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魄门亦为五脏使”析义

2013-04-09 06:38:40宋贵发党照丽
黑龙江中医药 2013年5期
关键词:糟粕内经五脏

王 震 宋贵发党照丽

(陕西省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726000)

“魄门亦为五脏使”,语出《素问·五脏别论》。原文在论述了脏腑各自功能特点与关系后,提出“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说明魄门也为五脏主使和所用,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魄门的启闭功能受五脏之气的调节,而其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着脏腑气机的升降[1]。

1 魄门的命名

魄门,即肛门,六腑的终端,位于大肠的下端,乃糟粕排出之门,属七冲门之一。如《难经·四十四难》曰:“七冲门何也?……下极为魄门。”肛门之所以命名为魄门,其理有二:其一,魄与粕通,肛门为糟粕下泻之门故名之。如清代叶霖在《难经正义》中所说:“下极为魄门者,魄门即肛门也。魄古与粕通。言食饮至此,精华已去,止存形质糟粕,故曰魄门也。”日本人丹波元简在《素问识》中亦云:“魄,粕通。……盖肛门传送糟粕,故名粕门。”其二,“肺藏魄,肛门上通于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故亦可称之为魄门”(《素问注证发微》)。

2 “魄门亦为五脏使”的原理

魄门具有定时开启排出糟粕的功能,魄门的排便功能直接源于大肠的气化传导功能,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而大肠的传导功能正常与否,与魄门的开启密切相关。大肠的功能失常,其病变有二,或传导过快,魄门开而不合,而致泄泻便溏,或传导过缓,魄门合而不开,而致便秘便干。“魄门亦为五脏使”是强调魄门的启闭功能正常与否与五脏密切联系。魄门与五脏的生理关系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五脏对魄门的启闭有支配作用。魄门的启闭赖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讲,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常度。所以魄门的功能常可反映内在脏腑的活动状况。另一方面,魄门对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也具有调节作用。魄门为大肠末端,也为传化之器,其不但排泄六腑传化后的糟粕,也排泄五脏代谢后的浊气,从而对五脏气机发挥着调节作用,魄门“受五脏浊气”适时适度传泻而出,才能保持五脏功能的正常。故而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大肠与肺为表里,肺藏魄而主气,肛门失守则气陷而神去,故曰魄门。不独是也,虽诸脏糟粕固由其泻,而脏气升降亦赖以调,故亦为五脏使。”所以,“魄门亦为五脏使”一句,不仅是对传化之腑的补充,同时说明肛门启闭正常,排出糟粕,不单是“腑”的功能,并且是受五脏支配额,而其排出糟粕正常与否,还直接影响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因此,肛门启闭是否正常,关系到五脏乃至全身的生理、病理状况[2],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心与魄门

由于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具有控制、协调脏腑功能的作用,魄门的启闭亦亦赖于心神的主宰。心神正常则魄门启闭正常,糟粕按时而下;心神失常,如昏厥病人,魄门失去心神调控,则或见神昏口开、二便失禁之脱证,或见神昏齿闭、二便秘结之闭证。

2.2 肺与魄门

肺主气,具有宣发肃降之职,并通过经脉络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传导气化与魄门的启闭排便,依赖于肺气的推动及宣降作用。肺气充足,宣降协调,津液得布,则大肠气化有力,魄门启闭正常;若肺气亏虚,肃降无力,则大肠传导缓慢,魄门开启无力,而致便秘;若肺气壅滞,易使大肠气滞,魄门启闭失常,亦见便秘。故此《类经·十二经病》曰:“大肠与肺为表里,肺主气,而津液由于气化,故凡大肠之或泻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肠也。”

2.3 脾胃与魄门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能将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布散全身,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气血的充养及津液的滋润。因此,魄门的启闭功能依赖于脾气的升提与胃气的通降。脾胃功能正常,则大肠传导、魄门启闭正常;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魄门开启失常。如劳倦伤脾,脾不生清,则生飧泄便溏;若饮食伤胃,胃失和降,则见腹胀便秘。

