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秀凤 王子莲 刘惠萍 曾惠洁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单位,急诊科护士除了要应对随时出现的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外,还要处理复杂的护患关系,长期处于应激性强、繁重的工作环境中。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压力高于临床普通内外科病房护士,而且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低于临床普通内外科病房护士[1]。本研究旨在了解当急诊科护士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时,护士是否会主动求助于心理帮助,以及心理咨询对解决护士心理问题、提高护士应对能力过程中的作用。
1.1 研究对象 以我院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在2011年6月对急诊科护士进行前期调查,同年12月对护士进行后期调查。采用现场填表方式,由问卷回收者对问卷进行初步审核,漏填或多填者现场改正。调查急诊科护士共37名,回收有效问卷3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其中男5名,女32名。正式编制护士17名,合同制编制护士20名。年龄23~45岁,平均(29.78±6.95)岁。婚姻状况:未婚10名,已婚27名。文化程度:中专4名,大专15名,本科及以上18名。职称:护士15名,护师16名,主管护师4名,副主任护师2名。工作年限:<5年8名,5~9年14名,≥10年15名。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问卷调查法。调查护士的一般情况,包括护士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等一般资料。采用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调查急诊科护士前期及后期的心理状况。SAS、SDS各包括20个条目,采用Likert 1~4分4级评分,标准为总粗分×1.25后所得的整数部分,<50分为无焦虑、抑郁,50~59分为轻度焦虑、抑郁,60~69分为中度焦虑、抑郁,>70分为重度焦虑、抑郁。根据调查对象最近一周的实际情况回答填写,得分越高,说明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2]。众多研究证实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采用自行设计的心理咨询需求状况调查表调查护士寻求心理咨询的行为及方式。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能,帮助咨询对象认识自己与社会,正确处理各种关系,逐渐改变对外界不适应的思维、情感与反应方式,并学会与外界相适应的过程[3]。
1.3 心理咨询运作程序 在2011年6~12月,有两种方式的心理咨询可供护士选择:(1)科内心理咨询。由急诊科护士长及两位急诊科高年资护士组成科室内心理咨询小组,护士可以选择电话咨询或者面谈的方式向咨询小组寻求帮助,小组尽量给出指导意见。(2)专业心理咨询。由1名心理咨询师为护士解决心理问题,护士根据自身需要可以选择电话咨询或者面谈的方式。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均记录护士的咨询时间、原因、既往心理咨询经历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心理咨询前、后护士SAS、SDS评分比较 (表1)
表1 心理咨询前、后护士SAS、SDS评分比较(分,±s)
表1 心理咨询前、后护士SAS、SDS评分比较(分,±s)
SAS SDS咨询前期时间 人数37 54.89±4.31 52.75±3.98咨询后期 37 53.70±4.09 53.16±3.77 t 0.2271 0.6505 1.2182 0.4549 P值值
2.2 护士寻求心理咨询情况 研究期间,共有6名护士寻求过心理咨询,占16.22%(6/37),4名护士采取科内咨询方式,通过面谈或电话向科室咨询小组寻求帮助;仅有2人寻求专业咨询,占5.41%。把护士寻求心理咨询的原因分为三个部分:家庭问题,工作相关问题及其他问题。结果表明,护士寻求心理帮助的原因主要为工作相关问题,其次为家庭问题。
2.3 是否寻求心理咨询急诊科护士SAS,SDS评分比较(表2)
表2 是否寻求心理咨询的急诊科护士SAS、SDS评分比较(分,±s)
表2 是否寻求心理咨询的急诊科护士SAS、SD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人数SAS SDS寻求咨询组6 55.83±4.52 54.91±5.06未寻求咨询组 31 52.10±3.88 50.82±4.35 t 2.1025 2.0569 P值值0.0428 0.0472
表2可见,寻求心理咨询组护士的SAS、SDS评分高于未寻求心理咨询组护士。
社会发展必然对护理专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前题之一就是护士本身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应对高强度、高挑战的护理工作。长期工作压力影响下,急诊科医护人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烦躁、睡眠质量下降等症状[4]。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的焦虑、抑郁水平较高,说明在工作、家庭及学习等多重压力的刺激下,急诊科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未必每位护士都能充分利用资源,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柯熹等[3]对福建省1350名在岗护士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7.63%的护士曾求助于心理咨询门诊;虽然在本研究中有16.22%的护士曾寻求心理咨询,但由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数目少,且现实条件所限,调查中的心理咨询还包括了科内咨询,与正规意义上的心理咨询门诊有差别[3],有可能导致了接受心理咨询的百分率较相关研究高。但从研究结果看出,仅有6名护士寻求过心理咨询的帮助,说明临床上认识到自己心理状况并愿意接受心理帮助的人数是相对少的,可能与护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对接受心理咨询感到难以启齿、更愿意采取与家人倾诉的方式而不愿意与心理咨询师倾诉等因素有关。现实的心理状态与寻求心理咨询行为之间存在差异,提示了管理者及护士本身都应提升心理相关知识水平,能发现并正视自身的心理状况,鼓励和支持寻求心理咨询的行为。
此外,本研究中,寻求心理咨询的护士的焦虑、抑郁水平高于没有寻求心理咨询的护士,与相关研究一致[3],当护士感知到心理问题的存在时,他们会倾向于寻求解决的方法。寻求心理咨询的原因主要为工作相关问题,可能与本研究设立的“科内咨询”相关,护士更愿意与科室的管理者倾诉工作上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针对急诊科护士设立团队心理咨询,其内容包括对参与者进行焦虑、抑郁等相关心理问题的相关知识培训,让参与者学会处理管理情绪等,研究者认为团体心理咨询可以有效提高急诊护士的压力认知水平,从而有效缓解护士应对压力时的焦虑、抑郁情绪[5],提示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内容,利用医院自身的资源,比如院内的心理咨询门诊等,协助解决护士的心理问题,提高临床护士心理知识的认知程度,有助于护士心理的健康发展。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护士首先考虑并咨询的是科室内的心理咨询小组,因此,如何保证、提高科室内心理咨询小组的素质,让其更加接近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或者是医院内能否成立类似的机构或部门,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能为临床一线人员服务,使临床工作人员具有更健康的心理状况,以利于更好地为我们的患者服务。由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数量有限,心理咨询的临床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1] 杨 琴,张 昱,张 澜.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287-290.
[2]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等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65-280.
[3] 柯 熹,许 乐,杨美丽,等.护士寻求心理咨询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9):3059-3061.
[4] 王 畅,王声湧,代金芳,等.广东省18家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离职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2011,38(4):287-290.
[5] 韩立存,侯丽娜,孟进霞,等.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急诊护士应对压力认知程度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3):3996-3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