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丽君 李 琴 房 兆 王晓燕
跌倒是指患者身体的任何部位失去平衡意外地触及地面或其他低于平面的物体[1]。跌倒是老年患者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据2007年卫生部公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1% ~23%的男性、43% ~44%的女性曾经跌倒过,并且跌倒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增加了护理工作量,甚至引发护患纠纷,因此,对老年住院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老年人跌倒,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更有效[2]。研究表明,预防跌倒的意识越强则预防跌倒的行为越好[3]。
临床护理路径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最先提出,是由医护人员对某种疾病的检测、治疗、康复和护理工作制定的适当有序的严格执行的计划,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整体的护理工作模式。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满足跌倒预防各项干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的要求,以确保各项干预措施的落实,减少老年患者意外跌倒的发生。2012年1~6月我院老年病科对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预防以临床护理路径的管理模式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11年7~12月我院老年病科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监控表”评估预报跌倒高危患者186例,男97例,女89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1.93±5.05)岁。2012年1~6月评估预报跌倒高危病例205例,男 112例,女 93例。年龄 60~82岁,平均年龄(72.01±4.87)岁。上述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冠心病、高血压、慢性肺病、糖尿病、骨关节疾病及脑卒中后遗症等慢性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的一般护理措施 采用“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监控表”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评估筛选,根据跌倒危险评估量表的评分,确定跌倒的风险级别,得分≥5分属跌倒高危患者,在床头悬挂红色“防跌倒”警示标识,入院安全告知中进行跌倒预防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选择合适的助行辅助工具,要求家属24 h陪护,提供必要的生活协助。各班次护士加强巡视,24 h内护士长到床头检查督导防跌倒措施的落实情况,科护士长1周内跟踪质控,责任护士根据患者情况定期评估,护士长、科护士长每周检查,护理部不定期抽查,给予适时指导。如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当班护士详细记录跌倒事件发生的时间、经过、造成的伤害及处理措施等,并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每季组织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对上报的跌倒事件进行讨论分析,制定整改措施。
1.2.2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跌倒预防管理 2012年我院为探索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的管理,在老年病科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患者跌倒预防实施了护理干预。(1)制定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是在总结常规跌倒预防措施的基础上,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前期对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知信行的调查,并在护理专家的指导下,根据老年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高危因素及应对方案进行总结,编写了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预防临床护理路径,并在临床使用中不断完善修改。(2)临床护理路径的具体实施方法。患者入院第1 d责任护士按照“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监控表”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评分≥5分者属跌倒高危患者,在床头悬挂“防跌倒”红色警示标识,在护士站告示栏标注,提醒各班次护士加以注意。同时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加强跌倒预防的健康教育,采取防范跌倒措施。评估陪护者对患者可能发生跌倒的认知情况,对患者的关心程度、责任心及是否接受过跌倒预防的教育等,鼓励引导陪护者积极参与到跌倒预防中来。引导患者及陪护者熟悉病室环境。第2 d~出院,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落实各项防跌倒制度及措施。为患者积极创造安全的住院环境,如病室内光线充足,夜间开地灯,物品摆放有序,病床高度合适,配有床栏,床旁呼叫器放于患者枕旁;走廊通畅,设有扶手,不堆物;厕所、浴室地面平坦干燥、无水迹,会使用紧急呼叫器,地毯或地垫平整、没有褶皱或边缘卷曲,危险地方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等。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防跌倒行为,如穿长短适宜的衣裤及防滑鞋;告知患者及家属下床活动时需有人陪伴左右并给予及时的搀扶;外出检查治疗时需导医和家属陪护;睡前避免大量饮水,以尽量减少夜间去卫生间;起床时做到醒后30 s再起床,起床后30 s再站立,站立后30 s再行走;合理使用适合的辅助助行工具。对于患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及时做好特殊药物及疾病的健康宣教工作,如上床后服用降压药、镇静安眠药等,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和药物可能带来的跌倒风险,知晓因疾病而导致跌倒的防范措施,同时做好心理疏导,教育患者要克服不服老和不愿麻烦别人的心理,日常生活量力而行,有困难及时求助于医务人员等。以上措施都以表格的形式列出,责任护士执行后打“√”签名,护士长3 d内检查落实情况后进行评价并签名,每班交接检查,及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同时发放图文并茂的《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知识手册》供患者学习,强化患者防跌倒意识,增加患者防跌倒知识,提高患者的防跌倒能力。第7 d,各主管责任护士组织召开8~10人学习讨论会,形式不限,自由发言,让患者或陪护根据自身情况讲解防跌倒的经验及教训,护士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供大家借鉴学习分享,会上护士可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提醒指导,答疑解惑,帮助患者获得防跌倒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效果。出院当天,由责任护士做好患者居家防跌倒的有关知识教育。
1.3 评价方法 比较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前(2011年7~12月)与实施后(2012年1~6月)住院老年跌倒高危患者跌倒发生率。
2011年7~12月老年病科预报跌倒高危患者186例,发生跌倒4例,发生率为2.15%。2012年1~6月预报高危患者205例,发生跌倒1例,发生率为0.49%。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半年来,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明显下降,由2011年的2.15%下降到0.49%,说明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的实施,对老年住院患者预防跌倒的管理有效。
3.1 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的应用,强化了护士防跌倒的风险意识 以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对住院老年患者实施跌倒预防的护理,明确了护士的职责及跌倒防范的工作流程,提高了护士防跌倒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按照路径对每一位入院的老年患者使用《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监控表》对跌倒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上都提高了护士对老年患者防跌倒的安全意识[4],能全面而有效地减少跌倒预防的盲目性和被动性[5],有利于防跌倒干预措施的全面落实。
3.2 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的应用,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跌倒预防的有效指南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使跌倒预防的工作环环相扣,层层落实,无论哪一层级的护士都能按照路径要求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减少了工作中的不确定感。有文献报道,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是多元化干预与个体化方案相结合[6]。以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实施的防跌倒干预措施,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既拓宽了干预的内容,又做到了以人为本,因人施教,通过评估分析,使护士能意识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心理感受及教育需求,根据个体特点采用个体需要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学习指导、患者参与、交流互动、心理疏导等护理措施的落实,增强了患者防跌倒的意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跌倒的发生。
3.3 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的应用,使患者及陪护人员防跌倒的意识增强,能力提高 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的应用,使患者与护士有了良好的沟通,护士在整个实施护理干预的过程中,鼓励患者与陪护人员积极参与,通过日常的教育与指导、发放《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知识手册》及召开讨论分享会,患者体会到护士真心的帮助,主动防范的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防跌倒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1] Feder G,Cryer C,Donovan S,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falls in people over 65.The Guidelines'Develpment Group[J].BMJ,2000,321(7267):1007-1011.
[2] 张 智.老年人跌倒的外在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4):129-130.
[3] 黄丽君,戴建英,邱玲丽.“防跌五步法”防范住院患者跌倒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B):253-254.
[4] 朱诗林,蒋谷芬,黄辉斌,等.防范跌倒护理评估表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0,7:115-116.
[5] 姚丽文,侯黎莉.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与评估表的建立[J].上海护理,2005,5(3):1-3.
[6] 李 辉,张 涛,社区老年人跌倒的预防和控制[J].江苏预防医学,2007,18(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