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梅 梁本蓉
钟梅:女,大专,主管护师
脑卒中是各种血管性病因引起的脑部局灶性损害综合征[1]。目前,我国的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发病率为150/10万,而生存的患者中至少有一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因此,脑卒中也成为严重的偏瘫疾病[2]。脑卒中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而必须加强康复治疗和护理,争取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3]。随着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及脑卒中后患者对康复的迫切需求,我院神经内科为满足患者的需要并把康复护理做出特色,选送一名高年资主管护师赴上级医院学习康复护理及康复治疗技术,回院后专职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32例,其中男74例,女58例。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4.8岁。脑出血52例,脑梗死80例。均经头颅CT或MR确诊。左侧肢体偏瘫76例,右侧肢体偏瘫56例。住院时间在4周以上。排除标准:既往因脑卒中遗留有肢体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执行神经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遵医嘱,对脑出血患者给予脱水、降颅压、补液等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给予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及对症治疗。由康复护士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并对每例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电话、疾病类型、发病时间、偏瘫肢体的肌力、介入康复护理的时间。
1.2.1 康复护理方法 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应早期介入,但前提是不影响患者的抢救、不导致患者病情恶化[4]。也有研究者提出[5],良肢位的摆放、体位变换及肢体被动活动等康复训练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发病后可立即开始。(1)康复护理的第一步从良肢位(抗痉挛体位)的摆放开始。康复护士在患者入院24 h内与患者及家属接触,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卧位,床头抬高20°~30°,2 h翻身1次,采取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交替使用。摆放3种体位的要点:健侧卧位时,保持患肩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患侧髋、膝关节自然屈曲;患侧卧位时,患侧在下,躯干稍向后旋转,保持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将患肩拉出,手指张开,掌心向上,患腿髋关节略后伸,膝关节略屈曲;仰卧位时,保持患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患髋向内旋位,膝关节稍垫起使屈曲并向内,患肢抬高。(2)对患肢进行按摩,关节做被动活动。按照从大关节到小关节的顺序,对患肢关节进行全范围的被动运动,包括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前、旋后等,每日2次,每次20~30 min。(3)脑梗死发病后2~3 d,脑出血发病后10~14 d,患者神志清楚,病情稳定,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主动训练。翻身训练:采用Bobath式握手,让交叉的双手伸直举向上方,做左右侧方摆动,借助摆动的惯性,将身体翻向健侧或患侧,康复护士在旁帮助或协助。桥式运动:包括双侧桥式运动、单侧桥式运动、动态桥式运动。(4)在软瘫期2~3周开始,肢体开始出现痉挛并逐渐加重,上肢以屈肌痉挛占优势,下肢以伸肌痉挛占优势。此期指导患者进行抗痉挛训练:卧位时,被动活动肩关节及肩胛带,以Bobath式握手用健手带动患手上举,使患侧肩胛骨向前,患肘伸直,腕关节、指关节做背曲活动;患足背曲旋外,腿屈曲,保持髋关节不外展、外旋,再指导患者缓慢伸展下肢,保持患足不离床面。病情允许可尽早协助患者取半坐位或坐位。
1.2.2 对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教育及康复指导 脑卒中后患者常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对治疗缺乏积极性,对康复训练无信心[6],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焦虑,担心日后的行走及基本生活,迫切需要康复,而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也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康复护士利用经常深入病房做康复护理的机会,为卧床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预后,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及康复锻炼,争取早日恢复肢体功能,将康复训练的基本技能及手法教会患者及家属,可由家属督促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并将训练活动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在病区内开设康复教育讲座,每2周1次,邀请病区内的患者及家属参加,讲解脑卒中疾病的基本知识、偏瘫后痉挛模式的形成、良肢位的摆放、抗痉挛的训练方法、肩关节的保护及早期康复对预后的重要意义,消除患者重药物治疗轻康复治疗的误区,避免出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而贻误康复的最佳时机。还可请康复训练效果好的患者交流心得体会,为偏瘫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使其重振康复信心。