2.4 肝与魄门

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促进气的升降出入,调节大肠的传导与魄门的开启。肝气条达,则气机调畅,大肠传导、魄门的启闭正常。若肝失疏泄,横逆乘脾,影响大肠的传导,导致大便溏泻;若肝气郁结,气滞不畅,大肠传导无力,则致大便秘结。故此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明确指出:“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

2.5 肾与魄门

肾开窍于二阴,主司二便。大肠的传导功能依赖于肾阳的温煦、气化及肾阴的凉润、濡养,魄门的开启还有赖于肾气的固摄作用。若肾阳亏虚,或肾气不足,固摄无力,则见泄泻便溏;若肾阴亏虚,肠道失润,或肾阳不足,推动无力,则见大便秘结。正如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泄泻》中所云:“盖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洞泄不止。”《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亦云:“大便秘结,肾病也。经曰:北方黑水,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盖此肾主五液,津液盛,则大便调和。”

3 “魄门亦为五脏使”的临床意义

“魄门亦为五脏使”的观点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由于魄门与五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临床无论外感、内伤病变,下察魄门是不可忽略的方面,《素问·五脏别论》指出:“凡治病必察其下,观其志意,与其病也。”强调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注意观察病人二便的变化,了解大便通利与否,对于了解脏腑功能状况,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推测病情的预后吉凶及治疗用药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于疾病预后的判断,察魄门可知其吉凶。如昏厥证,二便失禁者,为脏气衰败之象,预后多不良,治当急固其气;大便秘结不通者,多为实证,治需急通其便,以泻其邪。《素问·玉机真脏论》以虚实决死生,论述了预后不良的五种实证和五种虚证,其中实证之一就是“前后不通”,虚证之一是“泄利前后”,并指出五虚、五实证的可生条件是“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足见魄门启闭正常的重要性。其二,在疾病的治疗中,魄门启闭失常的泄泻或便秘,可通过调理五脏加以治疗。如肝失疏泄,往往犯脾克胃,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失司则魄门开合失度,或见便秘或为泄泻,方用六磨饮子或逍遥散、痛泻药方加减化裁。倘若心血不足,血虚津少,肠道失濡,魄门难启,则大便干结如栗,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而成便秘,治以养血润燥,方用《沈氏尊生书》润肠丸。若脾气不升,健运失职,消化、吸收、排泄功能亦因之而失常,水谷杂下,魄门难以正常关闭则为泄泻,治当以补脾升提运中法,理中汤、参苓白术散为基本方,使脾和气升运健,则魄门开合有度,泄泻自止;因久泻中气下陷,魄门有下坠感者,应加黄芪、升麻、柴胡等益气升阳之品。若肺气虚导致的便秘,治当补肺益气通便,方选黄芪汤。若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温煦无权而导致泄泻,治当温肾暖脾、涩肠止泻,方用四神丸、附子理中汤等;若肾阳亏虚,寒湿内生,浊阴凝聚,温煦无权致大肠传送失司,魄门固闭不开,引起寒结便秘,法当温补脾肾,开启魄门,泻下冷积,用温脾汤温散通下。另一方面,五脏病变,又可通过调魄门以治疗[3]。如痰火扰心之证,可采用通里攻下魄门的方法,如礞石滚痰丸之类,常用大黄、芒硝、礞石等药通启魄门,以降火涤痰,开窍宁心,能使病情得以迅速缓解。痰热蕴肺、肺气上逆、腑气不通者,可用吴鞠通创制的宣白承气汤,既可以治疗肠热便秘,又能治疗肺热痰喘,此即“脏实泻其腑”之实例。其三,在治疗原则的确立上,脏腑病变引起的泄泻、便秘,当求其本,调理五脏,但因二便失调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者,则应急先调治魄门,先治其标。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大小利治其本。”

综上所述,“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的开闭、大便的排泄,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肺气的宣降、脾气的升提、胃气的通降、肝气的条达及肾气的固摄,其与五脏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这一理论,对于当代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M].北京:中国中国医药出版社,2001,181

[2]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

[3]邢玉瑞.黄帝内经释难[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71

猜你喜欢
糟粕内经五脏
什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史籍中的糟粕——天意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失眠与五脏
基层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9-11 06:35:24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3:06
爱情寓言
杂文选刊(2015年11期)2015-05-14 13:38:21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17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