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例看折叠建筑的空间知觉表达

2013-04-08 13:49:00顾金华
四川建筑 2013年5期
关键词:西市大唐遗址

顾金华

(四川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四川德阳618000)

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与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的“褶子”原理,这无疑是建筑形态中的“折叠”概念的基础开端。在此基础之上,德勒兹将“褶子”的概念在几何形式上以及非几何形式上作出了更深层次的诠释,于是就有了如今大家在建筑形态领域里对“折叠”的权威诠释:在连续性中对“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坐落在唐长安西市遗址上的中国首座民营遗址类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不仅承载着传扬我国唐代盛世历史遗址风貌的重任,与此同时该建筑本身也是对“折叠建筑”的全新探索。其建筑形态的独特空间知觉传达方式为我们诠释了折叠建筑对建筑空间的独特解读与尝试。本文以下就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例深入浅出的分析折叠建筑的空间知觉表达。

1 大唐西市博物馆简介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一座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的民营博物馆。作为反映盛唐商业文化、丝路文化和西市历史文化的主题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是西安“唐皇城复兴计划”的组成部分。大唐西市博物馆占地面积1 ha,建筑面积3.5×104m2,展览区面积0.8×104m2,是在唐代长安城西市原址上再建的、原真性保存“西市遗址”的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具有完备的陈列展览体系,集历史、艺术、民俗、收藏等各类陈列展览及主题活动于一体,以西市遗址出土文物和博物馆创办人20多年来收藏的文物为主。大唐西市博物馆馆藏两万余件文物,内含2500 m2的遗址,包括十字街遗址、道路车辙遗址、石板桥遗址、店铺房基遗址以及不同时期的排水渠遗址等。这些遗址的展示方法分两种:一种是玻璃覆盖展示,如密集的车辙遗址、唐早期的排水沟渠遗址;一种是裸露的原状展示,如宽阔的十字街路面、店铺基址、唐晚期排水沟上架设的石板桥遗址。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提高大众审美层次的有效尝试。从建筑形态上来看,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反传统的,它在建筑之初,除了考虑传统需要考量的建筑功能、结构、美观效率等原则之外,更多的考虑到了建筑的情感空间以及与观赏者之间的沟通与共鸣。借助参观浏览欣赏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建筑及文物藏品,大众可以穿越时间、空间的制肘,重新体验中国大唐时期的盛世文明场景,提高审美层次,丰富精神生活。

2 大唐西市博物馆对折叠建筑空间知觉表达的新诠释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我国近代建筑领域引入西方的建筑观念对空间予以新解读方式的有效探索与尝试,其中对折叠建筑空间知觉表达的新诠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以下本文将分层次对其进行阐释。

2.1 以抽象的“折叠”方式将历史传统意像融入建筑空间

作为西安“唐皇城复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大唐西市博物馆构建之初的文化背景含义,建筑自身必须具备更多的传统历史文化意念传递才能凸显历史上大唐盛世的文明风华,借助现代建筑的技艺重塑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历史高峰。然而,仅仅是对于传统大唐文化意象的堆叠必然导致参观者的审美疲劳,还没有进入博物馆内部参观展品,就已经在建筑外在形态上产生厌倦心态的话,这个建筑无疑是失败的。在这里,大唐西市博物馆实际建设对于折叠理念的运用无疑很巧妙的解决了这一可能的问题。建筑设计者采取抽象的折叠方式,将能够体现唐朝鼎盛时期建筑文化内涵的的传统中山墙、坡屋顶以及里坊空间采取高度抽象的方式融合到了建筑整体的外型空间构造中,效果十分醒目突出。