1.2.3 康复护士的质量控制 科室有计划地安排康复护士参加学习和培训,及时了解康复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能熟练运用康复护理技术服务患者,指导其他护理人员开展此项工作,便于康复护士休息时值班护士及时介入,保证康复护理的连续性。护士长对康复护士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定期考核评估,促进康复护理质量的提高。
根据登记资料,4周后由康复护士和护士长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统计偏瘫肢体的并发症,包括患肢肿胀、肩痛、典型痉挛模式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参考医师诊断)、足下垂。据统计,本组发生患肢肿胀13例,肩痛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与李春霞等[7]的研究结果相符,无典型痉挛模式形成及足下垂的发生。6个月后,再次对患者肢体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出院患者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106例患者恢复到生活自理,24例患者由家属协助完成,2例不能自理,需家属照顾。与开展专人康复护理工作前比较,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发生程度明显减轻,后期肢体功能恢复明显好转。
康复护理的目的是减轻患者痛苦,减少继发性功能障碍,使残余的功能和能力得到维持和强化,最大程度恢复患者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功能训练应早期进行并贯穿于护理的始终。据调查显示,85%的护理人员对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认识不足,75%的护理人员缺乏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8],加上我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不足,加床多,工作量大,治疗量和基础护理任务繁重,护士在工作时间内只能完成常规治疗和护理,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康复护士的设立,使早期康复护理得以开展并持续下去。
脑卒中后患者因病情需卧床一段时间,卧床制动可引起肌肉系统、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肾上腺和胃肠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和异常反应:出现关节退变,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改变,关节挛缩;肩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或痉挛、肩关节半脱位、软组织损伤及肩手综合征而导致肩痛;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使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静脉血栓及肢体肿胀。另外,不良姿势也会导致肢体僵硬,限制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回缩。因此,在中风早期,康复护士介入,使患者保持正确姿势和体位极其重要,特别是髋关节和肩关节的姿势。恰当地变换姿势会提供不同的刺激,有助于感觉功能的恢复。早期患肢抬高,进行肢体的被动及主动活动,按摩肌肉及翻身等床上活动,加快了静脉回流速度,使血小板有形成分不易在血管内壁黏附聚集,从而有效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5],并减轻患肢肿胀,是临床医师认可的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措施,改变了以往靠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的治疗模式。
专职康复护士开展康复护理工作效果明显,有赖于康复护士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康复理论知识及较高的康复技能水平、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使患者和家属认可并接受康复护理的理念,保证了患者卧床时姿势正确,提高对康复护理的依从性,并能主动配合进行康复训练。另外,专人开展康复护理,了解熟悉患者的病情,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脑卒中患者从瘫痪之日起,就必须被置于“抗痉挛模式”,所有的训练必须引向“恢复模式”,早期康复的缺失会导致偏瘫肢体形成痉挛模式并出现一些并发症,影响到后期的康复效果。专人实施康复护理,有效弥补了神经内科无康复治疗师的不足,早期康复护理的开展保证了患者正确的姿势和体位,减少了偏瘫肢体的并发症,对后期肢体功能的恢复起到了非常有效且积极的作用。
[1]王 岩,张 兵,王 宏.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吞咽障碍预后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6):859.
[2]王淑敏,刘淑君,韩艳华,等.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09,31:545 -546.
[3]李晓峰.脑卒中偏侧肢体运动障碍早期康复治疗76例[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7):1000.
[4]石风英,鲍秀芹主编.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6-87.
[5]金晓红,叶 茹.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人脑出血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6 -7.
[6]王辉兰,朱治山,李 刚.卒中单元对卒中后抑郁状态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1,22(1):18 -19.
[7]李春霞,谢春雷,李爱文,等.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37-39.
[8]王翠玲,王洪菊,董 红,等.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17):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