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椿
(黔南州中医院,贵州黔南558000)
CSSD针刺伤的危险性调查及防护措施
戴椿
(黔南州中医院,贵州黔南558000)
针刺伤;危险性;防护措施
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而造成的意外伤害及皮肤深层破损出血[1],是护理人员面临的主要职业危险之一,也是造成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消毒供应中心(CSSD)工作人员,针刺伤相对发生频率更高。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CSSD在遵照卫生部CSSD三个标准规范,对全院医疗器械进行统一集中消毒管理,对针刺伤工作人员的发生率进行对比调查。结果表明,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作好个人标准预防,对护理人员进行消毒隔离技术培训,对减少针刺伤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我院CSSD对医疗器械统一集中消毒管理前,工作人员针刺伤发生率统计,共发生针剌伤23次。
2.1责任心不强手术科室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锐利器械用毕未及时卸下针头及刀片,回收物品的工作人员清点时不慎触及导致针刺伤。
2.2工作粗心工作人员在紧张繁忙工作中不慎被装载手术器械的钢丝篮的提手钩因刺伤而造成锐器伤。对玻璃器皿清洗消毒时划破皮肤而致锐器伤。工作人员下科室回收医疗器械时,因清点污染包时不慎触及被污染针头而被刺伤。工作人员粗心大意,防范意识不强,对污染的医疗器械导致的损伤存侥幸心理,不重视。
3.1 CSSD下科室时需与临床工作人员及时沟通,严格医疗废物管理,用过的医疗器械要及时卸下,放入锐器盒内。
3.2手术室器械包的刀片针头应及时卸下,不能把这些锐器混装于手术器械内而造成清点工作人员误伤,CSSD工作人员应及时与手术室护士长沟通,严格责任管理。
3.3加强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每月进行控感知识培训及消毒灭菌操作考核及标准学习,严格遵守回收清洗消毒灭菌操作规范。
3.4 CSSD工作人员,细心、耐心、认真、仔细地清点及检查核对回收物品。
4.1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教育宣传的力度,加强相关的业务知识考核及规范化操作技能考试,提高防护意识。
4.2回收医疗器械时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最好选择质量好的,最好戴双层手套,穿隔离衣,注意力集中,认真细心、清点器械。
4.3不徒手处理破损玻璃类器皿,不乱丢乱放。
4.4改变CSSD工作人员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习惯,提供安全的工作物品及工作环境,不违反操作规程。
4.5当发生针刺伤时,根据针刺伤的应急预案及时处理。1)保持镇静,去除手套;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伤口血液,如先用流动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或碘伏消毒,必要时进行外科伤口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途径的血清学检查[2]。2)如查明有被乙肝,丙肝等传染性患者血或体液污染的锐器伤应在24 h内到防保科抽血检查,同时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按1、3、6月分别接种[2]。3)被艾滋病毒携带患者血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在短时间内口服抗病毒药并在24 h内到防保科抽血查艾滋病毒抗体,按1、3、6月复查并在24 h内报告医务科、控感科及护理部,进行登记上报追访[2]。个标准执行的同时,在工作量不断加大的前提下,使CSSD工作人员针刺伤由原来的100%逐渐下降到53%。在CSSD在工作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也逐渐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不断加强,保障了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也促进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
CSSD针剌伤的发生率与管理有关,通过对比观察发现,CSSD集中式的规范化的管理,可使针剌伤发生率下降。经过持续理论学习和培训考核及在管理工作上的不断改进,CSSD加强了与各临床科室及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沟通,提高了对医疗锐器的管理防范认识。我院CSSD的工作人员在按照卫生部三
[1]徐荣佳.医务人员医院感染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性杂志,2004,14(6):717-718.
[2]杜艳.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9):102-103.
[3]王亚绒.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吉林医学,2012,33(34):7570-7571.
R47
:A
:1008-4118(2013)01-0074-02
10.3969/j.issn.1008-4118.2013.01.36
201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