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艳姗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 高州 525200)
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庄艳姗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 高州 525200)
目的:观察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20例使用泼尼松,治疗组20例用补肾祛寒治尪汤。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好,可减轻症状,减少激素用量和减轻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类风湿性关节炎;补肾祛寒治尪汤;对照治疗观察
我们按已故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尫痹肾虚寒凝理论[1],用补肾祛寒治尫汤为主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疗效较好,总结如下。
共40例,均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高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男17例,女23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4岁,平均47.3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个月,平均30.4个月。40例分为两组,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胀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腰膝酸软,倦怠乏力,形寒肢冷,夜尿频多。关节肿胀疼痛,关节变形,甚则僵硬强直,屈伸不利,步履难行。或性情急躁,或手足心发热,口干便涩,关节微有发热,皮肤不红,疼痛关节夜间喜放被外但不能久置,久置疼痛加重。
治疗组用补肾祛寒治尫汤加减。川断15g,补骨脂10g,熟地15g,淫羊藿10g,制附片10g(先煎),骨碎补20g,桂枝15g,知母10g,赤芍10g,白芍10g,羌活15g,独活15g,防风10g,麻黄5g,苍术10g,威灵仙15g,伸筋草30g,牛膝10g。每日1剂,水煎取药汁400mL,早上9~10时和晚上临睡前各服200mL。
对照组用泼尼松30~50mg,每日1次,连用4周,然后逐渐减量,每周减量10%~25%,维持3个月。
两组均治疗1年后统计结果。
关节压痛:0=无压痛。1=轻度压痛,重压时有压痛,被动活动不受限。2=中度压痛,重压时有压痛,被动活动轻度受限。3=重度压痛,重压时有压痛,且退缩逃避,被动活动严重受限。关节压痛指数=1×关节压痛数+2×关节压痛数+3×关节压痛数。
关节肿胀:0=无肿胀。1=软组织肿胀。2=在1级基础上伴关节积液。关节肿胀指数=1×关节肿胀数+2×关节肿胀数。
晨僵:按分钟衡量。
双手平均握力:用血压计测量(前臂悬空不能支托),按mmHg衡量,先将袖带卷后充气至20mmHg,读数时再减去之,每手测量2~3次,取最高值,双手测得值相加除2。
患者对疾病活动的总体评价:采用水平的目测模拟刻度表(目视标尺法0~100mm)来衡量。
医生对疾病活动的总体评价:采用水平的目测模拟刻度表(目视标尺法0~100mm)来衡量。
按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痊愈:主要症状消失,主要化验指标恢复正常,活动功能恢复正常,积分减少大于等于95%。显效:主要症状好转,主要化验指标趋于正常,活动功能改善较为明显,积分减少70%~94%。有效:主要症状有所改善,主要化验指标数值有所下降,积分减少30%~69%。无效: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主要化验指标数值未降甚至升高,积分减少小于30%。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平a=0.01。
两组疗效见表1~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比较 ()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分组n休息痛关节压痛数关节压痛分级(分)关节压痛指数治疗组208.00±8.94△5.65±4.18△1.00±0.45△6.55±5.64△对照组2044.00±14.2913.75±8.062.00±0.3227.40±16.39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晨僵、握力比较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晨僵、握力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分组n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分级(分)关节晨僵时间(min)双手平均握力(mmHg)治疗组203.89±5.04△0.95±0.75△24.45±24.94△107.75±53.37△对照组2017.05±13.831.70±0 6590.00±84.0575.40±49.90
表3 两组患者及医生对疾病活动的总体评价 (mm,)
表3 两组患者及医生对疾病活动的总体评价 (mm,)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分组n患者评价(mm)医生评价(mm)治疗组2017.40±6.48△24.00±5.75△对照组2048.00±13.2144.50±14.31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为禀赋素虚,脏腑内伤,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营卫不和,以致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内侵,“两气相感”而致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是病因病机。焦老在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对尫痹的治疗尤有其独特的见解,根据其病因病机采用补肾祛寒为治疗大法,辅以化湿疏风,活血通络,强筋壮骨[1]。在治疗尫痹时抓住补肾祛寒的重点,随证结合化湿、疏风、活瘀、壮筋骨、利关节等方法,标本兼顾。邪郁化热时则减少燥热之品,加用苦坚清润之品;已化热之证则先投补肾清热之品,待标热清后再渐用补肾祛寒之品以治其本。
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能减轻临床症状,减少激素用量和减轻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1]焦树德.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84-85,87-89.
R255.632.2
B
1004-2814(2013)07-547-02
201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