理论科学,用于计算机的二进制程序编码也非常科学。在远古时代,伏羲为天下王,探求大自然和人体的奥秘,推演出了太极八卦图。2条黑白相间、首尾相顾的鱼形成了一个圆圈,四周还围着结构奇特的八组图符,每组都含有3个或断或连的线段。若把八卦两两组合,就生成六十四卦,《易经》对八卦和六十四卦做了详细的解释。《黄帝内经》的重要贡献就是明确指出用阴、阳分别代表的一个偶数、一个奇数的二进制编码可以表示任何事物,确定了阴阳学说的数学思维模式。《灵枢·根结》说:“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多孰少?阴道偶,阳道奇。”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1616—1703)看到“阴阳六十四卦方位图”后,从中领悟出了阴爻“--”代表“0”,阳爻“—”代表“1”,从而完善、撰写了《二进制数字算术》一书。他意味深长地说“自己不过是重新发现了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秘密而已”!古人曾解释说:太极生两仪,阴爻“--”、阳爻“—”,相当于二进制的一位数,两仪生四象,两位数,四象生八卦,三位数,等于或断、或连的三横爻,六十四卦是六位二进制数。阴爻“--”、阳爻“—”如同物理和计算机电键的一断一连,也正是计算机的计算方法。如果在六十四卦六位数的基础上加一位就构成“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表示128种字符。因为英文26个字母,加上符号也够用了。汉字编码显然位数要多,因为表示汉字需要几千甚至上万个符号,所以每个字用两个字节,每个字节用7位。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交换汉字编码”,简称国标码(GB2312)。可见我们的祖先就运用这简单的阴阳符号表示、演绎和解释世间万物。正因为阴阳学说的科学性,所以能够流传世界各国,韩国现在的国旗就是阴阳八卦图略简化的形式。《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不仅沿用了《易经》思想,还发展扩充了中国古代哲学辩证体系,具有多种思维模式,是指导自然科学进步和创新的科学理论。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都是阴阳变化、生杀的结果,所以阴阳的运动是永不停止的。中医历来就主张诊断治疗疾病,要分析结合社会时代特征、生活环境、致病因素、精神因素及体质强弱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改进治疗手段,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因时制宜。诊治疾病的关键环节,无论中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首先是正确的诊断。中医的四诊是望、闻、问、切,现代医学的四诊是望、触、叩、听,都把望诊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望诊的内容、方法和应用的辅助工具,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知识的新发现、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有所改进。在《黄帝内经》时期,就有了比较全面细致的望诊记载。通过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情况以及排泄物等,分析人体的神、色、形、态,进行望诊观察,推断体内的病理变化,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中医学认为望诊是首要和最高明的诊断方法,所以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中医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人体外部的表现和体内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面部、舌部与脏腑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对外部的观察,可以了解内部脏腑组织的病变。如《灵枢·本脏篇》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望诊的内容和方法,经过历代医家补充而逐步完善,逐渐发展形成了望面色、望舌、望神气、望形态、望头颈五官九窍、望皮肤、望脉络、望排泄物和分泌物等系统的中医望诊体系[4]。

辨证论治理论中,中医根据阴阳学说把疾病的性质归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虽然是八纲,本质上也是阴、阳两类。阴阳是其总纲,里、寒、虚属于阴;表、热、实属于阳。这样就能够在立法、处方、施治过程中执简驭繁,提纲挈领,治病求本。同样在药物的选择方面,中医也是根据阴阳学说把药物的性能、气味、功效等分为阴阳两类。属于阳性的有热药、温药、辛辣药、甘甜药、发散药、补阳药等;属于阴性的有寒药、凉药、酸药、苦药、咸药、清热药、泻下药、补阴药等。这样就容易辨证施治、对证治疗,避免误诊误治。

《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确实是博大精深,具有广泛科学性,既是古代哲学的思辩方法,更是现代针对复杂的人体和疾病以及其他事物巨系统的复合思维模式。不但注意事物的宏观整体性,而且注意其微观可分性,更注意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全面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正确诊断,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我们应深入探讨《黄帝内经》阴阳学说的精髓,使之发扬光大,促进诊疗技术的提高,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

[1] 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6.

[2] 张隐菴.黄帝内经灵枢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257.

[3] 李炳茂.别曲解中医[N].健康报,2008-06-05(1).

[4] 李炳茂.多维保健康[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11.

猜你喜欢
灵枢黄帝内经学说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