2.2 将地域性和时代感借助折叠空间的形态予以传递

从大唐西市博物馆所处的整体唐风建筑群背景来看,该建筑的构思基础不得不考虑与背景的融合性问题。西安是传统的文明古都,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时期唐朝的文明遗留下最多痕迹及精神延续的地方。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建筑主体想要在这样的地域背景之下布局建设,势必要将地域性与时代感取得一个巧妙的平衡,既不能完全忽视地域性的文化特色,也不可不与时代接轨,只是单纯的崇拜地域特色,复原属于大唐时代的建筑意念高峰形态。为了在彰显地域性与体现时代感之间维持平衡,建筑设计者采取了将地域性和时代感借助折叠空间的形态予以传递的方式。从建成的大唐西市博物馆立面图我们可以看到,建筑顶端整体连绵的折叠既有现代感的空间意念表达,也巧妙的融合了中山墙、坡屋顶以及里坊空间的地域特色,与周围唐风建筑群环境合而为一。

2.3 对时空中可变因素的凝结以及外部立体呈现

建筑本身不可避免的受到时间、空间、技术基础等历史时空条件的制约,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建设也不例外。如何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将建筑的空间以尽可能自然的,贴近人类理解与体悟真实状态的方式呈现出来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大唐西市博物馆本身构建的初衷就是要打破时空的限制,让人们可以重回千年前的盛世光阴,体味人类文明的极致成果表达。在外部建筑呈现时,建筑设计者必须对所有在时空中可变的因素予以整体把握,既要有固定的最后立体呈现,也要传达出其可变特性,予人以突破时空的外在联想空间。为此,大唐西市的建筑设计者巧妙的借助对折叠意念的运用,抓住一些在时空发展变革中偶然凸显的要点元素,对时空中可变因素进行了巧妙的凝结以及外部立体呈现。建筑顶端整体连绵的多维度折叠空间以大气庄重的形态呈现了动与静的优美衔接,给观赏者呈现出无限美的启迪及反思空间。

3 折叠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折叠建筑无疑是人类探索建筑本身对空间更深层次内涵予以诠释的有效方向。相较于传统建筑形态习惯的以投影平面来调节建筑机制的做法,折叠建筑予以了人们更深层次的反思及诠释的可能。虽然,有鉴于“折叠”本身在实现上的复杂特性以及对场地环境的深度依赖,折叠建筑未必是人类建筑领域的主流建筑模式,然而其对于人类探索水平与垂直、图形与场地、内与外的空间结构关系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2]。未来,在更强调艺术性以及文化传承的建筑领域,折叠建筑仍然会是建筑设计师发挥个人空间想象尝试的绝妙领域,相信一定会出现越来越多突破人类空间认识极限的折叠建筑出现在世人面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折叠建筑借助电子范式以及强大的计算功力实现更为深层次的拓展,一些不存在任何预定数值的系统将开拓人类对于空间探索与尝试的极限。

某种意义上来说,折叠建筑本身在对空间的诠释上是反传统的,反主体性的,其在本质上试图消解传统借助的网格化构造以及精准的逻辑体系,体现一种对空间的更为自由的诠释。建筑设计师需要在折叠建筑的实践中抛弃一切预知的状态,基于平时的探索空间形态的意识研究建筑本身所处的环境,进而以折叠的思维模式去将空间的最好最真实的精髓予以外在呈现。然而,随着人类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能够实现的内容更多,一些高技派已经陷入了借助折叠无休止的技术展示的误区之中,完全忽略了建筑本身对空间自由诠释的探索初衷,走向一个炫技的深渊,是值得警醒的[3]。本文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例深入浅出的分析了折叠建筑的空间知觉表达。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给未来相关领域的其他深层次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要素。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第二版)[M].周卜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 吉尔·德勒兹.福柯褶子[M].于奇智,杨洁,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西市大唐遗址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梦里大唐知多少
学与玩(2022年12期)2023-01-11 06:39:36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8
寻迹大唐
读者欣赏(2022年4期)2022-04-15 08:37:34
大唐西市的重生
梦回大唐
学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 09:29:44
如何在大唐朋友圈优雅炫富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52
夜·西安
当代陕西(2018年14期)2018-09-03 01:12:12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大众考古(2014年2期)2014-06-26 08:29:26